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持有休谟式的“无我”立场,在《观念I》时期却坚定地转向康德式的“有我”立场,胡塞尔出于何种动机和理由引入“纯粹自我”,这一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是胡塞尔研究中的一桩公案。本文试图从萨特-古尔维奇对胡塞尔的“纯粹自我”的批判出发,通过剖析当代几种典型的对胡塞尔“纯粹自我”概念的阐释,进而结合胡塞尔手稿中的相关论述,尝试区分先验自我和纯粹自我,划定形而上学和先验现象学,由此澄清胡塞尔引入“纯粹自我”的真正意图,并且界定纯粹自我作为现象学的剩余在胡塞尔思想中的位置。

  • 标签: 纯粹自我 形而上学 剩余
  • 简介:祷告是基督徒最为日常的灵性操练,圣经中记载了许多伟大祷告的典范,值得基督徒效法。但是,在《雅各书》中提到了当时教会中一种较为特殊的祷告情况:“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

  • 标签: 祷告 基督徒 教会 圣经 雅各
  • 简介:去年冬天时,我们工厂大门口的东西两侧新开了两家烩面馆。东边烩面馆的老板姓刘,西边烩面馆的老板姓王。大冬天里一开张,这两家烩面馆里都是食客盈门好不热闹。然而没多久,王老板的烩面馆里总是排起长队,一拨儿还没走呢,那拨儿就来了。而刘老板的烩面馆呢,却渐渐显出了冷清。

  • 标签: 人生哲理 人生机遇 成功 经营理念
  • 简介:唯物史观伴随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而逐步发展,唯物史观的创立又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反过来,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也为马克思创立科学形态的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从而为唯物史观提供了科学论证。总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得出的'总的结果',在得到这个结果之后又立刻成为马克思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正是这两个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开辟道路。

  • 标签: 马克思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理论 方法论
  • 简介:沙拉因为简单易学,逐渐走入中国人的家庭菜谱。而传统的千岛酱与沙拉酱,味道厚重浓稠,又富含高热量,多吃几勺简直有和主菜抢占肠胃地盘的嫌疑。因此,近年来清新的醋汁已经隐隐有挑战沙拉酱霸主地位的趋势。

  • 标签: 清新 美食 瘦身 蕃茄 霸主地位
  • 简介:平息批评最有效的方式是用批判之类的术语进行证明。当一种行动据理得到证明,如何有理由否定它的合法性呢?我们关注批判的策略,用以说明合理性(rationality)对合理批判的抵抗问题,特别关注对技术理性的批判。福柯在其权力与知识理论中对这一点已有所阐释。经过仔细探究马克思用他的方法在对市场和技术的“社会合理性”批判时作出的预言,发现在对工作目的讨论中.马克思通过运用与“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概念非常相似的方法成功说明了“社会合理性”的沉默效应。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也有技术批判的踪迹。19世纪60、70年代,在对待发达社会的技术合理性问题上.新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要求根本性的变革。首先在环境运动的影响下,有关技术的论战迅速蔓延。不充分确定的概念最终在对当代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中得到系统阐释,但这种阐释不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然而.对技术的纯理论理解作出的修正。它对弱化技术专家为制定公共政策提出的那种理由带有积极意义。技术政治的新时代已经开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技术 合理性
  • 简介: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善一方面表现为唯物史观为剩余价值理论尤其是剩余价值理论史的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另一方面表现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成为唯物史观提供了最充分的证明。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中发展完善的。在这个时期,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都已经成熟,所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之间相互建构的历史关系已经和盘托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之间相互建构的逻辑关系也已经日渐清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 标签: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理论
  • 简介:面对农业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劳动力普遍过剩、耕地不足和现代农资匮乏的困境,新中国通过农业合作化的方式组织起巨大的人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从劳动对象端促进了农业的恢复、稳定和发展。在农业增产的基础上,依托逐渐稳定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维持工农业剪刀差、国家控制关键农产品流通和城乡分割的办法,工业从农业抽取了大量的生产剩余。这种剩余转移为中国的初步工业化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是,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只能覆盖人口中的一小部分,自成体系地嵌入广大农村当中。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农村发展的滞后,一方面为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埋下了伏笔。

  • 标签: 农业合作化 工业化 农业剩余 城乡关系
  • 简介:采用"人肉搜索结果期待问卷"对225位"人肉搜索"参与者进行在线问卷调查,运用Ulehla&Adams构建的信号检测模式进行数据分析,以期探讨参与者的社会认知辨别力(SocialCognitiveDiscriminability,SCD)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参与者群体具有一定的SCD(d′=0.61±0.44),即对公权信息和私权信息具有一定的区分能力,且反应偏向β适中(1.24±0.39);(2)性别、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和上网时长对SCD及各分测量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而不同居住地参与者的SCD差异边缘性显著,且在"自我体验"分测量指标上差异显著;(3)在"搜集信息"和"社会参与"上具有不同活动倾向的参与者,其SCD具有显著差异,且在"自我体验"和"同伴认同"分测量指标上也有显著差异。可见,SCD主要受参与者上网活动倾向的影响。

  • 标签: 人肉搜索 信号检测模式 SCD 上网活动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