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易》是中国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亦是最古老的卜筮之书。除意广涵深的哲理外,《易》卦爻辞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分析卦爻辞的描写内容、艺术特征、运用意象可知,其与《》具有一迈相承的文学意蕴。进而可见,《易》亦为古代文学之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 标签: 《易》 《诗》 文本内容 艺术手法 意象
  • 简介:南朝梁武帝在儒道佛三教关系上主张三教同源论和三教会通论,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的《会三教》中。《会三教》首段自述少时学习周孔,第二段谓中年之后开始观看道家典籍,第三段说后来研究佛教,第四段说由于众生充满分别念而形成儒道佛三教的浅深不同。《会三教》篇幅虽然短小,但却是梁武帝对宗教有关儒道佛三教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深入解读这首短诗可以成为了解梁武帝三教会通思想和他在位时期宗教文化政策的终南捷径。

  • 标签: 梁武帝 《会三教诗》 三教会通论
  • 简介:有时,我们之所以心不静,是觉得天地不公,为什么别人胜过自己,为什么自己境遇不好,为什么自己要傻子般地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好?总想自己的一面,越想越有理,越想心越乱。弥勒菩萨在另一首偈子里,以悟道者的智慧,回答了这一生拷问:眼前都是有缘,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难忍事,自作自受,何方大肚包容。

  • 标签: 弥勒菩萨 天地 境遇 智慧
  • 简介:传统的真符合论面,临一个问题:由谁来判别一个命题是否符合事实?为从“上帝眼”回归人类眼,普特南提出内在实在论,以区别于外在实在论.这里进而提出关于“真”的内在符合论,以区别于传统的外在符合论:其关键在于把事实看作语言性的,并将语言性事实的观点分为外延等同论和内涵等同论,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角度看,内涵等同论和外在符合论处于两个极端,而外延等同论和内在符合论则处于中道,并且是二位一体的。在哲学史上,这两种符合论和两种等同论的要素贯穿于弗雷格、罗素、塔斯基和普特南等人的“真”理论之中。

  • 标签: 符合论 等同论 实在论 语言性事实
  • 简介:那一年我任终南山上住,正是初冬时节,百草凋零.午斋只有几个土豆.看不见一点绿色。走到菜地里一看,秋天种的包心菜还剩下一些,只是外皮呈灰白色,看来不能食用了。我不死心,拔下一棵看.菜心竟然足绿的,似乎刚刚发芽呢!午斋炒了一盘土甄片,一盘手撕包菜,没想到冬天的包菜这样好吃,不但滋味甘美.更有一股特殊的香气。从此就对卷心菜另眼看待了。

  • 标签: 包心菜 饮食 山居 终南山 卷心菜 土豆
  • 简介:《毛诗序》有相对一致的解释思路,十五国《风》、大小《雅》各部分的《序》表现出一定的系统性,相邻的《序》文也往往有一定的关联度,则其很可能成型于一之手。三家《》本无序、四家《》解说有不少歧异,说明《毛诗序》非出于诗人、国史、周之乐官、孔子、子夏。先秦时期虽也有以政治教化、伦理道德解《》的趋向,但尚未成为普遍原则。《毛诗序》与三家《》皆以政治教化、伦理道德解《》,洗明它们是同一时代的选择。而《毛诗序》比三家《》有更浓厚的政治教化的意味,则《毛诗序》晚于三家《》的创立。三家《》的创立在高后至文帝时,结合《序》《传》关系、《序》的资料来源,可以断定《毛诗序》的成型在景帝前元二年至中元五年间。

  • 标签: 四家《诗》 异同 《毛诗序》 成型时间
  • 简介:在中国基督教历史中,有一些古老的、稀缺的、珍贵的圣乐遗产。这些古圣诗不仅具有崇拜礼仪的歌唱价值,而且具有历史文献的研究价值。由于历史语言原因,这些圣诗歌词艰深难懂。为了保持文字和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尊重不同信仰传统的宝贵内容,体现基督的丰富,教会的合一,因此文字虽较古雅,但因其历史意义,仍保持原文刊出。[1]使徒保罗教导哥林多教会的基督徒要用悟性歌唱,[2]意思就是要理解歌词的内容,要明白所唱的信仰。本文列举四首著名的古文体风格的中国基督教赞美,从历史背景和歌词意义角度进行剖析,期望有益于读者领悟这些诗歌。

  • 标签: 悟性歌唱 中国基督教古文体赞美诗 注释
  • 简介:2010年"养老保险"首次成为关注热词排行第一。2013年"两会"前夕,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与人民网第十二次联合推出的两会"十大热点"问题结果显示,"社会保障"以18%的支持率、142501张选票高居选项热度排行榜第一位。有关社会保障的话题已经连续四年独占鳌头,成为社会公众对两会议题中最为关注的内容。这说明社会保障牵动着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内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民心所向。

  • 标签: 社会保障制度 伦理 2010年 养老保险 人民日报 社会公众
  • 简介:老子著《道德经》讲道论德是让世人认识宇宙世界人间及万物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没有任何故弄玄虚神秘的意思,所以开章明义就称:“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能够理解和认识的,但这道并不是一般普通的道理可解释的。道是有形象可描绘的,你可以从形象中认识道,但这形象却不是一般普通所能想象出来的形态,你必须有了正确认识理解,掌握道的法则运动规律,就自然而然地认识其形状变化。故老子称:“名可名,非常名。”

  • 标签: 形象 老子 能量 《道德经》 运动规律 万物
  • 简介:文化研究中存在着三个重要的争议辨。首先是“有文化”与“是文化”辨。“文化即是人化”是近些年来人们在文化研究中渐成共识的一个命题。然而,这一命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风险,即文化的泛化。广义的文化论将人类的创造物或属的存在物中的“有文化”转换成“是文化”,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的。其次是文化有无优劣辨。答案是肯定的。这一观点有着逻辑的根据:文化是生成的,任何文化总是在人类的历史实践中发展着的,因此文化是可比较的,有比较就有优劣之分。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历史与现实的理由,比如工业文化优于农耕文化。最后是文化与意识形态辨。

  • 标签: 文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历史与现实 历史实践 农耕文化 工业文化
  • 简介:禅宗黄龙派在北宋中后期的崛起,改变了前此五家分宗并弘的传统,与杨岐派一道完成禅林七宗系统的最后形成。从得法、得、得地以及契机四个角度对于黄龙派的崛起进行详尽的分析,多方位考察其兴起的各方面因素:黄龙派体现出禅风和禅学思想发展的新的路向,其尊宿大德表率出的僧范以及对僧才的培植,嘉惠禅林,其以江西道场为主要传禅中心的山林禅建构出宗门发展的特色,在契机契理中,黄龙派一度取代云门宗成为宋代禅宗的主流宗派,为宋代禅宗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 标签: 黄龙派 得法 得人 得地 契机
  • 简介:赵汀阳先生认为传统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适用于当今的价值多元社会,已经过时,需改造升级为“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他对传统金规则的三点评论并不十分合理,而且,他所提出的新版金规则“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并不包含什么独特的理论优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传统智慧的结晶,很难被取代或超越,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我们所需要的是回归这一原则,真正践行它。

  • 标签: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人所不欲 勿施于人价值共识公正
  • 简介:为人后者要为所后者服斩衰,这是过继的一般原则。但是,如果在宗子去世一段时间之后,再确定过继的人选,那么相应的斩衰服的起始点应该从何时算起,却成了礼学中争论的问题。对于过继晚造成的税服问题大致有三说:以所后者亡月为始说,以为人后者出后日为始说,阙疑说。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不同的观点及展开问题的复杂性,揭示不同观点背后的礼学依据,并返回《丧服》经传本文,对于三说进行裁断。

  • 标签: 税服 吉凶不相干 为人后者为之子 出后晚 闻丧晚
  • 简介:第六感是标准名称“超感官知觉”(英文简称ESP)的俗称。是一种某些认为存在的能力。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普通人的感官(五感)包括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肌肤(触觉)。由于感官的定义很模糊,所以“超感官”的定义也很模糊。但通常认为“超感官”是指现今科学还不熟悉的讯息。

  • 标签: 标准名称 感官 当事人 普通人 能力 讯息
  • 简介:对老年焦虑量表(GAI)进行中文修订,并对北京市1292名老年进行测量,考察中文版GAI的使用情况,同时了解北京市社区老年焦虑水平基本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中文版GAI维持了英文版的单维结构;(2)7.4%的老年有弥患焦虑症的风险,女性焦虑得分高于男性,低龄老年的焦虑水平高于高龄老年,仅与配偶同住的老年焦虑水平显著低于与子女同住及独居老人;(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受教育水平、生活自理能力及朋友交往可进入方程.

  • 标签: 老年心理学 老年焦虑量表 LOGISTIC回归分析 社会交往
  • 简介:惠栋在乾隆年间首次打出汉学旗号,是原始要终地认识汉宋问题从无到有发生、演化的关键。晚近学人多以汉宋孚的眼光来认识惠栋学术,与其原意颇有距离。惠栋构筑汉学,主要落实于《易》学,实渊源于宋儒而自成一说。他在钩沉两汉专门之学后,阐发《易》理,以此统贯诸经,借汉儒古义发明微言大义,以与学术高峰程、朱之学竞争,实是暗用宋儒道统之说而又修正道统论。惠栋汉学成为一时显学,引起学人主动辨析汉学名义,区分治经的求古与求是,恰恰显现清代几乎没有多少纯宗汉学的学人。

  • 标签: 汉学 惠栋 《周易述》 求古 求是
  • 简介:“仁方”的实施原则是孔子所倡导的恕道,“恕”通常表现为“椎己及人”。而“推”是内在仁心表现于外的方式之一,它能够成立是基于孔子行仁的特点,即孔子重视内在仁心对事物的直接反应。因此,“仁方”的生发不是基于孔子对外在事物的分析,而是源于他内心对事物“肯定”的态度。

  • 标签: 仁之方 发生
  • 简介: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地方色彩浓郁,图案题材丰富,以具有吉祥、祝福寓意的花卉植物和动物为主,取其谐音,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对比强烈,质朴豪放,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在现代生活中,彩印花布由于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形式、面料的单一,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使用需求,其生产也日趋减少。我们应当改进制作工艺,对其进行时尚的改造,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需求,从而将“民族风”与“现代感”自然交汇,让“吉祥”在“时尚”中得以传承。

  • 标签: 印花布 图案 民间 山东 解析 地方色彩
  • 简介:听到印耕师兄的琴声是在一个午后。天心永乐禅寺的古庙,因为朋友和她的母亲在此皈依,所以,闻名已久。这一次初遇,才明白大红袍的由来与此寺相关——明代举子丁显在赶考路上中暑,昏厥路边,被天心寺僧以茶入药而救。后中状元,丁显专程回到寺院感谢,以状元红袍披在茶树上,始有大红袍之称。

  • 标签: 茶树 琴声 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