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杂交茶香月季在众多季品种中观赏价值最高。因此,在在月季的杂交与选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花朵性状来节约育药的周期,以此促进新型的优良品种开发。本文在多年经验的基础上,对杂交茶香月季相识花的技术进行简单介绍,旨在为读者提供相应的参考根据。

  • 标签: 月季 杂交 茶香月季
  • 简介:临床上不能认为蓝耳病疫苗毒与流行毒相似就预测疫苗会产生保护性免疫力,因为确实有经典流行猪场免疫经典毒疫苗后仍不能控制蓝耳病,反而在换用变异毒疫苗后疫情逐渐得到缓解。

  • 标签: 蓝耳病 疫苗毒株 变异毒株 流行毒株 弱毒疫苗 免疫原性
  • 简介:为了探寻铃兰全提取物抗氧化、清除活性自由基的能力,试验采用测定铃兰全提取物对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体外清除能力大小,并与维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做对比。结果表明:与维生素C相比较,铃兰提取物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对DPPH·、·OH表现出的清除能力在低浓度区略低于维生素C,而在高浓度区域则表现出与维生素C相接近的抗氧化能力;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在整个浓度范围内与维生素C基本相同。说明铃兰提取物有较好的抗氧化性。

  • 标签: 铃兰 提取物 抗氧化性 清除率 自由基 维生素C
  • 简介:为了对临床上分离的5葡萄球菌进行鉴定及耐药性研究,将分离的细菌用血浆凝固酶检验、进行生化试验和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结果5细菌均为中间型葡萄球菌,凝固酶试验阳性,可以还原硝酸盐、可利用果糖等,不能利用甘露醇、木糖;分离菌对多黏菌素、万古霉素、新霉素、新生霉素等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而对洁霉素和萘啶酸耐药。结果表明:分离的细菌总体耐药率并不高,临床上应注意中间型葡萄球菌的用药量,避免造成严重的耐药现象。

  • 标签: 中间型葡萄球菌 鉴定 生化试验 血浆凝固酶 耐药性
  • 简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养殖场取患病虹鳟Oncorhynchusmykiss组织样本,进行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hematopoieticnecrosisvirus,IHNV)分离鉴定、电镜观察、回归感染及遗传进化分析研究。细胞培养结果显示:患病虹鳟组织样本能够感染鲤Cyprinuscarpio上皮细胞(carpepithelialcell,EPC)产生典型细胞病变(cytopathiceffect,CPE),收集病毒悬液命名为XJ-13。滴度测定实验表明:该病毒为10-(6.15)TCID_(50)/mL。回归感染实验表明:该分离在浓度为10-5PFU/尾的剂量使体质量5g的虹鳟死亡率达87.5%。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患病虹鳟组织悬液感染的EPC细胞内存在大量的子弹状病毒粒子,PCR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为IHNV。XJ-13的糖蛋白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与我国IHNV-Sn1203具有最高的同源性(99%),与美国参考WRAC的同源性为94.6%。结果表明:IHNVXJ-13是造成该养殖场虹鳟大量死亡的病原。

  • 标签: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糖蛋白 进化分析 鲤上皮细胞(EPC) 虹鳟
  • 简介:前期试验获得1对柑橘炭疽病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放线菌ML27,为了解该菌株对其他植物病害的生防潜力,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和孢子萌发试验探索其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平板对峙试验表明,放线菌ML27对除红叶石楠炭疽病菌外的11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山茶花轮斑病菌的抑菌率最高,达到70%以上;显微镜观察发现,受抑制的菌丝变粗、发生断裂、顶端膨大;孢子萌发试验发现,不同浓度的ML27发酵滤液对测定的4种病原真菌的孢子萌发均有抑制效果,其中ML27发酵滤液稀释10倍时对碧玉炭疽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可达100%。试验结果可为生防菌株ML27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生防放线菌 抑菌作用 发酵滤液 孢子萌发
  • 简介:为了解2012—2014年广西部分地区猪伪狂犬病(PR)野毒感染及其分布情况,采用gEELISA方法对采自广西部分地区181个猪场的7739份血清进行了伪狂犬病野毒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在2012—2014年检测的181个猪场中有15.47%的猪场为PR野毒阳性场;在7739份猪血清样本中有7.55%的为阳性样本;在所检测的8个市中以玉林市、南宁市、梧州市的阳性率较高。说明广西猪群已普遍存在PRV野毒感染,并呈散发性流行,且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故加强广西地区猪场的PR防控和净化工作尤为重要。

  • 标签: 广西 猪伪狂犬病(PR) 野毒感染率 血清学调查 g E-ELISA
  • 简介:为明确中国华北地区瓜类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Schl.对咪鲜胺的抗药性现状及抗药突变的生物学性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采自北京、山东、河北等地未使用过咪鲜胺的112瓜类尖孢镰刀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并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获得尖孢镰刀菌抗咪鲜胺突变。结果表明:咪鲜胺对112瓜类尖孢镰刀菌的平均EC_(50)值为(0.0301±0.0304)μg/mL,菌株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敏感性明显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该EC_(50)值作为瓜类尖孢镰刀菌对咪鲜胺的敏感基线。药剂驯化共获得7抗咪鲜胺突变,其抗性倍数介于6.2-26.8之间;突变在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干重和致病力等方面均明显低于亲本菌株,差异显著;仅突变HG13052701-R1的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其他6抗咪鲜胺突变的抗药性均不能稳定遗传。室内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仅与戊唑醇之间有交互抗性,与多菌灵和齅霉灵之间均无交互抗性关系。研究表明,瓜类尖孢镰刀菌在药剂选择压下可以形成抗咪鲜胺群体,具有低等抗药性风险。

  • 标签: 尖孢镰刀菌 咪鲜胺 敏感性 抗药性突变株 生物学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