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探究油炸食品在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和脆性变化及其对油炸食品感官品质的影响,以方便面、锅巴、麻花和薯片等油炸食品为试验材料,通过Schall法(60℃),每隔3d测定1次水分含量和硬度,并观察油炸食品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油炸食品水分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变化范围为4.78%-1.28%;脆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不同食品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92.79~15373.42g。同时,油炸食品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减小、硬度增大,食品变脆。

  • 标签: 油炸食品 贮藏过程 水分含量 脆性
  • 简介:为了探讨干旱胁迫对芸豆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浓度水平分别为5%、10%、15%、20%和25%的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进行干旱胁迫,研究胁迫对芸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对照相比,种子的发芽进程、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在轻度胁迫时(5%)均无明显变化;但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剧,萌发指标开始下降,且胁迫程度越大,降幅越大。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胁迫的增大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OD和CAT酶活性在15%浓度PEG处理时达最高值,而POD酶活性在10%浓度时最高;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则呈逐渐递增趋势。

  • 标签: 芸豆 水分胁迫 发芽指数 活力指数 保护酶 丙二醛
  • 简介:以辣椒渣为原料,将辣椒渣中蛋白提取出来,采用风味酶和复合蛋白酶进行酶解得到蛋白酶解液,然后将辣椒渣酶解液进行初步分离纯化和感官评价,获得辣椒渣目标鲜味肽的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307.32~1422.69Da,鲜味评分为8.0分,综合风味评分为4.1分。

  • 标签: 辣椒渣 鲜味肽 酶解 分离纯化
  • 简介:为了筛选针对畜禽养殖污水的高效絮凝菌,试验通过富集、分离、纯化和絮凝活性测定,从绍兴县中大畜牧有限公司(生猪饲养繁育)氧化塘的污水和浅层底泥中筛选絮凝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反应和16SrDNA测序,对絮凝能力最强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养猪场氧化塘的污水和浅层底泥中分离筛选到7株絮凝菌,其中C4絮凝活性最强,鉴定为解木糖赖氨酸芽胞杆菌(Lysinibacillusxylanilyticus)。

  • 标签: 畜禽养殖污水 絮凝菌 筛选 鉴定 解木糖赖氨酸芽胞杆菌 絮凝活性
  • 简介:为揭示烟田生态系统水、碳通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特征。基于2015-2016年攀西烟区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分析烟田生态系统水、碳通量和WUE的时间动态特征,阐释烟田生态因子对水、碳通量和WUE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烟田WUE的日变化为日出后迅速升高,8:00~9:00达到最大值后逐渐降低,到14:00左右趋于稳定,傍晚前又有小幅度的增加;烟田WUE的季节变化呈“双峰”趋势,旺长期和成熟采收期前期较高,伸根期最低。烟田WUE与气温、净辐射均呈二次曲线关系,而与饱和水汽压差(VPD)呈负指数关系。气温、VPD和净辐射控制WIdE变化的时间节点不同,其中VPD对WUE限制节点出现的时间较早,而气温、净辐射相对较晚,这主要与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量(ET)对气温、VPD和净辐射变化的敏感度差异有关。根据不同生育期WUE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降低土壤无效蒸发,增强叶片光合能力,是提高烟田生态系统水资源利用水平的关键途径。

  • 标签: 水分利用效率 水碳通量 通量观测 烟田生态系统
  • 简介:本文探讨了乌丹蒿幼苗在干旱环境中的抗旱特性,采用盆栽控水干旱方式研究盆内土壤含水量(40.0%、25.0%、15.0%和5.0%)对乌丹蒿幼苗生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乌丹蒿苗期株高、茎粗、根长、生物量指标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下降,4片、8片、12片真叶时期的CK组与HS组相比,株高分别下降3.39cm、6.25cm和10.72cm;茎粗依次降低0.57mm、0.41mm和0.42mm;根长降低0.55cm、1.27cm、1.15cm;总生物量分别降低1.65g、5.56g、6.43g;侧根数量和根冠比随着含水量的减少而增加,其根冠比分别增加4.5%、5.57%、8.12%.叶片和根系的SOD、POD和CAT酶活性在处理初期均呈现上升趋势,在中后期大体上表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叶片及根系酶活性均在12片真叶时期MS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1.72U/g·Fw、310.20U/g·Fw;162.53U/(gFw·min)、226.62U/(gFw·min);96.02U/(gFw·min)、144.69U/(gFw·min).

  • 标签: 乌丹蒿 苗期 干旱胁迫 保护酶活性 形态指标
  • 简介:选取洛阳自然保护区野生成年白鹭,通过无菌采取其口腔拭子和肛门拭子进行细菌的增殖,得到3株分离菌,再对其进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分离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形成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的红色菌落,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分离菌使甘露醇、鼠李糖、甘油、麦芽糖、甘露糖、乳糖、蔗糖、半乳糖、葡萄糖及棉籽糖发酵变为黄色;该菌具有明胶酶,使明胶水解生成多肽再水解为氨基酸,使明胶液化。吲哚试验呈阳性反应;V—P试验为阴性;MR试验为阳性。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为对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链霉素5种药物均为高度敏感。

  • 标签: 野生禽类 大肠杆菌 分离 生化鉴定 药敏试验
  • 简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和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该区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相对于其他环境和水文要素而言,大尺度长序列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不足。本文基于AMSR-E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首先采用引入Qp模型的双通道反演算法校正AMSR-E土壤水分数据,获得的土壤水分产品(SMD)精度高于官方提供的土壤水分产品(SMO),但其波动范围与实测数据有差异。之后采用逐月回归分析法对SMD进行二次校正,其土壤水分产品(SML)具有更高的精度且变化趋势与实测数据一致。基于SML土壤水分产品,对黄河源区及其5个自然分区表层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黄河源区年平均表层土壤水分为0.140-0.380cm3/cm3,在2003—2010年间呈下降趋势,在东南部土壤水分较高的若尔盖丘状高原区、黄南山地区和果洛玉树高原宽谷区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其中若尔盖丘状高原区的下降速率最快,而在西北部土壤水分较低的黄河源宽谷湖盆区和柴达木东缘山区呈增加趋势;春季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夏季呈增加趋势,秋季的波动较大,冬季的变化的不大,其中9月土壤水分增加率和5月减少率最大。土壤水分受降水和植被指数的影响最大,气温表现为在年高温月份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在年低温月份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AMSR-E土壤水分数据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深化对区域尺度土壤水分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对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意义。

  • 标签: AMSR-E 表层土壤水分 黄河源区
  • 简介:黄瓜枯萎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常常给黄瓜生产造成非常严重甚至毁灭性的损失。从感病品系‘早二N’上分离纯化得到黄瓜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f.sp.cucumerinum),利用真菌核糖体基因及其间隔区DNA的相似性鉴定了病原菌的属性,发现其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ITS)序列与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的相似性为99%。回接试验进一步确证了分离得到的枯萎病菌为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f.sp.cucumerinum)。以灌根方式对70个黄瓜自交系(含两个对照品系)接种此病原菌,通过调查接种后的病情指数分析不同黄瓜品系对枯萎病的抗感差异。结果表明:共有26个品系隶属抗病等级、42个品系隶属感病等级。其中'日节成'对枯萎病的抗性最强,‘Superina’抗性最弱。这一结果为今后选择抗感亲本研究黄瓜枯萎病抗性遗传机制及分离鉴定抗性基因提供了重要的材料选择参考。

  • 标签: 黄瓜 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 品种抗性
  • 简介: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养分,物质合成和转化的重要器官。由于根系埋藏于土壤中取样困难,导致对根系的研究相对落后。研究植物根系,对根系和土壤的分离是首要而关键的一步。应用不同的根-土分离技术,对研究结果的精准度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根系和土壤的分离技术做了综述。

  • 标签: 植物根系 土壤 分离技术 研究进展
  • 简介:提高小麦产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干旱是影响小麦产量最主要因素。分析小麦抗旱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及选育携有高产抗旱性状的小麦近等基因系可为选育高产品种提供基础。本研究以小麦回交导入系(introgressionline,IL)(鲁麦14×陕旱8675)×鲁麦14(BC3F5)群体及其亲本为材料,对两种水分条件下小麦抗旱相关性状株高(PH)、穗长(SL)、单株有效分蘖(SNP)、抽穗期(DH)、穗下节长(FIL)、旗叶叶枕-穗基部长(LPSB)、相对穗下节长(RFIL)、相对旗叶叶枕-穗基部长(RLPSB)、结实小穗数(FNS)、上部不孕小穗数(SST)、下部不孕小穗数(SSB)、穗粒数(GNS)、单株产量(GWP)和千粒重(TGW)进行差异分析,揭示小麦抗旱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结果如下:对160个导入系株系14个抗旱相关性状的分析表明,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性状变异系数在0.05%~225%之间,多数性状均值偏向受体亲本鲁麦14;从性状变异范围可以看出,回交导入系群体除WW条件下的结实小穗数,DS的有效分蘖、穗粒数和单株产量外,其它性状普遍表现超双亲,但是所有性状表现均超受体亲本鲁麦14,这是从陕旱8675导入的染色体片段作用的结果。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各性状的表型值除SST外均有明显差异。该群体适合进行抗旱相关性状数量遗传研究。

  • 标签: 小麦 回交导入系 抗旱 农艺性状 差异分析
  • 简介:为了查明某规模化蛋鸡场疑似沙门氏菌感染病例的病原,从而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分别采集发病鸡的肝脏、脾脏和心血,进行了组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特性培养、生化鉴定及血清学特性观察,采用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分析了2株分离菌对9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表明:2株分离菌为鸡白痢沙门氏菌,分离株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阿奇霉素等不敏感。说明该蛋鸡养殖场的产蛋鸡中已经存在耐药的沙门氏菌感染,鉴于沙门氏菌为垂直传播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建议该场要注意日常饲养管理中抗生素的合理、安全使用。

  • 标签: 鸡白痢 沙门氏菌 分离培养 生化鉴定 药敏试验
  • 简介:孟加拉国《每日星报》2017年3月29日消息3月28日,马来西亚铁塔公司EdotcoGroup宣布,全球首座由竹子建造的通信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一家居民屋顶上落成。该"竹"由Edotco(孟加拉国)有限公司与孟加拉国工业大学合作开发,旨在探索竹子作为传统钢结构的替代材料。

  • 标签: 孟加拉国 通信塔 竹子 首都 首座 马来西亚
  • 简介: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呼吸在维持全球碳循环及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以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分别观测二者的土壤呼吸(Rs)、5cm土壤温度(T)和水分(W),分析2种人工林Rs的动态特征及其对T和W的响应。结果表明:1)季节尺度油松、沙棘人工林Rs夏季(6—8月)最高(2.31和2.89μmolCO2/m2·s),冬季(12—2月)最低(0.60和0.65μmolCO2/m2·s),年均值分别为1.51和1.92μmolCO2/m2·s,年呼吸总量分别为18.90和22.81tCO2/hm2·a,冬季呼吸量占年呼吸总量比例分别为14.67%和12.65%;日尺度最高值出现在10:00—16:00,最低值均出现在6:00。2)季节尺度2种林分Rs与T均呈显著指数关系(P〈0.01),与W则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且沙棘林全年尺度土壤呼吸Q10值(1.40)显著高于油松林(1.34,P〈0.01)。3)日尺度上,油松、沙棘人工林W分别大于13%和12%时,T对Rs的解释量(R2)均有所提高。因此,在充分考虑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影响的同时,加强冬季土壤呼吸的观测,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区域碳循环估算模型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黄土丘陵区 人工林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 简介:为了解种鸡场空舍期禽舍空气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情况,采用自然沉降法对山东省某大型种鸡场空舍期空气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用Baird-parker培养基进行分离,得到一株细菌,通过培养特性、染色镜检及生化特性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用PCR法扩增16SrRNA基因片段,克隆测序,进行BLAST比对,并用30种常用抗菌药物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在BP培养基上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典型菌落特征;染色镜检呈革兰氏阳性葡萄球菌的特性;生化特性试验符合金黄色葡萄球菌特性;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7%,确定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菌株对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脂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对青霉素的抑菌圈直径为0,呈现完全耐药。说明养禽场空舍期消毒后空气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该菌株呈现一定的耐药性;试验结果可以为规模化种鸡场抗菌药物和消毒剂的使用提供依据。

  • 标签: 种鸡场 空舍期禽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分离鉴定 耐药性
  • 简介:采用硅胶柱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从冬青卫矛内生真菌CylindrocarponolidumW1次生代谢物中分离鉴定出8个抑菌活性化合物W1-1~W1-8。经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高分辨质谱等技术,并结合相关文献确认其为壳二孢氯素及其类似物,分别为IlicicolinA(W1-1)、5-ChlorocolletorinB(W1-2)、IlicicolinB(W1-3)、Deacetylchloronectrin(W1-4)、IlicicolinC(W1-5)、壳二孢氯素(W1-6)、CylindrolA_4(W1-7)和CylindrolB(W1-8)。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壳二孢氯素及其类似物对烟草青枯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上述化合物的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6.25、3.13、〉100、3.13、6.25、12.5、25和25μg/mL;化合物W1-2、W1-4和W1-5对番茄灰霉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中浓度(IC_(50))分别为36.45、21.60和26.69μg/mL,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20.21、16.79和12.11μg/mL。

  • 标签: CYLINDROCARPON olidum W1 壳二孢氯素 分离鉴定 抑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