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天然红松林分的调查,掌握了天然红松的结实量和年龄、林分疏密度及和不同林分类型的关系,同时也掌握了红松果实的质量和不同林分类型的关系,对今后天然红松林经营起到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天然红松 形态与习性 疏密度 林分类型 结实量
  • 简介:目前,预测林分总生产力和出材量所必须的林分模拟包括两个方面:1、模拟单木和林分生长过程,在模拟的基础上设计出林分生产力模型,获取生长量和收获量指标。2、根据测树因子模拟具体指标ZM,PM,i0,N/ha和出材量。热带松林PinusKesiya具有生长快的特点,尤其是发育初期阶段。因此,在生长过程模拟中选择的方程函数不仅要满足精确性、灵活性和通用性的要求,而且要通过坐标原点。下列方程对于所有生长类型D·H·G·V=f(T)的理论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可信度和可接受程度都具有极高的特点Px2≥0.99。

  • 标签: Pinuskesiya 林分生产力 出材量 测树因子 林分生长 生长函数
  • 简介:以华北土石山区51块油松(Pinustabulaeformis)林标准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主成分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标准地进行分类,通过构造综合评价指数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选样本可分别被判定为Ⅰ级优质健康、Ⅱ级良好健康、Ⅲ级一般健康、Ⅳ级亚健康和Ⅴ级不健康5级,Ⅰ级优质健康的油松林标准地共有6块,其中5块为很少有人为干扰的天然林,1块为人工林,其他健康级别全部为人工油松林,依次为12块1、1块、18块和4块;评价方法能够比较客观地反应所调查油松林的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达到定量化评估华北土石山区油松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目的,对该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油松林
  • 简介:随着森林经营水平的提高,营林中定量间伐技术愈来愈得到重视,也很容易为林业生产者所接受。人工造林达到郁闭后,林分之间便会出现强烈的分化现象,而且密度越大,分化越强烈,需要进行合理间伐,调节林分密度,促进林分速生丰产。但以多大的强度来进行间伐,很多地方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只是凭林业工人的生产经验,盲目性大,因此有必要找出一个可供生产者参考的统一标准。这里就马尾松人工林定量间伐的标准作些探讨。

  • 标签: 定量间伐 马尾松林 马尾松人工林 林分 林业工人 生产经验
  • 简介:分析不同幼林抚育措施对10年生马尾松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造林保存率、单株材积及样地蓄积量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对马尾松造林成林及林分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高标准的幼林抚育措施能显著促进马尾松的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

  • 标签: 马尾松 营林 措施 林分 生长
  • 简介:通过测定小兴安岭典型针阔混交林下土壤的理化指标并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结论:小兴安岭的森林土壤比较疏松,保肥保水,土壤含水率适中,ph值处于微酸性范围;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含量高;速效氮含量为缺乏段,有效磷含量为中等至较丰富段,速效钾含量为丰富至特级丰富段.这种土壤理化状况有利于森林土壤微生物活动,而且土壤的潜在供肥能力强,很适宜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生长发育;虽然速效氮比较缺乏,但由于针阔混交林内的树木大多数含有菌根菌,可以帮助树木分解吸收非速效状态下的养分,来弥补速效氮养分供给不足所造成的影响.

  • 标签: 阔叶红松林 森林土壤理化性状 伊春
  • 简介:为了筛选综合效益最佳的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模式,应用层次分析法,以蓄积量、生物量、风降率、风害率、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和土壤速效养分质量分数为指标,对沙质海岸8年生的5种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模式(木麻黄与湿地松2:4带状混交、3:3带状混交、1:3行带混交、1:2行带混交及1:1行间混交)的生长效益、防护效益和地力维护效益状况分别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以上5种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模式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种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模式综合效益大小顺序为木麻黄与湿地松3:3带状混交模式〉2:4带状混交模式〉1:2行带混交模式〉1:1行间混交模式〉1:3行带混交模式。

  • 标签: 沙岸 木麻黄 湿地松 防护林 混交林 层次分析法
  • 简介: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97场的降雨测定,对原始红松林的降雨截留分配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红松林在生长季内的林冠截留量为98.68mm,占同期降雨量的19.61%,是次生白桦林的1.3倍。与全国其他森林类型的平均林冠截留率(11.4%~36.5%)相比,原始红松林的林冠截留率处于中等水平。原始红松林在生长季内的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分别为395.77和8.78mm,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78。65%和1.74%。与次生白桦林相比,其穿透雨量减少,而树干径流量增加。统计分析表明,原始红松林的林冠截留量、林内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均呈现紧密的三次多项式函数关系(P〈0.01),而次生白桦林的林内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却呈现良好的直线关系(P〈0.01)。最后,对影响林内穿透雨和树干径流的因子进行筛选和分析。为研究针阔混交林的降雨分配效应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原始红松林 次生白桦林 林冠截留 穿透雨 树干径流
  • 简介: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不同坡向的刺槐和油松林地为研究对象,在2005-2012年对刺槐和油松固定样地0~200cm土层的土壤水分进行定位观测,采用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分析刺槐和油松林地土壤水分年内、年际变化规律,探讨降雨分配情况对年内、年际刺槐和油松林地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刺槐和油松林地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可分为平稳期、波动期、积累期和消退期4个时段,阳坡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土壤水分条件接近,阴坡刺槐林地土壤水分条件最好;2)在偏早年,油松林地土壤水分亏缺量比刺槐林地小,当偏旱年与正常年相间时,油松林地土壤水分恢复速度比刺槐林地快;3)年内降水分配均匀度与刺槐和油松林地土壤水分年内波动幅度成反比,刺槐和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年际变化滞后于降雨的年际变化.建议在晋西黄土区阳坡种植油松,阴坡种植刺槐.

  • 标签: 典型林地 土壤水分 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 动态变化 降雨分配 晋西黄土区
  • 简介:论述了兴安落叶松的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对不同类型的兴安落叶松林林冠下的更新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根据更新状况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兴安落叶松 天然 更新 形态特征 林冠 频率
  • 简介: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林隙近地层光照的微环境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月份林隙近地层平均光照水平呈单峰变化趋势,6月份林隙光照水平最高,而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各月份林隙近地层光照变异程度均属于中等变异,6月份变异程度较大,5月份最小。2)各月份林隙光照空间变异程度不同,并呈单峰型变化趋势;除5月份以外,其他月份林隙光照自相关部分的空间异质性在总空间异质性中占主要部分,并表现出较强变异趋势。3)各月份林隙内光斑出现的位置一致,均位于林隙东侧,但各月份林隙内光斑强弱及分布复杂程度不同。

  • 标签: 阔叶红松林 林隙 光照 微环境异质性
  • 简介:本文是以丰林保护区阔叶红松成过熟林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红松株数,无腐率、心腐率、边腐率统计结果表明:心腐率随根径的增大而增加,且以林分类型为主要因子而转移,林分中红松成过熟林木无腐朽率为19.4%、心腐率为75.3%、边腐率为5.3%。

  • 标签: 红松成过熟林木 无腐率 心腐率 边腐率
  • 简介: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林隙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微环境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林隙表层土壤含水量、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孔隙度均大于下层,但土壤密度相反;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有相对高的极差和变异系数。土壤物理性质总空间异质性程度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异质性均为表层土壤高于下层。土壤含水量表现出明显各向异性,土壤孔隙度趋近于各向同性,其他3个物理因子随空间距离增大而表现出各向异性。表层土壤物理性质在空间自相关范围内变异函数相互影响较小。不同层次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均以中低等级斑块为主,相对较高等级的斑块仅分布在0-20cm土层中,并位于林隙中心以北的范围内。

  • 标签: 阔叶红松林 林隙 土壤物理性质 微环境异质性
  • 简介:通过对浙江省松阳县8种类型马尾松林阔叶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阔叶化过程中,差异主要表现在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这两个性状上,对胸径、树高和冠幅无显著影响。主成分分析评价8种类型马尾松林阔叶化差异,其优劣依次为:马尾松-枫香〉马尾松-细柄蕈树〉马尾松-香樟〉马尾松-苦槠〉马尾松.云山白兰〉马尾松-乳源木莲〉马尾松-青岗〉马尾松-木兰。

  • 标签: 马尾松林 阔叶化改造 效果 评价
  • 简介:对南亚热带3种人工松林中黧蒴、红桂木、灰木莲和竹节树4个树种的生长量和生物量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显示,4个树种生长量在不同林分有很大差异:其中,黧蒴在3种林分中的生长量排序为湿地松林〉加勒比松林1〉加勒比松2;红桂木在加勒比松林2和湿地松林中无显著差异,均高于加勒比松林1;灰木莲和竹节树在湿地松林中最高,2个加勒比松林无明显差异。生物量排序与生长量排序相同。同一林分不同树种的生长量存在明显差异,树高和冠幅生长排序为灰木莲〉黧蒴〉红桂木〉竹节树,地径为灰木莲〉竹节树〉红桂木〉黧蒴;总生物量年均增长量排序为竹节树〉灰木莲〉黧蒴〉红桂木。

  • 标签: 黧蒴 红桂木 灰木莲 竹节树 生长量 生物量
  • 简介:在对东北蛟河林场32hm2阔叶红松林每木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阔叶红松林主要树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分析了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更新模式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中不同树种的最大径级及其在不同径级中的株数分布不同,阔叶树种的最大径级大都低于针叶树种.根据不同树种按径级的株数分布特征,可将阔叶红松林中的主要树种分为四类.根据不同树种各径级的累计株数百分率曲线所拟合的方程,亦可将阔叶红松林中的主要树种划分为四种类型.以林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为基础,文章阐述了树木径级结构的平衡性,分析了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更新模式及其与自然干扰状况和不同时空尺度的关系,探讨了样地大小对阔叶红松林种群结构研究结果的影响.

  • 标签: 阔叶红松林 种群结构 更新模式 干扰状况
  • 简介:从1999年8至10月,2000年的4至6月,2002年8月至2003年9月,在平均树高为26米的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用红外气体分析仪(2250D,LI-CORInc.和LI-COR,820)测定了不同高度的二氧化碳浓度。根据测定的数据,分析了阔叶红松林二氧化碳廓线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动态。结果表明:CO2浓度的垂直分布在白天和夜间是不同的,在接近地面处CO2浓度始终最大。从季节CO2廓线看出,在植物生长季节林冠处CO2浓度有明显的成层现象,不同高度(60~2.5m)的CO2浓度3月份变化较小差值为10mmol穖ol-1,而在7月份变化较大,差值为60mmol穖ol-1。7月份林冠处(22,26,32m)CO2浓度梯度较大,浓度差为8mmol穖ol-1。计算位于涡度相关仪器之下的40米高空气柱中CO2贮存状况表明,年际贮存是负值,但对NEE的贡献很小。图4参11。

  • 标签: CO2浓度 CO2廓线 CO2贮存 阔叶红松林 垂直分布 浓度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