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调查综合内科病人感染现象,总结有效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四川省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校医务室综合内科患者共450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现象。结果感染发生率为7.47%;年级与感染率没有直接联系;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最高。结论综合内科患者存在一定感染率,必须提升学校感染预防意识,做好医务室管理工作,最大程度降低综合内科患者感染,确保患者安全。

  • 标签: 综合内科 病人 感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名身体健康人员的血液样本分为两份,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血液检验,观察组经人工溶血后进行检验。结果观察组各项血液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溶血现象会使得血液检验结果明显变化,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溶血现象 血液检验效果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溶血现象对疾控中心血液检验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到疾控中心接受健康检查人员180例,根据其检测方法的区别命名为对照组(室温自然分离与规范离心)与观察组(人工溶血且规范离心分离),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液检验情况。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钾离子(K+)、总胆固醇(CHOL)、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等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而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肌酐(Cr)等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一旦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的情况,对检验结果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疾控中心需要重视血液标本采集工作且加强存储,确保血液检测结果精确性明显提高。

  • 标签: 疾控中心 血液检验 溶血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生化检验工作中溶血现象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其防范措施。方法筛选38例因健康体检、于2015年11月—2016年11月进入我院的受检对象,提取其血样标本后,将其置入两个相同试管内,使A试管内样品处于溶血状态,B试管内正常样品则予以妥善管理,对其展开检验,观察其检验结果。结果A组ALT值(59.49±3.20)U/L,B组(43.06±2.40)U/L,(P<0.05);给予两组样品各检验指标展开比较,(P<0.05)。结论生化检验工作中,如果有溶血样本出现,就会对检验结果精准性带来不利影响,所以要重视防范工作。

  • 标签: 生化检验 精准性 溶血标本 防范措施 不良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科护理中发生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科笔者医院近几年来研究的儿科护理纠纷一共200例,其中2013年26例,2014年30例,2015年34例,2016年44例,2017年66例等案例分析其纠纷发生的原因,并针对产生的原因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结果儿科护理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困难性,应注意护患纠纷的预防,并采取相应措施。结论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加强理论及操作技能培训,加强护患沟通,可有效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确保护理质量与安全,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 标签: 儿科 护理纠纷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溶血现象对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液标本共350例,将血液标本平均分配至2支分离胶真空管中,其中1支常规行生化检验(A组),另1支人工溶血后进行生化检验(B组)。比较两组生化检验结果的差异性,总结溶血现象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研究预防与处理对策。结果B组(溶血组)标本检验异常率明显高于B组(非溶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现象导致ALT、AST、LDH、CHOL等多项生化指标结果误差。结论溶血现象会对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因此需加强生化检验质控水平,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生化检验 溶血现象 影响因素 处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HE染色中细胞核灰染现象及改善方法 ,提高 HE染色质量。方法:收集 30例 HE 染色发灰的胃镜、肠镜和子宫内膜等不同类型的组织 ,重新切片 ,通过调整苏木素染色条件以及染色前对组织进行修复处理 ,设对照组 ,比较各种处理方法的染色效果。结果:通过延长苏木素染色时间、 1%冰醋酸及 0.5%盐酸处理、水浴加热和 PBS抗原修复液、 EDTA抗原修复液分别采用水浴和高压修复处理,均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核染色 ,较好地改善 HE 染色细胞核灰染现象 ,但以 PBS高压处理法效果最佳。结论: PBS高压处理法是 HE染色细胞核灰染现象的一种有效处理方法。

  • 标签: [ ] HE染色 细胞核灰染 改善方法 高压修复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溶血现象给血液检验结果带来的影响,并分析溶血在其中所产生的作用。 方法: 择取 2015 年 12 月到 2016 年 12 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血液检验的 80 例健康受检者,按照抽血后标本是否出现溶血现象进行分组:标本出现溶血现象的 40 例归入研究组,标本未出现溶血现象的 40 例归入对照组。对比两组受检者在 血液 检验效果上的差异。 结果: 就乳酸脱氢酶 、谷草转氨酶 、总胆固醇 、谷丙转氨酶 以及钾离子 的检验结果而言,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就磷酸酶 的检验结果而言,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 P < 0.05 )。就尿素氮 、肌酐 、甘油三酯 、葡萄糖 、血尿酸 检验结果而言,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 )。 结论: 溶血现象可以引起除尿素氮、肌酐、甘油三酯、葡萄糖、血尿酸之外的多项指标变化,血液检验应规划其操作流程,以提高 血液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血液检验 溶血现象 检验效果 影响 作用
  • 简介:摘要拒绝上学是由于情绪障碍等原因,因为抑郁和焦虑引发的上学障碍,一般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现象为回避上学等行为。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拒绝上学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拒绝上学严重影响了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扰乱家庭或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同时对青年和成年时期的教育和就业问题也有深远的影响。多种因素可能影响拒绝上学行为的相关因素和发病机制。情绪安全感理论的解释范围较为广泛,尤其适用于探讨在父母冲突与儿童内化问题以及外化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在不同时段收集父母冲突、认知评估、情绪安全感以及使用问题的数据,以便考察父母冲突对其他变量的纵向影响,根据情绪安全感理论,从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探讨青少年拒绝上学的成因。

  • 标签: 拒绝上学,父母冲突,情绪安全感理论
  • 简介: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分期现象进行理论诠释。基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曲线,人为分成快速上升期、缓慢下降期、平台期3部分,从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医学等领域阐述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分期现象的形成。依从性分期现象的发现,揭示了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动态变化的规律,并符合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相关理论。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训练 依从性 依从性曲线 依从性分期
  • 简介:摘要“蚁族“,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代称。近年来“蚁族”现象逐渐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它的形成涉及复杂的社会背景、时代因素,以及群体自身特点,而这种现象和行为的背后,也有值得分析的心理和文化因素,透过“蚁族”现象与其所处文化关系的分析,不仅能够帮我们更好地认识“蚁族”的成因,也能进一步引导我们思考行为与文化的关系。

  • 标签: &ldquo 蚁族&rdquo 大学生 文化与行为 心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项目产生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3月份来我院进行体检的体检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抽取体检者的血液4ml,并将其分别放于A、B两个试管。其中,A试管作为观察样本,以震荡的方式使其出现溶血的情况;B试管作为对照样本,使用肝素抗凝。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A、B试管的各项指标,比较和分析A、B试管临床生化检验指标情况。结果A、B两试管在丙氨酰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尿酸、葡萄糖、血钾之间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两试管在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素氮之间的比较,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项目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而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标本出现溶血的情况,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溶血现象 生化检验项目 影响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注油方式对牙科手机经高压蒸汽灭菌后出现湿包现象的不同。方法持续观察三天回收的牙科手机共124支,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2支,实验组由当班人员采用清洗消毒机清洗、YOUJOY手机养护机注油;对照组采用清洗消毒机清洗、手工注油。常规干燥后纸塑包装,再分别装在不同的篮筐内灭菌,每次卸载时观察手机湿包现象。结果实验组湿包个数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科手机注油机注油效果好,对手机进行全方位的保养,同时可减少和杜绝牙科手机灭菌后湿包的现象,保证手机的灭菌合格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牙科手机 注油 湿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并总结预防对策。方法择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45例体检者进行研究,对其血液标本进行分析,检验血液标本中的各项生化指标值,分析检验结果。结果出现溶血后,K+(血清钾)、TBIL(总胆红素)、AST(谷草转氨酶)、LDH(乳酸脱氢酶)、CK(肌酸激酶)、TP(总蛋白)、GLU(葡萄糖)等生化检验指标与溶血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LB(白蛋白)、ALT(谷丙转氨酶)、BUN(尿素氮)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生化检验中,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现象会产生严重影响,使检验结果缺乏可靠性,因此应尽量避免溶血现象出现,保证规范操作,严格控制各检验环节的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血液标本 溶血现象 生化检验 影响 预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