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总结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实施人工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对19例20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经6个月至2年随访,术后无1例出现感染、假体断裂,术后3个月17例恢复正常行走;仅有1例发生假体松动下沉和1例发生肢体肿胀,近期效果良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较好的方法.

  • 标签: 骨性关节炎 髋关节 人工关节置换
  • 简介:我院从1999年8月-2004年6月共行人工髋关节置换46例。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护理
  • 简介:摘要当髋关节因疾病导致破坏,出现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而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就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如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所致的髋关节损害,疼痛及功能丧失等均可以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翻修等问题使医护人员面临挑战,手术前后的循证护理对如何避免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翻修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人工关节 髋关节置换 手术护理
  • 简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已成为常规手术,但是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的并发症较多,主要有感染[2]、脱位、深静脉血栓.我院自1994~2000年共行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110例,无一例发生感染,脱位,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人工假体置换术 髋关节 并发症 护理体会 深静脉血栓 脱位
  • 简介:摘要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人工关节置换主要目的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本文探讨了髋关节疾病的发病特质,并就老年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做了详细的分类和归纳,为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的护理提供指导。

  • 标签: 髋关节人工置换术护理
  • 简介:我科于2001年至今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11例,使患者重新获得足够的负重功能和活动范围,达到稳定无痛、肢体等长以及相对持久的疗效。术后评价疗效肯定,近期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 护理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护理经验。方法对2003年2月到2006年1月53例髋关节置换患者采用术前后心理护理、患肢主动、被动运动功能锻炼、康复指导等护理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护理。结果通过护理改善了护患关系,确保病人利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早期离床、功能锻炼是护理必须遵循的原则。

  • 标签: 髋关节置换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背景:全膝关节置换中的髌骨表面置换仍有争议。我们旨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来评估应用这一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搜集对比全膝关节置换中施行与不施行髌骨表面置换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对其进行荟萃分析。其中有意义的结果包括:再手术的例数、术后膝前疼痛的出现以及各种膝关节功能指数的改善。结果:共分析了10项1223膝的研究结果。在中施行髌骨表面置换研究结果中(研究间异质性评价,p〈0.01;Ⅰ^2=60%)再手术风险减少了4.6%(95%可信区间,1.9%~7.3%),意味着施行22例髌骨表面置换(95%可信区间,14~52个髌骨)才能防止1例再手术。髌骨表面置换使术后出现膝前疼痛的绝对风险减少了13.8%(95%可信区间,6.4%~21.2%),意味着施行7例髌骨表面置换可防止1例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对膝关节各种指数的改变仅有4项研究提供了足够的定量分析资料;基于这4项研究,膝关节评分平均数的改善没有显著性差异(标化均数差值为0.03;95%可信区间;-0.50~0.56)。结论:现有证据显示髌骨表面置换降低了全膝关节置换后再手术和出现膝前疼痛的风险。尽管研究资料的数量有限,但本结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外,仍需要精心设计的随机研究来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Ⅰ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髌骨表面置换 全膝关节置换 荟萃分析 术中 术后再手术 可信区间
  • 简介: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及假体置换的方法.方法在48例不同原因导致的髋臼缺损行全髋关节置换中,分别采用颗粒性或结构性植骨技术重建髋臼及骨水泥或非骨水泥髋臼杯置换.结果4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8个月.X线显示髋臼植骨处均获愈合,无明显骨吸收及假体移位、松动现象.先髋术前Harris评分33.0~51.0,术后67.0~87.0,人工股骨头置换后翻修术前Harris评分37.0~53.0,术后72.0~91.0,全髋翻修术前Harris评分38.0~49.0,术后69.0~88.0,扁平髋术前Harris评分43.0~61.0,术后77.0~89.0.结论在髋臼缺损的全髋关节置换中,颗粒压配植骨具有髋臼覆盖性良好、植骨愈合快、临床应用可靠等优点.当髋臼覆盖小于70%时,应用结构性植骨,并尽量选用自体骨材,髋臼假体则以非骨水泥型假体为首选.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臼 骨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4年获得随访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4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髋,混合型假体36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含股骨颈骨折患者),10例患肢长度短缩10~2.0cm,6例短缩2.0~4.0cm,2例短缩4.0~6.0cm.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颈长和截骨平面;中正确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达到均衡双下肢长度的目的.结果全部病例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等长30例中术后出现5例手术侧延长1.0~2.0cm,1例延长2.5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中,术后恢复等长10例,6例手术侧延长1.0~2.0cm,2例术前重度短缩的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仍然短缩2.0~3.0cm.术后肢体等长35例Harris评分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13例Harris评分平均88.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以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应重视术前测量及中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肢长调节,掌握全髋置换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术,进一步改善手术效果.

  • 标签: 髋关节 置换 下肢长度
  • 简介:随着髋关节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已成为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迫切要求.老年人往往伴随多种疾病,我们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疾病特点和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合理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使15例患者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生活恢复自理,可扶拐行走出院.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护理体会 老年患者 身体健康状况 生活质量 髋关节疾病
  • 简介:背景:骨科医生在健康高龄患者髋关节囊内移位性骨折的处理意见上存在分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三种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法在功能方面、临床方面以及医疗资源利用方面的结果。方法:该研究为一项多中心随机化比较研究,将骨折复位内固定与骨水泥固定型双极半髋关节置换以及骨水泥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进行比较。参与研究的医生随机安排患者接受上述三种方法其中之一进行治疗或指定其接受内固定或双极半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结果的评价采用髋关节分级评定问卷和EuroQol健康状态评定方法。临床结果包括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中比较了直接医疗服务费用。受试者随访时间为2年。结果:随机分配207例患者接受上述三种手术方法之一进行治疗,91例患者接受内固定或双极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各治疗组间的死亡率并无差异。内固定组的二次手术率最高,达到39%,而双极半髋关节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分别为5%和9%。内固定组在术后4个月和12个月的髋关节评分和EuroQol健康状态评定的得分最差,而全髋关节置换组在术后24个月的功能评分结果要优于另外两组。尽管内固定治疗在治疗初期的费用最低,但与其后期所产生的与髋关节疾患相关的高昂住院费用相比,这种短期内的优势就会显得相形见绌。结论:对于健康高龄患者髋关节囊内移位性骨折的治疗来说,与骨折复位和内固定相比,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及效价比更佳。全髋关节置换的长期疗效可能要优于双极半髋关节置换。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Ⅱ级。详细的可信水平分级参见作者须知。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半髋关节置换术 外科治疗方法 复位内固定 移位性骨折 随机对比研究
  • 简介:骨科手术后病人出血较多,特别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人,需输入大量血液,术后采用自体引流血回输技术,达到了充分利用自身血,节约血源,减少异体输血不良反应的目的。2000年4月~2002年12月,我院对88例髋关节置换后患者进行2种输血方法对比,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输血方法 不良反应 临床资料 引流管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优点及适应证.方法用微创技术完成46例全髋关节置换,与随机抽取传统方法完成的46例全髋关节置换病例作比较.结果用微创技术完成的全髋关节置换病例较传统方法完成的病例有创伤小、输血量明显减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快且好的优点.结论(1)微创技术可以完成生物型、混合型、骨水泥型等各种全髋关节置换.(2)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应选择新鲜股骨颈骨折或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肢短缩在3cm以内的病例.

  • 标签: 股骨颈 股骨头坏死 关节炎 类风湿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人工髋关节置换髋关节疾患终末期治疗的有效方法。它能有效地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但当双髋关节同时受累时,是一次置换或双侧同时置换,目前存有争议。因手术时间长、失血多、容易引起伤口感染。但双侧一次手术能减少病人两次手术打击及减轻经济负担。我科在2003年3月~2005年4月,行双侧髋关节置换7例,由于实施了整体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术后无感染、无褥疮形成。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 整体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手术时间 髋关节疾患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外侧切口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效果。方法97例患者采用外侧切口行全髋置换,术后随访3个月—6年,并以Harris法进行功能评定。结果97例患者手术选用外侧切口,中暴露满意,出血少,三个月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无髋外展无力和髋关节脱位现象。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一例假体松动,一例术后感染,优良率达98%。结论外侧切口进行全髋置换具有入路创伤小,暴露良好,术后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 标签: 髋关节 外侧切口 关节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