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应用缝合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结果。方法自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13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40.0±15.6)岁。应用缝合钉重建喙锁韧带,复位固定肩锁关节。术后应用三维CT评估喙突上缝合钉的位置情况;通过肩关节正位片评估肩锁关节复位保持情况,并测量喙锁间距;记录肩关节的活动范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Constant-Merly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术后肩关节前屈上举平均为171.5°,体侧外旋为70.8°,体侧内旋为T8。VAS评分为(0.3±0.6)分,Constant-Merly评分为92.4分。术后术侧的喙锁间距平均为(8.9±3.0)mm,健侧的喙锁间距平均为(7.7±1.7)mm,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26枚钉中有23枚位置良好,1枚钉刺穿了喙突的下表面,2枚钉位置偏向内侧。1例患者肩锁关节复位完全丢失,1例患者肩锁关节复位部分丢失,其Constant-Merly评分分别为74分和84分。结论通过在喙突基底部准确地置入缝合钉,可以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恢复肩锁关节的垂直和水平稳定性。该技术创伤小,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结果。

  • 标签: 肩锁关节 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缝合锚钉 喙锁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决护理人员应用平车运送需要输液或同时输血、持续冲洗患者时,取用输液不方便及容易遗失问题,在原来的医用平车上安装可回收式输液,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在医用平车安装可回收式输液。按照手术时间先后顺序选取在我院手术室手术患者160例,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80例,试验组应用安装有可回收式输液的医用平车,对照组应用普通平车及活动旗杆式输液。比较手术结束后需要运送患者时,护理人员从手术室间走出去取平车回来的时间及患者运送完毕后输液遗留率,以评价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巡回护士取平车时间(63.34 ± 4.72)s,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3.61 ± 3.82)s(t值为-29.89,P<0.01),对照组巡回护士输液遗留率为6.25%(5/80),试验组为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16,P<0.05)。结论在医用平车上安装可回收式输液,保持了输液的清洁,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使用平车时,也减少了重新拿取输液的时间,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杜绝了输液的遗失,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 标签: 医用平车 可回收式 输液杆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钉缝合术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前束撕脱屈膝位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接受TKA的患者3 922例,确定术中MCL前束撕脱屈膝位不稳的病例48例(1.2%),所有患者接受钉缝合术。所有患者在术后6周内使用铰链式护膝,术后每次随访时,测量膝关节的运动范围。在术后6周、3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接受1次X线检查,以评估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并以t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3 92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48例(1.2%)发生术中MCL损伤。其中,1例患者术后两年内死亡,2例患者失访,共有45例患者纳入了本研究。其中24例MCL中段撕裂,21例MCL附着点断裂。35例发生在十字韧带保留的TKA术中和10例发生在后稳定型TKA术中。患者末次随访时最大屈膝(111.2±18.8)°、最大伸膝(1.5±1.5)°以及活动范围(110.2±30.2)°明显高于治疗前(107.5±22.5)°、(5.5±4.5)°、(102.2±27.8)°(t = 2.822、5.026、3.670,均为P<0.05)。平均随访时间(99.2±5.7)个月,没有1例患者发生膝关节不稳定。其中5例患者因为膝关节僵硬而接受了干预(4例手法推拿和1例翻修术),2例患者因为人工膝关节无菌性松动接受了翻修术。结论TKA术中MCL前束撕脱可以通过钉缝合术修复治疗,然后进行铰链式护膝支撑。膝关节僵硬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内侧副韧带,膝 缝合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应用 Versalok钉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陈旧性撕脱骨折。方法:将一例外伤后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陈旧性撕脱骨折的患者应用 Versalok钉治疗,记录病史及手术记录,观察术后临床效果、恢复情况及复查右膝关节 X线等。结果:患者膝关节活动痛性受限情况较前明显好转,恢复良好。结论:此次病例使用 Versalok钉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陈旧性撕脱骨折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使用及研究。

  • 标签: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Versalok锚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排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随访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骨折移位大于5 mm、骨折块面积小于3 × 3 cm,无其他损伤(如:肩袖损伤、SLAP损伤、Bankart损伤)的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且接受关节镜下双排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的患者23例。收集患者末次随访的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等数据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VAS评分、ASE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在3个月内实现骨性愈合。肩关节前屈活动度由术前(92.4±15.3)°提高至术后(148.7±15.3)°(t=9.956,P<0.01),外展活动度由术前(85.0±12.6)°提高至术后(147.3±14.4)°(t=15.502,P<0.01);外旋活动度由术前(21.5±10.2)°提高至术后(30.7±11.8)°(t=12.058,P<0.01); VAS评分比术前降低(Z=4.107,P<0.01); ASES评分由术前(29.7±6.1)分提高至术后(91.8±4.1)分(t=41.879,P<0.01)。结论关节镜下双排钉缝线桥技术治疗单纯性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效果确切,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肩关节 肩骨折 内固定器 关节镜
  • 简介:摘要带线钉软组织悬吊骨锚定法通过嵌插于骨骼内的钉,利用配套缝线固定目标软组织,完成悬吊目的。该文探讨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材料特点、操作要点以及在整形外科领域的具体应用,并提出该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延伸应用。

  • 标签: 带线锚钉 软组织 骨锚定法 悬吊 整形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钉位置及角度对关节镜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于2018年1月至12月因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在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严重骨缺损、翻修等其他损伤。使用术后肩关节CT测量钉位置及插入角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分)及Rowe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关节疼痛程度、稳定性、活动度及功能进行综合评价。不同钉位置及角度与VAS评分及Rowe评分的关系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在85例患者中,有57例患者的所有钉均在肩胛盂关节面上,28例患者的钉部分在肩胛盂关节面上,部分在肩胛盂边缘。两组的比较中,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829,P>0.05);所有钉均在肩胛盂关节面上的患者Rowe评分较高(t=-4.072,P<0.05)。通过术后Rowe评定分级对钉打入角度的反向比较中,2点、3点、4点和5点钟4个位点对应钉角度之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0.312、0.885、0.775、0.934,均为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缝合钉在合理插入角度范围内固定于肩胛盂边缘稍内侧的关节面上可以使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的患者获得更好的近期疗效,而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关节镜 肩关节 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复合可吸收骨钉重建伸肌腱中央束止点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们采用复合可吸收骨钉治疗伸肌腱中央束止点断裂患者12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5例合并中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术后克氏针固定4~6周,拔除克氏针后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2~26个月,平均12个月,5例撕脱骨折均获得良好复位,骨折愈合时间为6~8周,平均7周。术后患指远指间关节活动度主动伸直平均-3°(-5°~0°),主动屈曲平均40°(30°~65°);近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平均-5°(-15°~0°),主动屈曲平均85°(30°~90°)。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9例,良2例,可1例。结论复合可吸收骨钉是重建伸肌腱中央束止点的一种良好选择。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伸肌腱 骨锚钉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关节镜下利用单隧道免打结钉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淮南朝阳医院骨科收治的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36名行关节镜单隧道免打结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比较每例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RO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韧带评估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情况,进行配对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ROM范围(t=-22.231)、IKDC评分(t=-34.958)、Lysholm评分(t=-40.802)均比术前明显改善(均为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腘窝神经、血管损伤。结论采用关节镜下单隧道免打结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满意。

  • 标签: 后交叉韧带 胫骨骨折 关节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种植个性化转移实施在上颌前牙种植美学修复中所取得的疗效。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2月~2019年12月进行上颌前牙种植美学修复治疗的患者39例作为治疗对象,患者均接受种植个性化转移进行修复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前、后的红色美学评分。结果:观察治疗的总有效率是97.44%;修复治疗前的红色美学评分是(5.02±0.39)分,修复后红色美学评分是(7.99±0.13)分,数据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 标签: 种植个性化转移杆 上颌前牙种植 美学修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线钉固定补片在髂骨旁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行髂骨旁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为49岁,年龄范围为23~67岁。患者均采用带线钉固定补片将补片外侧固定于髂骨内侧行髂骨旁疝修补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引流管拔除情况、切口感染情况、慢性疼痛情况、疝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术中均无输血,术中出血量为100 mL(20~300 mL);手术时间为(129±13)min,引流管放置时间为(13.8±1.9)d,住院期间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均顺利出院;住院时间为13 d(8~19 d)。(2)随访情况: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3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5例患者中,1例引流管在住院期间拔除,4例在出院后门诊拔除。5例患者均无切口感染,无慢性疼痛发生。1例患者术后1个月感觉切口周围麻木,随访期间无加重,未予特殊处理。术后6个月复查腹部CT,4例患者完成CT检查,均未见疝复发。结论带线钉固定补片应用于髂骨旁疝修补术中安全、可行。

  • 标签: 髂骨旁疝 修补 补片 带线锚钉 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TriGen交锁髓内钉联合带线钉技术治疗Neer Ⅲ、Ⅳ型肱骨近端内翻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们采用TriGen交锁髓内钉联合带线钉技术对23例Neer Ⅲ、Ⅳ型肱骨近端内翻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其中Neer Ⅲ型15例,Neer Ⅳ型8例。术后随访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测量肩关节活动范围,并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16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个月,未出现伤口感染、肩袖损伤、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年随访ASES评分为(91.00±3.04)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90.00±3.21)分、VAS疼痛评分为(0.42±0.38)分。结论对于Neer Ⅲ、Ⅳ型复杂肱骨近端内翻型骨折,采用TriGen交锁髓内钉联合带线钉技术治疗,增加了对肱骨大小结节固定的强度,符合整体固定理念,利于早期功能康复,术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可靠的微创治疗方法。

  • 标签: 肱骨骨折 外科手术 近端 髓内钉 锚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操纵技术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治疗25例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性骨折。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范围为2~14岁。均使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术中利用操纵技术。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无肘内翻、针道感染、复位丢失、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发生医源性尺神经损伤,术后1个月完全恢复。末次随访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估结果:优19例,良5例,可1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性骨折是一种罕见而且极具挑战性的骨折,通过操纵技术使得传统闭合复位简单化,减少复位及透视次数,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肱骨远端骨折 闭合复位 操纵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岐杆菌联合小儿肠胃康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 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治疗, 34例为对照组采用小儿肠胃颗粒治疗, 34例为观察组采用双岐杆菌联合小儿肠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双岐杆菌联合小儿肠胃康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能明显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双岐杆 小儿肠胃康颗粒 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式腰椎侧方椎体间融合术(self anchored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至12月采用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59.6±11.3)岁(范围49~77岁)。诊断包括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17例、椎间盘退变性疾病8例、退变性滑脱8例、退变性侧凸5例、融合术后翻修3例,其中5例伴骨质疏松;责任节段包括L2, 3 2例、L3, 4 11例、L4, 5 20例、L2~L4 3例、L3~L5 5例。手术采用侧卧位,取椎间隙中点斜向腹侧6 cm小切口,经腹膜外入路显露腰大肌前缘,向背侧牵开腰大肌,切除椎间盘及处理椎间隙,试模撑开,经同切口取髂骨填充融合器,正侧方植入融合器,以融合器远侧和近侧嵌片锚定融合器与相邻椎体。术后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融合器位置、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和滑脱率。结果手术时间(79.0±19.5)min(范围60~100 min);术中出血量(38.0±28.2)ml(范围15~70 ml)。术后随访(10.6±4.6)个月(范围4~15个月)。41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2±2.1)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1.9±1.2)分、末次随访时(1.6±1.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48,P=0.00);末次随访时VAS改善率为73.9%±16.4%,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 ,P=0.97)。ODI由术前47.8%±15.1%降低至术后3个月14.6%±10.5%、末次随访时11.0%±7.3%,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29 ,P=0.00);末次随访时ODI改善率为75.8%±16.9%,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P=0.99 )。腰椎X线片示脊柱序列明显恢复,融合器无移位或脱位。7例出现融合器下沉2~3 mm,除1例肥胖患者一过性腰痛外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由术前36.4°±10.2°恢复至48.0°±10.7°,椎间隙高度由术前(8.3±2.5)mm恢复至(11.3±3.3)mm, 8例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率由术前19.7%±4.4%减少至9.3%±5.3%,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增加单纯LLIF的即刻稳定性,避免后路内固定,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简化双滑轮(double-pulley)双排缝合技术治疗肩盂前缘大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采用肩关节镜下简化double-pulley双排缝合技术治疗24例肩盂前缘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11例;年龄(50.14±10.60)岁(范围,34~67岁);均为IdebergⅠa型骨折。其中单纯肩盂前缘骨折8例,伴肱骨大结节骨折4例,伴肩袖损伤5例,伴肩关节前脱位、肱骨大结节骨折4例,伴肩关节前脱位、肩袖损伤2例,伴肩关节前脱位、同侧桡骨远端骨折1例。肩盂前缘骨块面积占肩盂面积的28.91%±5.35%(范围,25.1%~38.5%)。肩关节镜下根据骨块大小,以1枚内排缝合置于肩盂前缘骨折床的内缘,2~4枚外排缝合置于肩盂关节面边缘,从低到高依次置入缝合,通过简化double-pulley技术复位固定。术后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对上肢功能进行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2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骨折复位及内固定,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5个月(范围,12~36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7±0.6)个月(范围,2.1~3.2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8±0.8)分(范围,0~2分)。术后患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161.00°±5.77°(范围,145°~180°);体侧外旋46.43°±6.63°(范围,35°~60°);内旋拇指触及棘突水平为L3~T10。Constant-Murley评分(88.1±3.7)分(范围,81~93分),DASH评分(8.4±4.7)分(范围,0~40.4分)。除1例患者术后6周CT检查显示肱骨头向前下略移位外,其余患者肩关节对应正常,无脱位和不稳定表现。术后即刻及术后3、6、12个月CT检查均未见骨折块移位。CT检查评价关节面复位情况,术后即刻19例关节面台阶<2 mm,5例2~4 mm;末次随访时19例关节面台阶<2 mm,4例2~4 mm,1例>4 mm。术后6周,1例患者CT检查示肱骨头向前下略移位,但术后3个月CT检查示盂肱关节对应关系基本正常,关节面台阶5 mm。末次随访时,24例患者均未见严重骨关节炎表现,其中1例67岁患者存在轻度骨关节炎表现。2例伴肩关节前脱位及肩袖损伤者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结论对于大的肩盂前缘骨折,采用肩关节镜下简化double-pulley双排缝合锚固定技术治疗,创伤小,术中镜下视野清晰,骨折显露安全、充分,复位、固定稳定可靠,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肩骨折 关节镜检查 缝合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式前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术(self-anchored 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SA-ALDF)治疗L5峡部裂性滑脱症的疗效。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采用SA-ALDF治疗L5峡部裂性滑脱症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43.2±12.6)岁(范围29~63岁)。均有顽固性腰痛,站立及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减轻,无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影像学检查示L5双侧峡部裂,滑脱Meyerding分级1度10例、2度1例。采用全麻仰卧法式体位,经6 cm横切口腹膜外入路,在腹主动脉和腔静脉分叉间显露L5S1椎间盘,切除椎间盘,撑开椎间隙,椎管腹侧减压,试模测试;取自体髂骨松质骨植入自式融合器,恢复椎间高度、前凸角度,同时使滑脱复位;先插入远侧嵌片锚定,再直接复位并插入近侧嵌片锚定。术后随访(12.1±4.7)个月(范围6~18个月)。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复位和融合情况,测量滑脱率、椎间高度及椎间前凸角度。结果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8)min(范围70~120 min);术中出血(30±16)ml(范围10~60 ml),未发生重要神经或大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X线片示脊柱序列恢复,随访时融合器无明显移位或下沉,滑脱和椎间高度、前凸角度均较术前恢复,但2度滑脱患者复位丢失率达63.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6.1±2.1)分降至(0.9±0.5)分,ODI由术前43.6%±14.2%降至6.0%±3.4%,滑脱率由术前17.7%±10.3%降至8.0%±7.2%(复位率54.8%±21.6%),椎间隙高度由术前(6.4±2.1)mm恢复至(9.8±3.9)mm,椎间隙前凸角度由术前4.8°±2.9°恢复至9.6°±4.7°。结论采用SA-ALDF治疗无神经症状的1度L5峡部裂性滑脱症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用于2度及以上的滑脱稳定性不足。

  • 标签: 腰椎 脊椎滑脱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钢丝张力带与带线钉重建近指间关节掌板止点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9年4月,我们共收治36例手指近指间关节掌板止点撕脱患者,其中18例采用钢丝张力带重建掌板止点(钢丝组),18例采用带线钉重建掌板止点(钉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关节活动度,采用手指总主动屈曲度量表(total active flexion scale,TAFS)评价患者的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钢丝组的手术时间及手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明显短于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感染、内固定松动、肌腱粘连、关节僵硬等独立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钉组的总并发症比例明显高于钢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近指间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并且钢丝组的改善程度优于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丝组术后TAFS优良率明显高于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钢丝张力带重建掌板止点在手术时间、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术后总体并发症、关节活动度改善及手功能恢复方面均优于带线钉,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掌板 对比研究 钢丝张力带 锚钉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设计不同结构类型的人工膝关节胫骨衬垫托盘模型,建立模拟人体单腿站立状态下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对比胫骨衬垫托盘的实体结构设计假体与骨小梁结构设计假体在植入胫骨后的应力传导效果以及应力分布差异,从而探究结构设计对金属植入物性能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3-matic11.0处理软件对人工膝关节胫骨衬垫实体托盘进行骨小梁结构设计优化,并将两种结构设计的胫骨托盘假体与胫骨模型在Hypermesh14.0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前处理,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6.13中进行手术植入模拟仿真分析并输出胫骨托盘与胫骨上的最大应力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当植入胫骨托盘为实体结构设计时,最大应力值为13.72 MPa;然而,当植入胫骨托盘为骨小梁结构设计时,胫骨应力分布范围在胫骨近端分布范围增大,并且最大应力值(18.38 MPa)也增加了约34%。结论骨小梁结构设计的人工膝关节胫骨衬垫托盘可以有效降低应力遮挡水平,从而避免由于应力遮挡现象所造成的假体早期松动现象,提高了假体的使用寿命。

  • 标签: 骨小梁 胫骨 有限元分析 应力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