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含鹅膏肽类毒素致命鹅膏中毒可导致患者肝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死亡,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鹅膏肽类毒素有助于早期临床确诊。本文三例患者经ELISA鉴定为含α-鹅膏毒肽的致命鹅膏中毒,中毒患者以消化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后期出现肝功能损害,1例患者放弃治疗后死亡,予以吸附毒素、导泻、补液促进毒物代谢、保肝等支持治疗后,2例患者好转出院。

  • 标签: 中毒 毒蘑菇 鹅膏肽类毒素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魏某,7岁,李某,7岁,均因“反复周期性发热”入院,发病时体温在38.0°~40.5°之间,发热呈明显周期性,魏某3周发作一次,李某4周发作一次,同时伴咽部不适、颈部淋巴结肿大,有时有口腔溃疡,无其余明显不适,给予抗生素后,上述症状无缓解,给予激素(地塞米松)治疗后症状可迅速缓解。在外院行淋巴结活检、风湿免疫指标,血常规,肝肾功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二人分别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排除伴有其他周期性发热的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疾病,诊断为“周期性发热 - 阿弗他口炎 - 咽炎 – 颈淋巴结炎(PFAPA)”,随后入院行“扁桃体切除术”,术后恢复正常,出院后行随访后发现两位患儿的周期性发热消失。

  • 标签: [] 颈淋巴结炎 周期性发热综合征 自身炎症性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腺样囊性癌是一种来自涎腺组织的少见肿瘤,占所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1%~2%。该肿瘤生长缓慢,但容易出现神经浸润,淋巴转移或复发非常少见。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包括神经浸润、年龄、T分期、肿瘤分级、淋巴血管浸润、手术切缘阳性及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肿瘤直径>3cm、局部淋巴结受累。最常见转移部位是肺,其次是骨、肝、皮肤和乳腺,大脑很少受累。腺样囊性癌本身的肿块生长十分缓慢,在病情早期容易被患者忽略,并且不会伴随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因此,腺样囊性癌的治疗也较为困难,即使患者接受了扩大切除的手术,但也可能发生远处转移、局部复发等,加强腺样囊性癌的预后工作非常重要。该患者病史较长,逐渐出现的肺、骨等部位转移并出现转移部位症状,多程治疗手段多程获益。

  • 标签: 腺样囊性癌 多发转移 综合治疗 生活质量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男,3岁5月,因“发热、咳嗽3天”入院。胸部CT提示支气管肺炎,CRP、血沉明显升高,诊断支气管肺炎。合并大量蛋白尿,铁蛋白升高明显,骨髓见噬血细胞。常规抗感染后疗效欠佳,改阿奇霉素抗感染之后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支气管肺炎合并肾脏及骨髓受累在临床上较少见。

  • 标签: 儿童 支气管肺炎 蛋白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单中心低龄婴儿双供肾移植给成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7月至2017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实施的所有儿童双供肾移植给成人受者共22例临床资料和随访数据。22例供者年龄(2.9 ±1.7)个月,体重(4.9±1.4)kg,其中15例小于3月龄。受者多为低体重女性成人,体重(46.3±5.6)kg。总结早期移植失败及随访期间移植肾失功或受者死亡原因。根据是否发生单侧移植肾血栓,移植肾功能恢复者又进一步分为双肾存活组和单肾存活组,比较移植肾中-长期功能。结果4例受者在术后早期出现移植失败,包括双肾血栓2例、移植肾破裂切除1例和受者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18例受者移植肾功能恢复出院,随访期间因移植肾新生肿瘤切除双肾1例、因复杂全身原因死亡1例、因间质性肺炎死亡1例,余15例受者双肾均存活者10例(中位随访59个月),单肾存活者5例(中位随访48个月)。移植1年时双肾存活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为(95±27)ml/(min·1.73 m2),显著高于单肾存活组(61±24)ml/(min·1.73 m2)(P<0.05),但3年时分别为(95±21)ml/(min·1.73 m2)和(69±31)ml/(min·1.73 m2),差异缩小,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12)。结论低龄婴儿双供肾移植虽然可以扩大供肾来源,但发生早期移植失败和单肾栓塞的风险较高。在单肾存活的情况下,受者仍具有相对满意的中-长期移植效果。

  • 标签: 肾移植 儿童供肾 存活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升对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眼睑肌阵挛失神癫痫诊断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分析1例经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证实为眼睑肌阵挛失神癫痫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学特点,并根据结果适当调整药物治疗。结果 患者出院后口服抗癫痫药物,发作明显减少。 结论 结合文献复习,眼睑肌阵挛失神癫痫的正确诊断可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眼睑肌阵挛失神癫痫 脑电图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