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侧动脉(LCA)的血管造影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3例咯血患者的血管造影血管造影CT资料,分析LCA的发出、行程LCA参与肺内病变供血情况。结果在303例咯血患者中共检出24例30支LCA,其中左侧12支、右侧18支,单侧18例、双侧6例,均是胸廓内动脉(ITA)第一段的第一个分支。LCA从ITA发出点的水平,位于锁骨上方1支(3.3%)、后方27支(90.0%)、下方2支(6.7%)。LCA在第一前的后方进入胸内,沿着胸廓前部的内表面,在肋骨肋间内肌的内侧与胸膜之间(解剖上的胸内筋膜)从内前上方向外下后方向行走,大多到腋中线平面。可用于行程分析的23例28支LCA大致表现为3种形状:⑴弧曲形,共13支(46.4%),显影的LCA较长,呈或浅或深的弧形弯曲;⑵高平形,共11支(39.3%),显影的LCA相对较短、位置较高且较平缓;⑶直斜形,共4支(14.3%),显影的LCA相对较长,以与ITA较小的夹角呈直线状斜向外下。共有10例11支(36.67%)参与对肺部病变供血,其中是咯血的第一、二、三、四、五咯血责任血管的分别为2、5、1、2、1支。结论LCA比较常见,血管造影血管造影CT能很好显示LCA,认识LCA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肋外侧动脉 咯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侧动脉(LCA)的血管造影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3例咯血患者的血管造影血管造影CT资料,分析LCA的发出、行程LCA参与肺内病变供血情况。结果在303例咯血患者中共检出24例30支LCA,其中左侧12支、右侧18支,单侧18例、双侧6例,均是胸廓内动脉(ITA)第一段的第一个分支。LCA从ITA发出点的水平,位于锁骨上方1支(3.3%)、后方27支(90.0%)、下方2支(6.7%)。LCA在第一前的后方进入胸内,沿着胸廓前部的内表面,在肋骨肋间内肌的内侧与胸膜之间(解剖上的胸内筋膜)从内前上方向外下后方向行走,大多到腋中线平面。可用于行程分析的23例28支LCA大致表现为3种形状:⑴弧曲形,共13支(46.4%),显影的LCA较长,呈或浅或深的弧形弯曲;⑵高平形,共11支(39.3%),显影的LCA相对较短、位置较高且较平缓;⑶直斜形,共4支(14.3%),显影的LCA相对较长,以与ITA较小的夹角呈直线状斜向外下。共有10例11支(36.67%)参与对肺部病变供血,其中是咯血的第一、二、三、四、五咯血责任血管的分别为2、5、1、2、1支。结论LCA比较常见,血管造影血管造影CT能很好显示LCA,认识LCA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肋外侧动脉 咯血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左侧第一胸关节旁痛风结节一例。患者男,40岁。CT平扫显示左侧第一胸关节周围混杂密度肿块影,其内密度不均,病灶包绕锁骨,胸锁关节间隙增宽,邻近骨质不光整,呈穿凿状改变,且病灶与胸大肌分界欠清。MRI上病灶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分隔样不均匀强化。病理诊断为痛风结节。

  • 标签: 痛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锁间隙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最低有效剂量。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10月在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采用超声引导下行锁间隙径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超声屏幕上实时显示腋动静脉、臂丛神经的三束(外侧束、内侧束、后束)、胸膜及第二,采用平面内技术,将局麻药注入臂丛神经的三束之间。采用Dixon序贯法(up-and-down)进行试验,以0.375%盐酸罗哌卡因溶液20.00 ml为起始剂量,若经评估后达到阻滞成功标准,则下一例患者的罗哌卡因用量减2 ml;若未达标,则下一例患者的罗哌卡因用量增加2.00 ml。局麻药注射完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30 min后,对患者进行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效果评估,总分16分。阻滞成功定义为0.375%盐酸罗哌卡因注药后30 min,感觉神经阻滞评分运动神经阻滞评分之和达14分。利用序贯法公式 计算出超声引导下锁间隙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时0.375%盐酸罗哌卡因的最低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共27例患者完成试验,无不良反应发生。成功14例,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37.00±11.03)岁;失败13例,全为男性,年龄(34.00±10.98)岁。超声引导下锁间隙径路臂丛神经阻滞0.375%罗哌卡因的最低有效剂量是16.74 ml,其95%可信区间为13.39~20.93 ml。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间隙径路臂丛神经阻滞0.375%盐酸罗哌卡因的最低有效剂量是16.74 ml。

  • 标签: 肋锁间隙 臂丛 罗哌卡因 最低有效剂量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带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收治的9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28~63岁[(47.3±12.3)岁]。体重指数(BMI)为16.7~27.8 kg/m2[(23.9±3.9)kg/m2]。皮肤缺损面积为10 cm×6 cm~20 cm×12 cm。均采用带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在清创或肿瘤切除后,从浅、深脂肪层间切取带感觉神经的皮瓣,皮瓣面积为13 cm×8 cm~13 cm×10 cm,Ⅰ期削薄后皮瓣厚度3~6 mm。下神经外侧皮支跨越髂嵴处距离髂前上棘的距离7.5~10.0 cm。术后评估皮瓣存活、并发症、再手术情况。采用Tinel征及九宫格法测量皮瓣的单丝触觉、振动觉、疼痛觉、温度觉和静态两点辨别觉的恢复。评估患足踝关节活动度、穿鞋行走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估。观察供区副损伤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5个月[(21.1±10.1)个月]。皮瓣均存活,无感染或肿瘤复发。1例修复足跟患者因溃疡行多余皮肤切除,1例Ⅱ期再削薄、取内固定。3~6个月后可首次测到皮瓣9个区域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不同程度恢复。随访12个月以上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基本均匀恢复,仅1例的1个区域内可测到25 mm的静态两点辨别觉。2例同时行骨韧带复合体重建的患者踝关节活动略受限。患足均可穿鞋无痛行走。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78~97分[(86.4±7.4)分],较术前的10~70分[(44.2±18.4)分]显著提高(P<0.01)。供区无疼痛,残留略增宽的线性瘢痕。结论对于足踝部中等大小的软组织缺损,采用带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皮瓣可适当削薄,术后外形可,感觉恢复可靠;患足可穿普通鞋,无痛行走,功能恢复良好;供区副损伤小。

  • 标签: 足损伤 踝损伤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剑突缘下胸腔镜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效果及对患者应激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抽取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重症肌无力患者68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观察组行剑突缘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开胸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 d应激炎性反应[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术后随访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而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8%,2/34)低于对照组(26.47%,9/34),P<0.05。术后3 d,两组血清Cor、CRPIL-6水平高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26/34)高于对照组(76.47%,32/34),P<0.05。结论剑突缘下胸腔镜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疗效良好,术后并发症少,且对应激炎性反应影响小。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剑突肋缘下胸腔镜手术 效果 应激炎性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微创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6月择期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行胸腹腔镜下微创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阻滞组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全身麻醉方法相同,神经阻滞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后行前锯肌平面双侧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比较两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药量,比较两组术后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苏醒后30 min、2 h、4 h、12 h、24 h静止咳嗽状态下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后24 h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药物用量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神经阻滞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低于对照组[(1 262.6 ± 163.8)mg比(1 388.3 ± 213.2)mg、(3 834.3 ± 477.3)mg比(4 175.2 ± 503.4)mg、(56.3 ± 8.2)mg比(66.1 ± 5.3)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术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8.6 ± 12.1)h比(42.1 ± 13.7)h、(66.8 ± 21.4)h比(89.3 ± 35.4)h、(10.4 ± 2.0)d比(14.5 ± 7.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患者术后30 min、2 h、4 h、12 h、24 h静息及咳嗽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术后48 h内PCIA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比值及术后24、48 h的镇痛泵药液输注总量低于对照组[1.21 ± 0.19比1.42 ± 0.20、(39.3 ± 3.2)ml比(106.5 ± 7.4)ml、(138.5 ± 9.5)ml比(211.9 ± 13.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5.0%(5/20)比65.0%(13/20)、10.0%(2/20)比45.0%(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可以降低微创食管癌根治术中麻醉药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提高患者苏醒质量,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加速患者康复。

  • 标签: 食管肿瘤 麻醉,全身 微创根治术 超声引导 前锯肌平面阻滞 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以下神经外侧皮支(LCSN)跨越髂嵴外侧唇区域的解剖定位探测,分析经皮神经电刺激仪、高频超声应用于该神经定位的可行性,讨论该神经作为游离感觉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意义。方法2018年10月-2020年10月,行携带感觉神经的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或复合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及志愿者,分别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定位、超声定位对下神经外侧皮支进行定位,对患者术中测量定位。应用Passing-Bablok回归Bland-Altman图对测量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共收集下神经外侧皮支定位43例受试者:患者22例,志愿者21例。其中男39例,女4例,平均年龄39岁,平均BMI 24.08。经皮神经电刺激定位操作时间(6±1) min,探测距离为(80.7±5.9) mm。高频超声操作时间(23±4) min,距离(81.2±6.6) mm。22例手术患者测量距离为(80.9±8.2)(65~100) mm,神经直径(2.3±0.8)(1.0~4.0)mm,操作时间(5±1) min。手术与经皮神经电刺激、超声Passing-Bablok回归截距斜率的95% CI分别包括01,Bland-Altman图上的点分布于两侧,且总体平均差、总体截距、斜率的95% CI均包括0,因此,可以认为经皮神经电刺激、超声应用于LCSN定位方法的一致性好。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高频超声探测两种方式所探测到的下神经外侧皮支跨越髂嵴定位点与手术中测量结果接近,说明二者均可用于带感觉神经皮瓣感觉支的术前定位,便于优化皮瓣设计、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的副损伤。

  • 标签: 外侧皮支 肋下神经 经皮神经电刺激 高频超声 感觉神经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微创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6月择期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行胸腹腔镜下微创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阻滞组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全身麻醉方法相同,神经阻滞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后行前锯肌平面双侧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比较两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药量,比较两组术后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苏醒后30 min、2 h、4 h、12 h、24 h静止咳嗽状态下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后24 h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药物用量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神经阻滞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低于对照组[(1 262.6 ± 163.8)mg比(1 388.3 ± 213.2)mg、(3 834.3 ± 477.3)mg比(4 175.2 ± 503.4)mg、(56.3 ± 8.2)mg比(66.1 ± 5.3)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术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8.6 ± 12.1)h比(42.1 ± 13.7)h、(66.8 ± 21.4)h比(89.3 ± 35.4)h、(10.4 ± 2.0)d比(14.5 ± 7.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患者术后30 min、2 h、4 h、12 h、24 h静息及咳嗽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术后48 h内PCIA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比值及术后24、48 h的镇痛泵药液输注总量低于对照组[1.21 ± 0.19比1.42 ± 0.20、(39.3 ± 3.2)ml比(106.5 ± 7.4)ml、(138.5 ± 9.5)ml比(211.9 ± 13.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5.0%(5/20)比65.0%(13/20)、10.0%(2/20)比45.0%(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可以降低微创食管癌根治术中麻醉药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提高患者苏醒质量,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加速患者康复。

  • 标签: 食管肿瘤 麻醉,全身 微创根治术 超声引导 前锯肌平面阻滞 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
  • 作者: 罗杰 张云芳 曾德望 肖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510120 现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肾病学科 5108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肾病学科 51080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5101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缘下入路(mLS)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用于外科切开法腹膜透析置管术(PD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拟行择期PDC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4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 13例(TAPB联合RSB组),侧边入路联合臀部入路(LP)行TAPB 13例(TAPB组),局部麻醉(LA)14例(LA组)。记录切皮(T0)、分离腹直肌(T1)、置入腹膜透析导管(T2)缝合皮肤及做皮下隧道(T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麻醉操作总时间、补救麻醉例数、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及手术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TAPB联合RSB组TAPB组T0~T3 VAS明显低于LA组[(1.92 ± 0.95)(3.00 ± 1.08)分比(5.07 ± 0.62)分、(1.31 ± 0.63)(2.54 ± 0.66)分比(3.86 ± 0.77)分、(0.85 ± 0.69)(1.77 ± 0.93)分比(3.71 ± 0.61)分、(1.38 ± 0.77)(1.38 ± 0.87)分比(3.64 ± 0.17)分],TAPB联合RSB组T1 VAS明显低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B联合RSB组TAPB组T0~T3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均明显高于LA组[(3.12 ± 0.76)(3.11 ± 0.65)分比(2.09 ± 0.61)分、(3.09 ± 0.82)(2.68 ± 0.75)分比(1.99 ± 0.66)分、(3.35 ± 0.82)(3.31 ± 0.75)分比(2.37 ± 0.73)分、(3.02 ± 0.82)(3.01 ± 0.75)分比(2.35 ± 0.63)分],TAPB联合RSB组T1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术中2例需要实施补救麻醉。TAPB联合RSB组手术麻醉操作总时间明显短于TAPB组LA组[(45.08 ± 9.62)min比(74.46 ± 7.29)(69.71 ± 13.25)min],LA组明显短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观察到手术或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用于外科切开法PDC,术中麻醉效果确切,操作用时短,手术医生满意度高,血压心率平稳,安全性高。

  • 标签: 腹膜透析 麻醉,局部 神经传导阻滞 导管,留置
  • 作者: 罗杰 张云芳 曾德望 肖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510120 现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肾病学科 5108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肾病学科 51080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5101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缘下入路(mLS)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用于外科切开法腹膜透析置管术(PD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拟行择期PDC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4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 13例(TAPB联合RSB组),侧边入路联合臀部入路(LP)行TAPB 13例(TAPB组),局部麻醉(LA)14例(LA组)。记录切皮(T0)、分离腹直肌(T1)、置入腹膜透析导管(T2)缝合皮肤及做皮下隧道(T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麻醉操作总时间、补救麻醉例数、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及手术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TAPB联合RSB组TAPB组T0~T3 VAS明显低于LA组[(1.92 ± 0.95)(3.00 ± 1.08)分比(5.07 ± 0.62)分、(1.31 ± 0.63)(2.54 ± 0.66)分比(3.86 ± 0.77)分、(0.85 ± 0.69)(1.77 ± 0.93)分比(3.71 ± 0.61)分、(1.38 ± 0.77)(1.38 ± 0.87)分比(3.64 ± 0.17)分],TAPB联合RSB组T1 VAS明显低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B联合RSB组TAPB组T0~T3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均明显高于LA组[(3.12 ± 0.76)(3.11 ± 0.65)分比(2.09 ± 0.61)分、(3.09 ± 0.82)(2.68 ± 0.75)分比(1.99 ± 0.66)分、(3.35 ± 0.82)(3.31 ± 0.75)分比(2.37 ± 0.73)分、(3.02 ± 0.82)(3.01 ± 0.75)分比(2.35 ± 0.63)分],TAPB联合RSB组T1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术中2例需要实施补救麻醉。TAPB联合RSB组手术麻醉操作总时间明显短于TAPB组LA组[(45.08 ± 9.62)min比(74.46 ± 7.29)(69.71 ± 13.25)min],LA组明显短于TA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观察到手术或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mLS行TAPB联合RSB用于外科切开法PDC,术中麻醉效果确切,操作用时短,手术医生满意度高,血压心率平稳,安全性高。

  • 标签: 腹膜透析 麻醉,局部 神经传导阻滞 导管,留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联合双侧缘下两点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择期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2例,性别不限,年龄40~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PCIA组(C组)SAPB+TAPB+PCIA组(ST组),各组31例。ST组于术前行超声引导下右侧SAPB,给予0.25%罗哌卡因30 ml,并行双侧缘下两点TAPB,每侧每点给予0.25%罗哌卡因10 ml;C组不做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的全身麻醉方案,术后两组均给予PCIA。记录患者神经阻滞30 min后的温度觉减退平面。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躁动情况,术后2、4、8、12、24、48 h静息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0~24 h0~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总用量;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ST组患者SAPB阻滞后30 min的温度觉减退平面是T3~T11,TAPB为T6~T10。与C组比较,ST组患者术后2、4、8、12、24 h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降低VAS<3分例数增多(P均<0.05)。与C组比较,ST组术后0~24 h0~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1.13±0.15)比(26.02±0.51),(3.06±1.27)比(49.01±2.62)]次舒芬太尼总用量[(62.5±3.3)比(87.6±1.8),(126.6±6.5)比(160.8±7.8)]μg、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均较少(P均<0.05)。两组均未出现血肿、严重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SAPB联合双侧缘下两点TAPB加PCIA相对于单纯PCIA能更有效地控制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早期疼痛,减少围术期镇痛药物用量,减少患者术后躁动。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食管肿瘤 胸腔镜 疼痛 手术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Lewis肺癌动物模型(Lewis模型)探讨T细胞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分布浸润情况在肿瘤的生长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实验性研究。采用42只C57BL/6小鼠建立Lewis模型,并随机分为T细胞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组对照组,每组14只。各组分别回输CD4+CD8+Treg细胞、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等量PBS,于1、5、9、13、17、21 d,用游标卡尺测量瘤体最长直径最短直径,计算瘤体积,并记录小鼠的生存状态;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肿瘤微环境中CD4+、CD8+T细胞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水平;HE组织染色技术判明肺部转移性肿瘤结节。结果3组小鼠肿瘤体积均有增长,且T细胞组>TIDC细胞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流式结果显示,Lewis模型的效应和记忆效应CD4+ CD8+T细胞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在总淋巴细胞中的比例,T细胞组高于对照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回输CD4+CD8+Treg细胞及TIDC细胞后,小鼠肺部转移性肿瘤结节数量显著增多,T细胞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组>对照组。分别为T细胞组(4.47±0.68)个,TIDC组(2.43±0.46)个,对照组(1.72±0.3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Lewis肺癌生长速度可能与CD4+CD8+Treg细胞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分布情况有关,其分布程度越高,肿瘤生长越快。

  • 标签: 癌,Lewis肺 模型,动物 T淋巴细胞 树突细胞 肿瘤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研究CTMRI在脊柱骨折诊断的效果符合率评价。方法:取我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100例,对这100例脊柱骨折患者均行CT检查MRI检查,对根据数字表法将这100例患者分别分为每组50例的对照组观察组,观察组则采用MRI检查,对照组则行CT检查。在进行检查干预后,再对比分析这两组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鉴别结果。结果:可以从数据中得出,采用MRI检查的观察组的诊断准确性为92.46%,灵敏性为83.34%,特异性为92.67%,采用CT检查的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性为72.75%,灵敏性为70.47%,特异性为68.35%,观察组患者的50例脊柱骨折患者的诊断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50例脊柱骨折患者的诊断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两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MRI检查较CT检查对诊断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提高早期检查率,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CT和MRI 脊柱骨折 符合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