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学龄近视儿童近距离用眼行为对近视进展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4—2015年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7~12岁近视儿童121例,分为单光镜组56例、近附加为+2.00 D渐变镜组65例,随访观察其2年的近视度数进展情况,并使用Polhemus系统随访采集受检儿童近距离用眼行为参数,分析其阅读和书写距离以及注视角度。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近距离用眼行为的变化规律,采用Pearson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分析近距离用眼行为与近视进展的关联。结果:单光镜组与渐变镜组儿童在近视度数、近距离用眼行为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儿童基线阅读与书写距离分别为(31.8±5.8)cm和(25.2±5.8)cm。儿童基线书写距离与近视进展(-1.54±0.60)D存在相关性(r=-0.25, P=0.014)。书写距离低于20 cm与近视进展量存在相关性(r=-0.52, P=0.011)。书写距离低于20 cm与书写距离高于30 cm的近视进展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 P=0.020)。结论:较近的工作距离与近视进展快相关。培养儿童合适的用眼行为是儿童近视防控的重要策略之一。

  • 标签: 学龄儿童 近视进展 视觉行为 近距离工作
  • 简介:摘要产气荚膜杆菌是一种致病迅速、预后极差的厌氧菌感染性疾病,致残率极高,严重时危及生命。四肢创面确定产气荚膜杆菌感染后常行急诊截肢术,保肢风险极高,且清除坏死组织及肌肉后存留创面巨大,损伤难以修复。报道2019年8月采用超长双侧ALTF成功治愈右上肢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患者1例,效果良好。

  • 标签: 产气荚膜杆菌 超长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 简介:摘要近距离放射治疗在局限期前列腺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高剂量率近距离放疗经过几十年发展,作为单纯治疗或结合外照射增量治疗,与其他治疗相比,具有众多优势:精确提升靶区剂量,降低危及器官受量等。前列腺癌α/β值较小,单次高剂量HDR会诱导肿瘤基因的转录,提高放射敏感性。本文从HDR近距离放疗发展历史、患者选择、技术应用、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展开综述。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近距离放疗 高剂量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食道癌患者加用支架捆绑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疾病症状的情况,研究支架捆绑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对缓解食道癌患者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症状的作用。方法: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食道癌患者作为此次的调查对象,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支架捆绑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对治疗后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吞咽困难情况、肿块大小改善情况以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这60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吞咽困难的缓解率为100%,患者病变长度术前为(7.22±1.31)cm,术后减少到(4.53±0.76)cm,术前白细胞计数为(6.52±1.33)x109/L,术后2个月后变为(8.03±2.62)x109/L;血小板计数术前为(204.22±10.33)x109/L,术后变为(272.25±14.67)x109/L。结论:对食道癌患者加用支架捆绑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吞咽困难情况,减少食道癌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了食道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支架捆绑放射粒子 近距离治疗 食道癌患者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长时间心肺复苏患者特点,对比分析心肺复苏机、徒手按压复苏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9月期间的超长时间心肺复苏患者,共计60例。进行对照组与观察组分组,各30例,前者进行徒手按压复苏、后者应用心肺复苏机。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包括复苏效果及血气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长时间心肺复苏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机,有效纠正了患者的机体血气状态,复苏效果良好。

  • 标签: 心肺复苏机 徒手按压 心肺复苏 血气指标 复苏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长时间心肺复苏患者特点,对比分析心肺复苏机、徒手按压复苏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9月期间的超长时间心肺复苏患者,共计60例。进行对照组与观察组分组,各30例,前者进行徒手按压复苏、后者应用心肺复苏机。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包括复苏效果及血气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长时间心肺复苏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机,有效纠正了患者的机体血气状态,复苏效果良好。

  • 标签: 心肺复苏机 徒手按压 心肺复苏 血气指标 复苏效果
  • 简介:摘要前瞻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多平面静脉造影资料,测量其下腔静脉(IVC)直径、左髂总静脉(LCIV)开口0、20、40、60、80 mm处髂静脉直径、IVC与LCIV所成角度、LCIV长度。最终解除压迫后LCIV直径为(15.6±1.9)mm,髂外静脉(LEIV)为(11.2±1.8)mm,IVC为(19.6±3.2)mm,LCIV长度为(61.3±11.0)mm,IVC与LCIV夹角为36.4°±15.8°。本研究显示下腔静脉与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变化存在一致性;髂总静脉长度与髂外静脉直径、下腔静脉与髂静脉所成角度呈负相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组织间插植放疗治疗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徒手近距离插植放疗的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依据病灶大小、部位、复发前无进展生存(PFS)等情况分组的患者间客观缓解率(ORR)。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复发后PFS,组间比较行log-rank(Mantal-Cox)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复发后PFS影响因素。总结急性及晚期放射损伤发生情况。结果共20例患者入组,全组ORR为80%(16/20)。亚组分析显示,复发转移病灶长径<4 cm的13例患者均客观缓解,≥4 cm的7例患者中3例客观缓解,两组间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阴道内复发转移的13例患者均客观缓解,阴道外复发转移的7例患者中3例客观缓解,两组间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复发前PFS时间<6个月的6例中的3例和≥6个月的14例中的13例均客观缓解,两组间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中位随访6个月(1~13个月)。至随访结束,9例(45%)患者进展。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复发转移病灶长径<4 cm(≥4 cm比<4 cm:HR=4.192,95% CI 0.992~17.710,P=0.029)、复发前PFS时间≥6个月(≥6个月比<6个月:HR=0.163,95% CI 0.038~0.696,P=0.004)、放疗剂量≥15 Gy(≥15 Gy比<15 Gy:HR=0.207,95% CI 0.049~0.881,P=0.016)者复发后PFS较好,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均不是复发后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20例患者均未出现3级及以上直肠、膀胱放射损伤。结论组织间插植放疗治疗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效果明确,且安全性好。

  • 标签: 生殖器肿瘤,女(雌)性 复发 肿瘤转移 近距离放射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三维(3D)U-net深度学习模型,建立预测CT引导下宫颈癌近距离治疗计划的3D空间剂量分布。方法2021年4-9月收集114例宫颈癌患者三维近距离放疗计划(处方剂量6 Gy)组成数据集,按84∶11∶19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利用3D U-net模型进行500次(epoch)训练,分别评估测试集病例体素级的平均剂量偏差(MDD)与绝对剂量偏差(MADD)、等剂量面包围体积的戴斯系数(DSC)、处方剂量适形度指数(CI)、高危临床靶区(HRCTV)的D90和平均剂量Dmean、膀胱、直肠、小肠、结肠的D1 cm3与D2 cm3剂量学参数。结果测试集中19例患者的3D剂量矩阵MDD与MADD分别为-0.01±0.03和(0.04±0.01)Gy。50%到150%处方剂量的DSC在0.89到0.94之间,处方剂量CI为0.70±0.04。HRCTV的D90的平均偏差为2.22%,Dmean的偏差为-4.30%。膀胱、直肠、小肠、结肠的D1 cm3与D2 cm3最大偏差分别为2.46%和2.58%。模型预测平均耗时2.5 s。结论本研究实现了一种基于3D U-net的预测宫颈癌3D剂量分布的深度学习模型,为宫颈癌近距离治疗自动化设计奠定基础。

  • 标签: 宫颈癌 近距离放疗 剂量预测 剂量分布 3D U-ne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科肿瘤术后阴道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妇科肿瘤术后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有术后放疗指征,需接受三维近距离后装放疗补量。根据患者阴道残端情况选用不同型号插植针植入棒模板,依照预设通道在模板内放置阴道管和插植针。按照统一标准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制定放疗计划,高危临床靶区(HR-CTV)处方剂量为5.5 Gy/次,通过剂量体积参数图评估靶区和危及器官体积、受照剂量等参数。结果62例患者均在插植针植入棒模板引导下顺利完成后装放疗,共行140次插植治疗,剂量参数HR-CTV包绕90%靶区体积的平均剂量D90%为(575.48±22.30)cGy,包绕膀胱、直肠、乙状结肠2 cm³体积的平均剂量D2cm³分别为(328.69±102.71)cGy、(369.14±46.59)cGy、(27.28±71.27)cGy,小肠未进入靶区照射范围无统计,靶区体积大小、危及器官剂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瘤术后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有明显临床优势,满足预计划剂量要求,操作简易,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 标签: 腔内放疗 施源器 妇科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形变配准在螺旋断层(HT)调强联合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的宫颈癌放疗中评估膀胱直肠受量的可行性。方法对18例宫颈癌患者回顾分析,比较直肠和膀胱D2cm3及高危临床靶区(HR-CTV) D90%的二维参数相加的均匀剂量法(EUD)和高剂量重叠法(OHD)的受量,以及应用MIM Maestro®软件的刚性图像配准(RIR)和形变图像配准(DIR)受量。用戴斯相似性系数(DSC)和平均一致性距离(MDA)评估配准精度。结果EUD、OHD、RIR、DIR的膀胱和直肠D2cm3分别为(80.11±3.59)、(82.23±3.46)、(80.99±6.01)、(81.19±3.11) Gy (EQD2Gy)(P=0.516)和(72.90±3.58)、(73.83±4.28)、(72.45±6.05)、(71.98±2.89) Gy (EQD2Gy)(P=0.625),HR-CTV的D90%分别为(85.51±2.91)、(87.65±3.46)、(81.53±3.63)、(85.81±3.30) Gy (EQD2Gy)(P<0.001)。RIR和DIR的膀胱、直肠、HR-CTV的DSC均值分别为0.69、0.65、0.63和0.85、0.81、0.78(P<0.001),DIR的MDA均值分别为2.88、2.48、2.66 mm。结论4种方法膀胱、直肠D2cm3相近,DIR匹配优于RIR (DSC>0.8)。DIR在HT和后装剂量叠加中具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形变图像配准 剂量评估 宫颈肿瘤/近距离疗法 宫颈肿瘤/螺旋断层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防止宫颈癌三维适形近距离治疗施源器移位的护理干预。方法 选择本院2020年6月-2021年4月收入的60例采取三维适形近距离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施源器移位情况。 结果 观察组施源器移位率为11.67%,显著较对照组的37.82%低(P<0.05)。 结论 宫颈癌三维适形近距离治疗中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防止施源器移位情况的发生。

  • 标签: 宫颈癌 三维适形近距离治疗 施源器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全卷积网络U-Net预测宫颈癌近距离治疗(BT)感兴趣区(ROI)三维剂量分布,并评估其预测精度。方法首先选取100例宫颈癌腔内结合组织间插植病例作为整个研究数据集,并将其划分为训练集(72例)、验证集(8例)、测试集(20例);然后利用U-Net建立模型,将是否包含宫腔管及插针作为区分因素训练两个模型;最后对20例测试集病例进行预测,并进行对比分析。模型的性能通过、以及平均绝对离差共同评估。结果包含与未包宫腔管与插植针的模型相比,直肠的上升了(16.83±1.82) cGy (P<0.05),其余ROI的或均相近(均P>0.05);高危靶区、直肠、乙状结肠、小肠、膀胱平均绝对离差分别上升了(11.96±3.78)、(11.43±0.54)、(24.08±1.65)、(17.04±7.17)、(9.52±4.35) cGy (均P<0.05);中危靶区的下降了(120.85±29.78) cGy (P<0.05);6个ROI的平均绝对离差的平均值下降了(7.8±53) cGy (P<0.05),更接近实际计划。结论利用全卷积网络U-Net可以实现宫颈癌患者BT的三维剂量分布预测;结合宫腔管与插植针作为输入参数,比单一使用ROI结构作为输入能得到更准确的预测结果。

  • 标签: 全卷积网络 三维剂量分布预测 宫颈肿瘤/近距离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宫颈癌近距离放疗中,BMI对于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和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2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的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照射±化疗+近距离放疗。靶区及危及器官(OAR)勾画方法依据GEC-ESTRO推荐方案,靶区包括高危(HR)和中危(IR)临床靶区(CTV),OAR包括直肠、乙状结肠、小肠、膀胱,靶区剂量以HR-CTV D90%进行评价。OAR体积剂量采用D2cm3进行评价。采用相关性分析比较BMI与直肠、结肠、小肠、膀胱D2cm3、D1cm3、D0.1cm3的剂量学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急性和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探究BMI是否为其影响因素。结果BMI与小肠D2cm3、D1cm3、D0.1cm3呈负相关(P=0.034、0.024、0.034),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0.255、-0.24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并非影响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急性和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素。小肠D2cm3、D1cm3、D0.1cm3每增加1 Gy,急性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相对风险分别增加16.6%、15.1%、12.7%。结论在宫颈癌近距离放疗中,患者BMI与小肠D2cm3、D1cm3、D0.1cm3呈负相关,随着患者BMI下降,小肠受照剂量呈现升高趋势,可能增加发生急性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风险。

  • 标签: 宫颈肿瘤/近距离治疗 体重指数 剂量学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近距离放疗分次间靶区和正常组织在形变配准(DIR)和简单累加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情况下,累积剂量的剂量学差异,分析在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放疗计划中,形变配准技术应用于靶区和正常组织剂量评估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选取13例宫颈癌近距离放疗病例,每个病例均进行了4次CT定位的近距离放疗。对每个病例的4次CT进行形变配准后,计算并统计靶区D90和膀胱、直肠、小肠、结肠D2 cm3、D1 cm3、D0.1 cm3的形变累积剂量,与简单累加DVH得到的累积剂量进行对比,分析剂量差异与相似系数(DSC)的相关性。以此剂量差异(即形变配准造成的正常组织剩余剂量)作为限量,在最新一次的CT上重新做计划,分析此差异给靶区剂量提升带来的收益。结果经形变配准后,膀胱D2 cm3、D1 cm3的累积剂量分别比简单累加DVH低(2.47±1.92)、(2.82±2.73)Gy(t=-3.65、-2.93, P<0.05);直肠D2 cm3、D1 cm3、D0.1 cm3的累积剂量分别比简单累加DVH低(2.05±1.61)、(1.51±1.58)、(3.21±2.50)Gy(t=-4.02、-3.02、-4.06, P<0.05);小肠D2 cm3、D1 cm3、D0.1 cm3的累积剂量分别比简单累加DVH低(1.42±0.99)、(1.55±1.28)、(2.43±1.95)Gy(t=-3.52、-2.96、-3.06, P<0.05)。靶区D90、膀胱D0.1 cm3和结肠D2 cm3、D1 cm3、D0.1 cm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C和剂量差异相关性不明显(P>0.05)。利用形变配准可一定程度上提升靶区剂量,中位数为150 cGy。但形变配准精度有待提高。结论在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放疗分次间,仍建议采用简单剂量累加方法评估靶区和危及器官累积剂量。

  • 标签: 形变配准 近距离放疗 宫颈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D打印多通道施源器与常规阴道单通道施源器用于近距离治疗的剂量学差异,为宫颈癌术后患者的近距离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5例自2019年1月—2020年11月接受192Ir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的宫颈癌术后合并阴道上皮内瘤变Ⅲ级的患者,每位患者均采用3D打印多通道施源器和常规阴道单通道施源器进行CT扫描定位,并制定相应计划及评估,运用逆向剂量优化算法计算后得出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两组施源器用于近距离治疗时的高危临床靶区、膀胱及直肠受照剂量的差异,选择最优计划实施治疗。结果采用3D打印个体化多通道施源设计计划的D90%、D100%、V100%、V150%与常规单通道施源器设计的计划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直肠的D2cm3与常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多通道个体化施源器靶区适形性好,可更好地保护膀胱和直肠,有一定的治疗优势。

  • 标签: 3D打印 多通道施源器 近距离治疗 逆向剂量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预测前列腺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生存预后的术前模型。方法模型的建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SEER数据库接受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的患者11 019例,使用Kaplan-Meier法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术前危险因素,包括婚姻状态、Gleason评分、T分期,根据危险因素建立诺谟图。模型的外部验证:选择2011至2019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接受前列腺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138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107例进行验证。模型的精确度通过内外部验证的C指数以及校准度验证,并与当前的危险分层系统进行比较。结果SEER数据库中数据的Kaplan-Meier法结果显示,婚姻状态、年龄、Gleason评分、前列腺特异抗原(PSA)、T分期与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有相关性(均P<0.05);SEER数据库中数据的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态、Gleason评分、T分期与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有相关性(均P<0.05)。模型的内部验证C指数为0.737;模型的外部验证C指数为0.723。根据ASH危险分层构建的模型C指数为0.636。结论本研究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前列腺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SEER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