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椎体间植骨、侧后方植骨融合或者前后方结合的植骨融合技术都存在较多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植骨融合率较低,植骨块塌陷、移位,髂骨供骨区并发症等,由于术后即刻刚度不足,往往还需要附加内固定或者长期卧床.椎体间融合器技术的出现,弥补了单纯植骨块融合的不足,因而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对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腰椎椎体间融合系统 椎间融合器 生物力学 腰椎间融合术 分类
  •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用于远程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学习管理系统对于大众来说已不再陌生,学习管理系统很好的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数字化教学相结合。而社交网络也逐渐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学习管理系统进行介绍,然后就社交网络与体育学习管理系统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针对社交网络融入到学习管理系统展开讨论。

  • 标签: 学习管理系统 社交网络 融合
  • 简介: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健康状况。做为“提供卓越健康服务,传送优秀健康文化“的实践者,疗养院针对客户提供了体检及健康管理等相关服务。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疗养院的信息化也越来越重要。疗养院的信息化为疗养院业务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优质客户服务提供了基础,疗养院的信息化管理已成为衡量其管理及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

  • 标签: 疗养院信息化 健康管理 体检管理 系统整合 信息技术
  • 简介:摘要目前,布尔台煤矿“五办一中心”“各自为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各科室借助于不同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工作任务下达、反馈、统计分析等功能,比如党建管理系统、风险预控管理系统、数字化矿山执行系统、标准作业流程管理系统、班组建设管理系统、五型绩效管理系统、简道云管理系统等等。相应的,区队也在利用这些系统完成不同的任务。尽管系统如此之多,还不能满足工作需求,还得借助于微信、企业微信作为帮手。从领导到员工,除了关注井下安全生产,每天还要游走于各个系统、平台之间,且时常有所遗漏。因此,提出建立基于简道云的业务融合管理系统

  • 标签: 简道云 业务融合 管理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Zero-P)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4月—2018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6~63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颈椎前路Zero-P固定融合术16例为Zero-P组,采用传统Cage联合钛板内固定融合术16例为Cage组。2组患者观察对比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情况,包括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3)术后影像学观察,包括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情况、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4)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伤口Ⅰ/甲愈合。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累及节段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Zero-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5.1±6.0)min,明显少于Cage组的(90.6±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5,P<0.001);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698)。(2)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NDI评分、JOA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2组间各时间点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术后6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均达到椎间植骨区骨性融合融合率达100%。Zero-P组患者的Zero-P融合器未发生松动、滑脱或断裂,椎体未发生骨折。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Zero-P组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93±1.29)、(7.61±1.36)mm,Cage组分别为(7.93±1.29)、(7.80±1.25)mm,2组Cobb角分别为19.49°±3.61°和19.40°±3.67°、19.89°±3.82°和19.86°±3.77°,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外漏、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2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吞咽困难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Zero-P组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6.3%(2/32),明显低于Cage组的28.1%(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20)。结论与传统Cage联合钛板内固定融合术相比,Zero-P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同样的临床效果,且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能有效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更具有优势。

  • 标签: 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 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 简介:【摘要】: 随着我国医疗体系改革的逐渐深入,对于医疗机构耗材的管理标准逐渐提高。在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医疗机构要制定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管理体系。本文利用医用耗材的UDI信息,通过SPD 系统实现对医用耗材的管理,针对实际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促进医疗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

  • 标签: 医疗机构 耗材管理 解决方案
  • 简介:摘要2022年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第3年,《中华内科杂志》在各方的努力、支持和关爱下,如期完成了全年的出版计划。新的一年,2023年,也是《中华内科杂志》创刊70周年,70年来无数医学大家对本刊无私奉献,杂志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诸多的荣誉。展望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为不同学科间搭建共享平台,推动学科间学术交流与合作。传承前辈的敬业奉献精神,在新时代、新时期,本届编委及编辑部专职人员一定会齐心合力,砥砺奋进,使《中华内科杂志》成为临床医生的良师益友,并在办刊水准上更上一层楼。

  • 标签: 慢性病 预防 治疗 健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路或后路清创及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器及椎弓根螺钉系统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例腰椎融合器及椎弓根钉棒感染患者,男3例、女7例;年龄(49.80±13.29)岁(范围23~66岁)。原术式为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共植入14枚融合器;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6例、腰椎管狭窄症2例、腰椎滑脱症1例、腰椎骨折1例。于术后(10.80±13.24)个月(范围2~39个月)诊断为术后融合器感染10例(12枚),其中合并椎弓根钉棒感染8例。采用前路清创融合器取出及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7例:5例(7个椎间隙)一期前路清创及椎间植骨,1例后侧关节突已融合而未植骨,1例因后路清创取出钉棒时出血较多而在2周后行前路清创及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弓根钉棒感染6例、断棒1例,行一期椎弓根钉棒翻修3例(2例感染、1例断棒)、单纯椎弓根钉棒取出4例。采用后路清创融合器取出及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3例:2例一期椎间颗粒状松质骨植骨,1例因感染严重、后侧软组织缺损而未植骨;合并椎弓根钉棒感染2例,单纯取出1例、取出后更换新的椎弓根螺钉固定1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30±5.10)个月(范围9~24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白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55,P=0.436);红细胞沉降率由(61.10±40.81)mm/1 h下降至(19.81±7.63)mm/1 h、(11.50±6.10)mm/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24,P=0.001);C反应蛋白由(32.39±37.94)mg/L下降至(8.61±5.93)mg/dl、(5.80±4.09)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92,P=0.024);VAS评分由(6.60±0.84)分下降至(2.80±0.92)分、(1.60±0.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090,P<0.001);ODI指数由80.10%±8.14%下降至51.00%±8.10%、30.7%±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9.378,P<0.001)。术后MRI椎体异常信号逐渐消退,完全消退时间为(5.00±1.33)个月(范围3~7个月)。前路手术中6例(8个间隙)一期植骨,其中5例(7个间隙)获得融合融合时间为(6.80±2.28)个月(范围4~10个月);1例1个间隙未融合。后路手术中2例一期植骨,其中1例于4个月获得融合;1例因植骨区感染再次清创取出植骨,未融合。1例发生术中L5神经根牵拉损伤,1例发生术后植骨块移位。结论融合器感染早期可经后路清创取出,但受到后侧神经及骨结构的阻挡,难以做到彻底清创,存在感染复发及神经根损伤的风险。融合器感染行前路手术取出操作简便、清创彻底,但需注意邻近重要血管损伤的风险。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感染 清创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和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4年4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45例,实验组患者接受后路椎间融合器并椎弓根螺钉系统疗法,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常规开窗手术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依据手术前后的CT检查、X线片及Macnab评分来判定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高于对照组,但是住院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实验组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疗法可以有效提高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骨性融合率及治疗优良率,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其后续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内固定器 椎间盘突出症 开窗手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钉棒系统加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腰椎退行性疾病48例进行回顾分析,了解他们在应用钉棒系统加Cage融合器手术之后的临床效果。采用JOA评分29分法进行术前和随访时评分。结果本组所有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5个月,平均8个月,腰部疼痛及放射性的双下肢疼痛均得到缓解。术后Cage所在的椎间隙均得到融合。患者手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2.3分,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平均为24.7分,平均改善率74.3%。结论应用钉棒系统加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既能减少传统的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同时也能保证钉棒系统起到良好作用。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术式,有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护理效果显著,既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又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椎后路减压植骨 钉棒系统内固定 护理效果
  • 简介:腰椎滑脱症已被认识200多年,手术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椎板切除减压,峡部直接修复植骨内固定,脊椎融合术,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器。80年代以来广泛使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该症,疗效明显提高,90年代以来椎间融合器也被逐渐采用,疗效也较好,这二种方法各有所长,尚难分优劣,我院结合二种方法优点,自1999年7月-2002年1月,联合使用两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31例,术后31例症状消失,并发症少,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 标签: 椎弓根内固定 椎间融合器 腰椎滑脱症 系统治疗 椎板切除减压 疗效满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正规抗结核治疗,随后采取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治疗。结果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26±0.35)h,术中平均出血量(685.83±63.46)ml。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Cobb角明显明显低于手术前,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随访3个月,CRP、ESR均明显低于手术后1周(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腰椎结核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 前路植骨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与椎间隙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失稳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名腰椎滑脱失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100名腰椎滑脱失稳患者进行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与椎间隙融合器联合治疗,观察这100名腰椎滑脱失稳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效果。结果:通过术后的随访结果可以发现,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与椎间隙融合器联合治疗腰椎滑脱失稳后患者的满意率和术后症状消失或缓解率都很高。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与椎间隙融合器联合的方法可以对腰椎滑脱失稳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使患者的症状消失或者减轻,同时使患者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被推广使用。

  • 标签: 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 椎间隙融合器 腰椎滑脱失稳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脊柱内窥镜通道系统下腰椎侧路融合(TLIF)技术应运而生。在这之前,医学领域,常见的技术为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技术与经前路椎体间融合技术,相对而言,TLIF技术是更为先进的脊柱融合技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自提出该项技术至研发和使用后,在国内外迅速发展,被许多医院引进。现阶段,TLIF技术广泛应用到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领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腰椎不稳和椎间盘源性疾病带来的痛苦。为了探究TLIF技术推广可行性,本文将以其技术特点、适用情况为出发点,结合技术优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 标签: 脊柱内窥镜通道系统 腰椎侧路融合技术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医联体发展的需求,构建起一体化集成信息系统,期望能够为医联体的信息化发展提供科学的支撑系统,保证其日常运作需求。

  • 标签: 医联体 信息系统 一体化集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磁共振与超声融合成像行经会阴前列腺靶向穿刺、系统穿刺以及联合穿刺3种穿刺方式对前列腺癌和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检出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64例同时行前列腺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7(33~90)岁。术前血清tPSA 8.97(0.64~95.63)ng/ml,fPSA 1.31(0.29~9.25)ng/ml。其中,tPSA<10 ng/ml 96例,10≤tPSA<50 ng/ml 65例,tPSA≥50 ng/ml 3例。前列腺体积34.9(11.6~152.0)cm3。磁共振检查可疑结节PI-RADS评分3分42例,4分66例,5分56例。首先通过磁共振与超声融合成像,对每处可疑病灶靶向穿刺3针,然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前列腺12针系统穿刺。综合上述两种穿刺结果即为联合穿刺结果。比较3种穿刺结果在全部病例、不同PI-RADS评分病例、不同tPSA病例中对前列腺癌和CsPCa检出率的差异。结果本组164例中检出前列腺癌126例。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66.46%(109/164)和64.02%(105/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联合穿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76.83%(126/164)]高于靶向穿刺(P=0.04)和系统穿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靶向穿刺、系统穿刺、联合穿刺CsPCa的检出率分别为50.61%(83/164)、45.12%(74/164)、54.88%(90/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RADS 4分组和5分组前列腺癌的检出率,联合穿刺分别为90.91%(60/66)和100.00%(56/56),系统穿刺分别为71.21%(47/66)和87.50%(4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靶向穿刺对PI-RADS 4~5分组前列腺癌的检出率[86.89%(106/122)]显著高于系统穿刺[78.69%(96/122),P=0.01],但低于联合穿刺[95.08%(116/122),P=0.03]。PI-RADS 3分组靶向穿刺、系统穿刺、联合穿刺CsPCa的检出率分别为2.38%(1/42)、7.14%(3/42)、7.14%(3/42);4分组分别为59.09%(39/66)、46.97%(31/66)、62.12%(41/66);5分组分别为78.57%(44/56)、71.43%(40/56)、82.14%(46/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RADS 4~5分组中,联合穿刺CsPCa的检出率[71.31%(87/122)]高于系统穿刺[58.20%(7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tPSA<10 ng/ml组中,联合穿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72.92%(70/96)]高于系统穿刺[59.38%(5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靶向穿刺的检出率[61.43%(59/9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0ng/ml≤tPSA<50ng/ml组中,靶向穿刺、系统穿刺、联合穿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72.31%(47/65)、69.23%(45/65)、81.54%(53/65);tPSA≥50 ng/ml组3种穿刺方法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均为100.00%(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参数磁共振检查高度怀疑前列腺癌(PI-RADS 4~5分)或tPSA<10 ng/ml的患者,联合穿刺是一种诊断前列腺癌最合适的方法。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融合成像 靶向穿刺 系统穿刺 联合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路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滑脱症患者6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临床传统手术治疗(A组)30例和改良后路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B组)30例A组采用临床传统手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改良后路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方法。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果B组患者的有效率93.3%,明显高于A组70.0%(χ2=3.86,P<0.05);B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少于A组(χ2=3.78,χ2=3.8547,P均<0.05);2组患者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后路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滑脱症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改良后路稚间融合术(PL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