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脏传导系统发生病变时,如炎症、纤维化、脂肪浸润、供血代写异常等,均可引起猝死。本文援引一例死亡案例,对房室结脂肪浸润引起猝死进行分析说明。

  • 标签: 心脏传导系统 猝死
  • 简介:目的探讨传统腹腔镜手术与保留神经的腹腔镜手术对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患者的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差异,从而对两种手术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73例DIE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手术,观察组患者采取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手术方法。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相关指标,并随访3个月进行VAS疼痛评分评价,观察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直肠功能以及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术中和术后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障碍(1例,2.70%)、直肠功能障碍(2例,5.40%)和性功能障碍(1例,2.70%)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7.78%、30.56%和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神经的腹腔镜手术对治疗DIE是完全必要的,在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又可有效减少膀胱功能、直肠功能以及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腔镜 保留神经
  • 简介:男性乳腺癌是原发于乳腺组织的恶性肿瘤。男性乳腺癌较少见,占乳腺癌总数的1%[1]。其生物特性与女性乳腺癌相同,但发病年龄较女性高,容易贻误而影响预后。临床上对于本病认识较少,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临床上易误诊、漏诊,现就本院近期收治的1例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无不良嗜好。

  • 标签: 男性乳腺癌 浸润性导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阴道B超对宫颈浸润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70例宫颈浸润癌患者的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观察经阴道B超在宫颈浸润癌中的查出率和阳性率。结果经阴道B超的在宫颈浸润癌中的诊断敏感率为97.14%(68/70);误诊率为2.9%(2/70)。结论采用B超来对宫颈浸润癌患者进行诊断,能够尽早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及治疗,为医生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具有较高的医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阴道B超 宫颈浸润癌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整块剜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4例患者,采用直出绿激光及水刀行整块剜除术治疗膀胱肿瘤。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整剜除肿瘤,手术时间平均13mm。术中出血少,无膀胱穿孔,无闭孔神经反射,无膀胱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膀胱冲洗2-6h,导尿管保留48h,随访3个月至1年,肿瘤无复发。结论整块剜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的特点,并能保持肿瘤形态完整,有利于精确的病理学分期分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膀胱肿瘤 整块剜除术 绿激光 水刀 经尿道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保留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03年1月~2010年8月MIBC病例7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式,其中保留膀胱组42例,根治性膀胱切除组30例。保留膀胱组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或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URBt),结合放化疗。通过门诊及电话等方式随访,应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生存情况。结果随访患者56例,随访率78%。患者随访12~92个月,平均随访43.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0个月。随访期间,死于膀胱癌者34例,保留膀胱组21例(50%),根治性膀胱切除组13例(43%)。术后1、2、3、4、5年生存率保留膀胱组分别为88.1%、83.3%、61.9%、57.1%、47.6%,根治性膀胱切除组分别为86.7%、80.0%、66.7%、63.6%、5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IBC采取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可达到与根治性膀胱切除相似的生存率。

  • 标签: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综合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功能富集与网络分析方法,对肝癌浸润相关候选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旨在从分子水平系统探究肝癌浸润的发病机制,并为后续实验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信息。方法首先,从与肝癌相关公共数据库Liverome下载与肝癌浸润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涉及278个相关候选基因。然后,通过ToppFun、STRING、NetworkAnalyzer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涉及的278个与肝癌浸润相关候选基因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通过网络映射分析方法,对与肝癌浸润相关候选基因进行关键基因(HubGene)筛选,并通过iHOP在线软件,以及Pubmed文献检索方法对这些基因进行文献挖掘分析。结果通过对与肝癌浸润相关候选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周期与增殖、细胞迁移与黏附、细胞骨架、血管形成等生物过程,而且这些基因共表达于肝癌与肝癌转移上调和下调等基因功能。对相关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参与调控细胞周期与增殖、能量供给、赖氨酸降解等生物通路,对肝癌浸润的发生、发展发挥调控作用。除此之外,通过网络分析方法,找到PLK1、AURKB、CDC20、CDK4、MCM3等20个处于网络关键节点的基因(HubGene)。之后,通过文献检索方式,对关键基因进行与肝癌浸润相关的功能验证,发现并预测CDC20、CDCA8、NUP37、ZWINT基因与肝癌浸润过程存在关联但作用机制尚未被挖掘。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能够有效分析肝癌浸润的相关基因,并可以从分子水平系统探究其发病机制,为临床诊疗及后续实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肝癌 浸润生长 生物信息学 生物工程 生物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MRI序列检查在诊断膀胱癌肌层浸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4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不同序列的MRI检查,观察不同序列MRI检查的结果,比较不同序列MRI检查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结果常规MR+DWI+DCE-MRI检查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均比常规MR检查、常规MR+DWI检查较高(P<0.05)。结论常规MR平扫+DW-MRI扫描+DCE-MRI扫描序列诊断价值较高,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MRI检查 不同序列 膀胱癌 肌层浸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旁神经联合皮内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采用口服加巴喷丁治疗,B组采用椎旁神经联合皮神经阻滞辅以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15天,30天,90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浆P物质浓度,睡眠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物质浓度均较治疗前有降低,但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物质降低程度明显低于A组(P<0.05)。24小时睡眠时间治疗后B组较A组睡眠时间长(P<0.05)。B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皮神经阻滞能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椎旁神经阻滞 皮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健康志愿者中牙周膜麻醉和黏膜下浸润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在2014年9月-2014年12月我院口腔科招募的80例20~40岁志愿者,采取随机自身对照,一侧采用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注射仪(C-CLADS)进行牙周膜麻醉,对侧用传统的手推式黏膜下浸润麻醉(对照),比较两侧的起效时间、用药剂量及麻醉效果及其注射疼痛程度。结果采用C-CLADS进行牙周膜麻醉的药物剂量和注射疼痛程度均显著小于传统的手推式浸润麻醉,且药物起效时间更快,麻醉成功率更高,各项数据均优于黏膜下浸润麻醉的数据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C-CLADS进行牙周膜麻醉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剂量、起效时间短、降低注射疼痛,并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 标签: 牙周膜麻醉 黏膜下浸润麻醉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5例患者中29例治愈,13例好转,无效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后临床症状(颈肩痛、上肢麻木、腱反射、感觉)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和疼痛,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疑难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继发性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由于该病的发病机理各不相同,所以其临床表现差异性较大。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单侧或者双侧脊神经受到压迫或者刺激引起的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反射障碍,是颈椎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1。临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按摩、牵引、神经根组织、星状神经节阻滞等。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27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0.23±7.73)岁;病程3-6年,平均病程(3.15±2.33)年;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患者13例,中症患者22例,重症患者10例;C3-C4逐渐盘突出者10例,C4-C5突出16例,C5-C6突出13例。C6-C7突出6例。1.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医学会制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患者均伴有典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颈项僵痛,上肢麻醉,并伴有单侧或者双侧肢体放射性疼痛麻木;X线片、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间盘突出、椎间隙变窄、生理曲度变直以及构椎关节法神骨质增生。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神经妥乐平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单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3月。经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且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神经妥乐平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神经妥乐平 椎旁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部应用神经营养因子对面神经损伤的修复情况。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的新西兰兔36只,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兔子随机分成3组,均给予面神经颊支切断,分别为离断吻合组、NGF治疗组及对照组,离断吻合组及NGF治疗组行显微吻合,观察3组情况。结果术后4、8周时NGF给药组动物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高于离断吻合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神经损伤修复采取局部NGF进行治疗,可以更好的恢复面神经功能及结构。

  • 标签: 局部应用 神经营养因子 面神经损伤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4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的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2进行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进行治疗。两组都进行4周的治疗,30天后对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麻木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患肢肌力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麻木症状改善情况与患肢肌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治疗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麻木症状,促使患者患肢肌力较快恢复。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周围神经损伤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