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肝移植患者液体管理期间开展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T)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肝移植术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处理方案的差异分组为观察组(15例)以及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接受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方案。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容量相关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肝移植患者的液体管理中实施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康复。

  • 标签: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肝移植术 液体管理 负平衡 并发症
  • 简介:摘要:药品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素,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以及社会大众身心健康。就口服液体生产工作来讲,其生产质量风险管理不光对药品自身品质产生影响,也对大众用药安全产生巨大影响,需要有关部门予以高度重视。鉴于此,文章集中针对口服液体生产质量主要风险进行分析,先具体阐述质量管理具体内容,然后立足设备和物料两个角度深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要素,最后着眼于设备优化以及健全风险管理两个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口服液体生产质量风险管理有效措施。以期维护社会大众用药安全和合法权益。

  • 标签: 口服液体 药品安全 生产质量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的相关内容。方法通过回顾分析以及资料查阅等方式,了解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体液管理内容。结果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患者病情各个阶段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抢救、优化、稳定、清除方面的液体管理,保证其生命稳定,避免器官损伤。结论液体管理能够帮助感染性休克患者稳定其生命体征,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同时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液体管理 管理分析
  • 简介:摘要液体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监测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临床广泛应用。神经外科临床上对重型颅脑损伤液体疗法的概念和具体方法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液体疗法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就颅脑损伤患者液体治疗中主要液体的选择上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 标签: 颅脑损伤液体治疗主要液体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输液液体温度对患者输液体验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来验证相关假设。实验结果显示,输液液体温度与患者的输液体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温度的调节能够显著影响患者的舒适感和治疗体验。在实验组中,通过控制输液液体的温度,发现温度适宜的组别患者舒适感较高,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明显减少,相较于对照组有显著改善。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引起患者的不适感,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研究为临床输液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意义,强调了在输液过程中合理调节液体温度的重要性,以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 标签: 输液体验,液体温度,患者舒适感,临床实践,治疗体验
  • 简介:液体管理是ICU危重病人管理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在于保持正常血容量、维持全身重要脏器的灌注和组织氧供,液体平衡失调会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因而,对于危重病人,液体管理与平衡至关重要。

  • 标签: ICU 危重患者 液体管理 液体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如何理解心脏外科术后病人液体管理策略的分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97例心外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的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尿量及中心静脉压(CVP)调整输液速度及输液量,输液终点是循环稳定、血管活性药物能够减停,此为目标导向组(37例)。给予一定量的输血输液并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并维持液体负平衡300~500ml或以上,此为限液组(6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病死率、血乳酸值(Lac)、血肌酐值(CRE)及ICU滞留时间。结果两组的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的血乳酸值、血肌酐值及ICU滞留时间存在差异。结论目标导向液体管理虽不能降低心外术后病人的病死率,但能降低血乳酸值、血肌酐值,缩短ICU滞留时间。

  • 标签: 目标导向 液体管理 心外术后 病死率 ICU滞留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液体安全检查指的是判断液体是否对特定公共场所安全构成威胁的过程,是安全检查领域的一个新课题。传统的安检设备无法识别出液态爆炸物,给公共安全造成了极大隐患。本文综述了现有的液体安全检查的新技术,并比较了多种方法的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应用场合的特点和检查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液体安全检查技术及其组合。

  • 标签: 液体爆炸物 安检 无损检测 反恐
  • 简介:摘要:肝切除术是一种复杂且创伤较大的手术,需要综合考虑围手术期的液体管理。围手术期的液体管理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术后恢复至关重要。合理的液体管理可以维持循环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在围手术期的液体管理中需要评估患者的血容量、肝功能、心脏功能以及估算术后失血量,通过对患者详细的病史收集、检查来掌握它的基础状态,了解得越全面越有利于医生制定合适的液体管理方案。

  • 标签: 肝切除术 围手术期 液体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烧伤患儿休克期液体管理护理方式进行调查,并对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64例烧伤休克患儿,根据患儿晶体、胶体更替频率将患儿分为两组,1组患儿2h内只进行一次液体交换管理,2组患儿2h平均每小时都进行一次液体交换管理。比较两组患儿的预后效果。结果1组患儿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体温与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4.4%;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1.8%,两组患儿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1组患儿输液总量为(707.5±45.9)ml;2组患儿输液总量为(543.6±39.8)ml,两组比较P<0.05,t=5.85。结论两种液体交换管理方式均能够帮助患儿平稳度过烧伤休克后第一个24h,但2组患儿风险发生率更低。

  • 标签: 烧伤患儿 休克期 液体管理
  • 简介:目的:探究加强液体管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腹部大手术、重症肺炎、重症胰腺、脓毒症以及重症创伤患者40例进行研究,将这40例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其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液体管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将分析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结果:在对患者进行一周的治疗之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发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对照组患者的机械通风时间、病死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乳酸水平以及中心静脉压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氧合指数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实行液体管理能够有效地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患者的氧合指数,在更大的程度上降低患者病死率。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液体管理 肺水肿
  • 简介: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是终末期肾衰竭(endstagerenalfailure,ESRF)病人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MHD可部分替代ESRF病人的肾脏功能,使生命得以维持。MHD病人病死率很高,据统计,我国MHD病人年死亡率为25%,其发生与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等透析并发症有关。控制液体摄入,从而使透析间期体重增长(interdialysisweightgain,IDWG)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是减少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等透析并发症、降低MHD病人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 标签: 液体摄入依从性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病人 透析相关性低血压 透析并发症 管理
  • 简介:摘要:危重患者的静脉输液是维持生命和促进恢复的关键治疗手段。初始补液速度需根据患者缺失液体量计算,快速复苏期要迅速补充。输液速度需根据生命体征、尿量及实验室指标动态调整,以避免过量或不足。合理控制输液容量,监测液体负荷与心脏功能关系,实施限制性液体管理策略,及时识别并补充液体,防止器官功能损害。

  • 标签: 危重患者 静脉输液 补液速度
  • 简介:摘要:急危重症患者是指那些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液体管理是急危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恰当的液体管理能够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保证组织灌注和电解质平衡。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液体管理的难度较大,液体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研究急危重症患者的液体管理护理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急危重症患者 液体管理护理 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