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本刊法定计量单位执行GB3100/3101/3102--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所有部分)量和单位》的有关规定,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 标签: 法定计量单位 书写要求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国际单位制 应用 出版
  • 简介:本刊法定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199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1.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如ng·kg~(-1)·天~(-1)应改为ng·kg~(-1)·d~(-1)。2.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3.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如ng·kg~(-1)·min~(-1)不宜采用ng/kg·min~(-1)的形式。

  • 标签: 法定计量单位 组合单位 编辑出版部 符号表示 中华医学会 压力单位
  • 简介:目的了解2016年北京市法定传染病发病及死亡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2016年北京市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16年北京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561.85/10万,较2015年上升12.6%,较2010年下降32.2%;报告死亡率为0.84/10万,较2015年下降8.5%,较2010年下降48.7%。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甲、乙类传染病分别为痢疾、肺结核、梅毒、病毒性肝炎和猩红热,各区发病率在84.22/10万~308.75/10万波动。职业以家务及待业、离退人员、干部职员为主,占发病人数的51.8%。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423.86/10万,较2015年上升21.77%,较2010年下降32.2%;发病呈夏秋季和春冬季两个高峰,病人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等为主,占发病人数的67.5%。结论疫情总体平稳,不同病种发病率有升有降,需继续警惕新发、少发传染病。传染病数据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亟需更新。

  • 标签: 法定传染病 甲、乙类 丙类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由于石棉尘肺病在早期是没有明显症状,并且通过X线也没有办法得知,因此很多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重视对石棉尘肺病的诊断,帮助患者尽快确诊,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讲述石棉尘肺病的诊断,以帮助人们加深对该病的了解。

  • 标签: 法定职业病 石棉尘肺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法定报告传染病与总发病率的影响关系,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基于灰色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原始统计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按照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的计算公式求得关联系数及关联度,根据关联度的排序结果,不同类型法定报告传染病与总发病率的关联程度依次为虫媒及自然疫源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结论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与总发病率动态趋势关联性相对较差,显示这两类传染病这几年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应为今后预防和控制的工作重点。同时,该方法对不同类型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并为今后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 标签: 灰色理论 传染病 发病率 灰色关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苏州市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方法分析《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系统报告质量综合评价数据。结果2016年苏州市传染病诊疗机构网络正常运行率为100%、及时报告率为99.99%、有效证件号完整率为98.67%、及时审核率为100%、重卡率为0%,综合率为99.73%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结论苏州市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较好,但仍存在薄弱环节,建议各医疗机构、疾控部门共同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各个环节的管理,稳步提高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

  • 标签: 法定传染病 网络直报 质量评价
  • 简介:传染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等。

  • 标签: 法定传染病 健康 直接接触 空气传播 水源传播 食物传播
  • 简介:目的了解安徽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发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省16个市和2个直管县抽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医疗机构开展现场调查。共调查89家机构,抽查法定传染病病例1268例。结果安徽省各级CDC和医疗机构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状况日趋完善,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为95.19%,但各地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仍存在待改进的问题。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淮北地区报告率显著低于江淮之间地区和江南地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江淮之间地区CDC得分显著低于淮北地区和江南地区(t_1=-4.618,P_1=0.002;t_2=-3.395,P_2=0.013),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前3位的地市为合肥市(0.9534)、铜陵市(0.9523)、马鞍山市(0.9456)。结论安徽省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报告质量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卫生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完善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建设,鼓励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直接数据交换功能。

  • 标签: 法定传染病 管理 质量 调查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利州区2016年法定传染病流性特征,为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制订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利州区2016年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6年利州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5种2062例,发病率为372.64/10万,较上年下降19.92%。每个月均有病例报告,6月份达最高峰;发病年龄主要是0~5岁和15~79岁年龄段,以手足口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为主;报告幼托儿童病例占22.60%,散居儿童占21.39%,农民占20.47%;市城区经济较发达乡镇、办事处发病数较多。结论2016年利州区传染病疫情总的趋势比较平稳,无大的疫情暴发,与上年比,发病率有所下降,今后除进一步落实传染病各项防控措施外,应加强农村居民卫生知识宣传;肠道传染病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防控重点。

  • 标签: 法定传染病 流行特征 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禹城市2010~2016年期间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情况,了解我市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特点,为制定我市相关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监测数据和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6年禹城市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0~2016年禹城市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7种,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痢疾、猩红热。结论:禹城市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逐年递增,各类、各种传染病都不同程度升降变化,应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 标签: 传染病 发病率 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