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ABO血型鉴定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质疑,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供同仁参考

  • 标签: ABO血型鉴定实验 改进 探讨
  • 简介: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医学和生物研究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传统中医中的望、闻、观、触等初步诊断方式毅然发展成为现在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聚类分析等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技术和方法。类似多种高科技研究方式在中药鉴定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方面都存在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很客观以及长远的发展前景。在不断地引进新技术进行发展应用和推广的同时,不能废弃最为传统和经典的技术,需要将现在和传统进行有机的结合,促进中药鉴定的合理高效发展。本文通过对有关中药鉴定技术的相关研究,综述此技术的发展前景以及应用。

  • 标签: 中药 鉴定技术 研究 发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自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我市医学会承担了全市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医鉴工作的深入探索和不断完善,整体状况有了较大程度的转变,由于医鉴工作的特殊性,患者及社会对其仍旧褒贬不一。社会上曾经对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医学鉴定称之为"父子鉴定",而对现行医学会组织的鉴定称之为"兄弟鉴定"。

  • 标签: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专家队伍 培训 鉴定公信力
  • 简介:目的探讨ABO血型鉴定中正反定型不一致时,采用基因测序方法鉴定血型的意义。方法对本血液中心在ABO血型鉴定时发现的无偿献血者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样本,采用试管法进行血型血清学分析和亚型鉴定;对血清学检测为ABO亚型的样本,再采用PCR-SBT方法对6、7外显子和部分内含子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2例血清学鉴定为A亚型B的样本,经ABO基因测序确定基因型为CisAB/B,分别为CisAB01/B101和CisAB05/B101。结论由于B基因的作用,CisAB血型经血清学方法难以被发现并确定,基因测序有助于更准确地鉴定血型。

  • 标签: ABO亚型 CisAB血型 基因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的分析化学和中药化学学科的发展和不断的研究,中药的鉴定中逐渐引入新的分析技术,本文就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鉴定方面的应用做了研究。总结了现代重要鉴定常用的分析技术包括光谱法和色谱法等先进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对中药的鉴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 标签: 中药鉴定 现代分析技术 色谱法 光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法医临床鉴定中迷路震荡的相关问题。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诊断为迷路震荡10例伤者的法医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0例迷路震荡患者中,头部均遭受过各种创伤,并且在愈后初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通过听力学检查手段,确认患者均有听力损失,通过ABR和/或40HZAERP检测,以高频听力损失为常见。通过头部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鉴定时间为伤后2-9个月,其中重伤患者3例,轻伤患者7例。结论头部外伤后短时间内出血耳鸣、听力下降,可伴前庭症状,常规耳科检查和头颅及颅骨CT扫描无异常,以及各种听力学检查提示感应神经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可诊断迷路震荡,损伤程度鉴定至少伤后2-3个月进行。

  • 标签: 迷路震荡 颅脑损伤 法医鉴定
  • 简介:分析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与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进展与历程,阐述中药鉴定学的内涵;结合新时期新技术的发展、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发展特点、发展规律,论述中药鉴定学的外延,梳理中药鉴定学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展望学科发展的方向。

  • 标签: 中药鉴定学 内涵 外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冷凝集现象对血型鉴定的干扰及处理方法。方法用37℃生理盐水洗涤患者红细胞6次,镜下观察无凝集后,再进行正反定型。对于某些高冷凝集素效价的患者,必须用37℃甚至45℃的生理盐水反复洗涤红细胞,使自身的冷凝集素消失,再进行血型鉴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结论发生冷凝集现象或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时,一定要及时查明原因,克服干扰,确保输血安全。

  • 标签: 冷凝集 血型鉴定 交叉配血
  • 简介:摘要目的以核糖体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为分子标记,对1种产自贵州安顺的华钩藤植物进行遗传分析与分子鉴定。方法通过改良CTAB法提取样品总DNA,利用通用引物对rDNAITS序列进行PCR扩增,经克隆、测序后,运用ClustalX、BioEdit和PAUP等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测序得到样品的rDNAITS区序列长度为719bp,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与Genbank中已有的华钩藤Uncariasinensi(Oliv.)Havil.rDNAITS区序列之间相似性达99.8%,并且在系统发育树中并排聚类成1支。结论基于rDNAITS区序列的测序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能够对华钩藤植物进行准确的分子鉴定,为钩藤属中药材的种类鉴定和种间分类提供分子生物学理论依据。

  • 标签: 华钩藤 ITS序列 分子鉴定
  • 简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黄璐琦团队发明了用生物技术鉴定“百草之王”人参年限的新方法。该团队提取人参细胞中的DNA,利用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对人参生长年限进行鉴别。他们通过TRFs(时间分辨萤光光谱)分析人参平均端粒长度发现,自第2年起,人参端粒长度随年限延长而增长,

  • 标签: 人参细胞 技术鉴定 生物 中国中医科学院 端粒长度 端粒酶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临床ABO血型的鉴定方法,为了制定更好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取玻片法和试管法对400名身体健康人员进行血型鉴定,将两者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血型鉴定中,玻片法与微柱凝胶法的实验结果不相符。结论输血是重要的抢救生命的措施之一,在临床上,输血安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并且完善质量控制措施。

  • 标签: ABO血型 玻片法 卡式微柱凝胶法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近年来,法医鉴定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快,伴随我国法制化程度的加深,大众的法制意识也在加强。新诉讼法实施以后,暴露出我国现行鉴定制度的不足之处,尤其是法医鉴定人员,出现了水平良莠不齐、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等问题,进而致使法医鉴定纠纷时有发生,且数量正在持续上涨。由于法医鉴定在各类案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加大力度对其进行防范,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如何防范法医鉴定纠纷的产生,对于相关管理部门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法医鉴定 纠纷 产生 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进行比较与鉴定。方法随机选择药材市场15处采购的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分析生药来源和性状,通过显微镜下检查、薄层色谱等比较鉴定,分析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鉴定结果。结果通过对比鉴定发现,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从来源、性状到显微镜下观察都存在极大的差异。结论这种比较鉴定方法可以准确鉴定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使中药用药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药肉桂 食用桂皮 比较 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沉香品种鉴定与鉴别方法。方法选择沉香正口和沉香制品的样本应用理化、薄层色谱及紫外光吸收图谱等方法进行分析,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对比数据。结果紫外线测试正品沉香紫外光图谱吸收峰值处于222nm。结论应用薄层色谱与紫外光吸收图谱鉴别中药沉香,方法简单,而且准确率极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药 沉香 品种鉴定 鉴别方法
  • 简介:目的总结飞行人员贫血的病因、诊断、治疗及医学鉴定。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13年12月在空军总医院住院的17例飞行人员贫血的病史、诊断分类、治疗经过、疾病转归及医学鉴定。结果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6例,失血性贫血2例,IDA合并失血性贫血1例,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ticanemia,MA)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β-地中海贫血(轻型)、肺癌合并溶血性贫血(hemolyticanemia,HA)、胸腺瘤合并慢性病贫血(anemiaofchronicdisease,ACD)、原因未明贫血各1例。IDA、MA、失血性贫血患者经病因治疗贫血均治愈,除1例IDA因地面晕厥飞行不合格、1例MA合并垂体瘤、1例MA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飞行暂不合格以外,余均飞行合格;β-地中海贫血(轻型)、原因未明贫血(轻度)各1例未给予治疗,飞行合格;1例AA患者、2例肿瘤合并贫血患者经治疗好转,但飞行不合格。结论飞行人员贫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IDA占大多数,且女性多见,其次为MA、失血性贫血。常见原因有偏食、素食、女性月经过多、痔疮及消化道溃疡出血。多数经治疗痊愈,飞行合格。AA及继发于恶性肿瘤的贫血患者,原则上,一经确诊飞行不合格,治愈者可个别评定。继发于其他良性疾病者,贫血治愈后医学鉴定依原发病治疗结果而定。

  • 标签: 贫血 诊断 医学鉴定 飞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