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B.1.1.529)变异具有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免疫逃逸显著等特点,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该变异于2021年11月在南非被发现后,历时2个月便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我国已有多个省份报告Omicron变异引发的本土疫情。然而,Omicron变异的高度突变对其流行病学特征的影响仍不够明晰。本文基于现有研究证据,针对Omicron变异与功能有关的突变、传播力、毒力、免疫逃逸能力及免疫交叉反应等重要方面进行综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变异株 关切变异株
  •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具有高度传染性。随着2019-nCoV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传播,病毒已出现多种变异,其中,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马(Gamma)、德尔塔(Delta)和拉姆达(Lambda)变异表现出更高的传播性和致病性,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现对2019-nCoV的结构特征、变异机制,以及上述5种主要变异的相关特性和流行病学进行阐述。

  • 标签: 冠状病毒属 流行病学 2019新型冠状病毒 变异株 突起蛋白 特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德尔塔(Delta)新冠病毒变异是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变异之一,具有传播能力强、致病性强、病程进展快的特点,引起了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新一轮流行。了解病毒的特点并进行针对性预防,是控制疫情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对Delta变异导致的新冠肺炎的特点及防控措施进行综述。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德尔塔变异株 特点 控制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已波及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且儿童病例数显著增加。本文综述了Omicron变异的分子特征及其在儿童中的传播能力、致病性、流行现状、临床特征和疫苗的有效性,为儿童Omicron变异感染的治疗与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B.1.617.2)引起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0月17日至11月25日甘肃省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资料,包括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暴露场所、发现方式、感染来源等。采用Excel 2016、SPSS 22、ArcGIS 10.7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截至2021年11月25日,甘肃省累计报告COVID-19病例146例,疫情波及5个市10个县(区),流行过程可分为输入病例期、输入-本地病例期和本地病例期3个阶段。年龄分布为1~87岁,其中18~59岁占59.59%(87/146)。男女性别比为1∶1.12(69/77);职业以商业服务人员(17.12%,25/146)、离退人员(15.75%,23/146)、学生(13.70%,20/146)、家务及待业人员(12.33%,18/146)为主。3个阶段中,18~59岁年龄段病例比例分别为44.44%、54.41%、70.00%,呈上升趋势(趋势χ2=23.24,P<0.001)。3个阶段中,潜伏期有所缩短;重型/危重型病例比例分别占33.33%(6/18)、19.12%(13/68)、3.33%(2/60),呈下降趋势;社区筛查(25.34%,37/146)和密切接触者(密接)排查是发现病例的主要方式,密接排查在3个阶段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0.00%(9/18)、66.18%(45/68)和86.67%(52/60);疫情具有明显的密闭场所聚集性,暴露方式以共同生活(24.66%)、同工/学习(11.64%)、同乘交通工具(9.59%)和共同就餐(9.59%)为主。结论本次疫情是一起新冠病毒Delta变异引起、由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土流行疫情,主要通过旅游、同乘交通工具、聚餐、居家接触等进行传播。疫情流行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病例表现临床症状不明显和潜伏期缩短的特点,感染以≥18岁人群为主。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Delta变异株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 2,SARS-CoV-2)新变异奥密克戎(Omicron)的出现加剧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的传播。奥密克戎变异首先在非洲发现,Pango lineage进化分类系统将该变异划分为B.1.1.529变异,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该变异确定为"关切病毒",命名为Omicron变异。与以前的"关切病毒"相比,奥密克戎变异突变位点多,传播速度快,在感染性和免疫学特性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存在着免疫逃逸和突破现有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风险。在被发现以来的一个多月时间内,该变异已在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迅速传播,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文章就奥密克戎变异发现过程、流行现状、变异特点、免疫逃逸及防控策略等进行概述。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奥密克戎 免疫逃逸 疫苗
  • 简介:摘要本研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全国12名专家开展问卷调查,确定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预警指标体系及权重。三轮专家的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Cr)为0.79,协调系数(W)分别为0.375、0.356、0.385(均P<0.05)。最终确立包括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52个三级指标在内的Omicron变异预警指标体系,并确立了各指标权重。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德尔菲法 疫情预警 指标体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在北京市现有防控措施下的传播力,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市2022年3月7-25日报告的78例具有明确传播链的Omicron变异感染者信息,分别采用Gamma和Weibull分布拟合潜伏期和序列间隔时间,使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算法估计实时再生数(Rt)。结果Omicron变异感染者潜伏期M(Q1,Q3)为4.0(3.0,6.0)d,序列间隔时间3.0(2.0,5.0)d,序列间隔时间在未完成和已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感染者中M(Q1,Q3)分别为2.0(1.0,4.0)d和4.0(2.0,6.0)d(Z=-2.12,P=0.034),儿童和成年人感染者分别为2.0(1.5,3.0)d和4.0(2.0,6.0)d(Z=-2.02,P=0.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本轮疫情Rt初始值为4.98(95%CI:2.22~9.04)。结论与既往Delta变异相比,北京市Omicron变异的传播力较强,应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关注儿童易感人群。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变异株 序列间隔 实时再生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实践数据和经验。方法2021年12月18日至2022年1月28日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了5例奥密克戎变异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疫苗接种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M)、嗜酸粒细胞计数(EO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新冠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IgG和IgM)〕、胸部CT表现、治疗经过及疾病转归情况等。结果5例奥密克戎变异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37岁。其中4例接种过新冠疫苗的患者(1例接种第3针加强针,3例仅接种前2针疫苗)胸部CT检查均未见感染灶;实验室检查显示WBC、LYM、EOS和hs-CRP水平均为正常,仅表现为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例未接种过新冠疫苗的患者胸部CT检查可见病毒性肺炎征象;实验室检查显示WBC、hs-CRP水平升高,提示细菌感染;患者发热及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明显,且治疗时间长。5例患者均在常规西药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连花清瘟颗粒和白虎银翘汤,治疗效果明显。结论接种新冠疫苗的奥密克戎变异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症状更轻,胸部CT表现不明显,患者恢复较快;中药连花清瘟颗粒和白虎银翘汤对此类患者治疗效果明显。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奥密克戎 变异株 特点 治疗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易发生变异。刺突(spike,S)蛋白是SARS-CoV-2与宿主细胞结合的重要结构,S蛋白的基因突变可能会改变病毒传染性、致病性、抗体应答等临床特征。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病毒的传染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提出存疑变异(variant of interest,VOI)和关切变异(variant of concern,VOC)的分类。本文将对D614G变异及流行的Alpha(B.1.1.7)、Beta(B.1.351)、Gamma(P.1)、Delta(B.1.617.2)和Epsilon(B.1.427/ B.1.429)变异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突变 基因分型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奥密克戎变异突变多,传播快,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 2, SARS-CoV-2)抗体及现行的新冠疫苗也有着一定的逃逸作用,增加了感染率和重复感染率,导致国内确诊病例持续增加,给疫情防控带来一定的挑战。本文围绕奥密克戎变异研究现状和奥密克戎变异出现后国内疫情变化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概述。

  • 标签: 奥密克戎变异株 新型冠状肺炎 疫苗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是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诱发的新型呼吸系统传染病。因SARS-CoV-2自身特异性,容易发生突变,出现的SARS-CoV-2变异较多,导致新冠疫情反复出现。SARS-CoV-2新变异“奥密克戎”(Omicron)的传染性更强,对新冠疫苗抵抗力也更强。本研究对Omicron变异最新研究进展做好总结。

  • 标签: 新冠病毒 变异株 奥密克戎 进展
  • 简介:摘要随着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 2,SARS-CoV-2)疫苗的研发上市,接种疫苗已成为阻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传播的最有效途径。然而,SARS-CoV-2变异的不断出现对疫苗的免疫效力带来了一定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对目前主要出现的SARS-CoV-2变异及其变异位点进行了总结,分析了SARS-CoV-2变异对疫苗免疫保护效力的影响。

  • 标签: 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 病毒突变 疫苗效力 刺突蛋白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暴发流行,儿童也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易感人群,少数可发展为重症甚至危重症。为提高我国儿科医师对重症及危重症的识别和救治能力,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及北京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市级专家组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近期诊治经验,提出诊治建议,供广大儿科同仁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奥密克戎变异正式“登场”至今尚不足1个月,截至2021年12月4日,至少已波及38个国家与地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尽快科学了解奥密克戎变异关键特性,提早制定长远对策,与下一步疫情防治成败密切相关。本文在笔者近日已发表过的文章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探讨该变异可能造成的重要影响。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本课题组前期所构建的变异链球菌(S.mutans)ldh-luc荧光报告在浮游态及生物膜状态下的活性及代谢状态的有效性,为探讨抗菌剂对多菌种生物膜中S.mutans的作用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用生长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活菌菌落计数等方法研究浮游态及生物膜状态下S.mutansldh-luc荧光报告的生长活性及代谢状态,并测定荧光报告的荧光活性。结果S.mutansldh-luc荧光报告和野生生长趋势一致,生物膜内可培养活菌数无差别(4h:F=2.13,P〉0.05;12h:F=1.45,P〉0.05;24h:F=2.72,P〉0.05;48h:F=1.85,P〉0.05),SEM检测结果显示4、12和24h生物膜形成能力无差异;S.mutansldh-luc荧光报告从对数生长早期到平台早期荧光表达稳定,荧光量能实时反映活菌数量。结论S.mutansldh-luc荧光报告和野生生长能力相似,具有稳定的荧光活性,荧光量能准确反映细菌活菌数量,提示可用S.mutansldh-luc荧光报告代替野生菌株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并可用于实时观测抗菌剂对其的作用。

  • 标签: 变异链球菌 ldh-luc荧光报告株 生长曲线 生物膜 荧光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21年1月北京市某区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中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基因组特征及变异情况,为疫情防控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此次疫情相关呼吸道样本和外环境样本26份,使用高通量测序对病毒全基因组进行测定分析,对基因组数据拼接整理后进行一致性分析、变异位点分析及系统发生分析。结果共测定获得SARS-CoV-2病毒全基因组序列26条。26条病毒基因组之间高度一致,与参考基因组(NC_045512)相比,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中位数为99.896%,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中位数为99.733%。26例病毒属于GR分支,共存在33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分布在ORF1ab、S、ORF8和N基因上,对应27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包括S蛋白69-70位缺失、N501Y、D614G等。病毒具有近期英国变异(VOC 202012/01)的关键特征,属于英国变异的类似。结论此次聚集性疫情为同一传播链,疫情病毒为境外输入的英国变异的类似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基因组 系统发育分析 变异
  • 简介:摘要笔者在文中回答了目前备受关注的两个热点问题,一是单靠疫苗接种是否仍能实现“群体”免疫?二是面对新的病毒应选择与其共存还是清零?笔者认为,疫苗的作用包括两方面,一是预防感染,二是减少重症与死亡。虽然现有疫苗预防作用有所减弱,但仍有较好的减少重症的作用;从宏观上讲,清零是不可能的,在一定时间内共存是必然的,但作为防控策略,目前仍以努力达到间断的动态清零为上策。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