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例66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规律口服达格列净(10 mg、1次/d)和吡格列酮二甲双胍(515 mg、2次/d)治疗5个月余,无不良反应。患者自行将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改为阿卡波糖胶囊(50 mg口服,3次/d)。3 d后患者出现全身皮肤瘙痒伴发热(体温最高41.0 ℃),随后全身出现散在黄豆至蚕豆样大小的疱疹,随即停用阿卡波糖胶囊。经皮肤科医师会诊,诊断为急性泛发性发疹。给予地塞米松抗过敏、胰岛素控制血糖和头孢西丁抗感染等治疗。停用阿卡波糖胶囊第4天,患者皮疹好转,破溃处结痂;第9天,皮疹消退。

  • 标签: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阿卡波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孢素A治疗儿童泛发性型银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10月进行治疗的儿童泛发性型银屑病患者94例,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47例,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阿维A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环孢素A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炎症因子IL-4、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环孢素A 儿童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染软疣的皮肤镜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大连市皮肤医院门诊确诊的82例传染软疣227处皮损的皮肤镜特征。结果227处皮损中,临床检查显示120处(52.86%)可见脐凹和孔,20处(8.81%)可见血管;皮肤镜检中,198处(87.22%)可见脐凹和孔,214处(94.27%)可见血管。皮肤镜下血管分别为皇冠状(132处,58.15%)、点状(34处,15.00%)和混合模式(48处,21.15%)。点状血管模式比例在有炎症或剥脱的病变(86.00%)明显高于无炎症或剥脱的病变(22.03%,χ2=81.685,P < 0.001),存在湿疹的病变(50.00%)明显高于没有湿疹的病变(33.85%,χ2=17.784,P < 0.001)。白色至黄色无定形结构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圆形(40.53%)、四叶草形(33.48%)、多叶形(20.26%)、非特异型(5.73%)。结论传染软疣在皮肤镜下可见孔、血管结构和黄白色无定形结构,血管的形态模式以皇冠状为主。

  • 标签: 触染性软疣 皮肤镜检查 皮肤表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和传染单核细胞综合征(IMS)患儿程序死亡受体1(PD-1)以及调节T细胞(Tregs)的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大连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IM患儿40例与IMS患儿40例为观察对象。IMS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11±4.07)岁;IM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8.33±5.32)岁。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Tregs细胞百分数以及CD4+T和CD8+T细胞PD-1的表达水平。希森美康XE-2100进行外周血细胞分类检测,用奥林巴斯显微镜进行异型淋巴细胞计数,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IgM、IgA,补体C3和C4水平。结果IM组外周血CD3+CD8+T细胞百分数、CD3+T细胞百分数、CD8+PD-1+细胞百分数、PD-1+细胞百分数、白细胞计数[(17.83±8.81)比(7.81±4.82)×109/L]、淋巴细胞百分数[(63.49±15.61)%比(44.21±13.80)%]、淋巴细胞绝对值[(10.29±2.91)比(3.28±1.63)×109/L]、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数[(19.23±11.24)%比(0.78±0.90)%]、抗体水平[IgG:(1 314.86±408.14)比(874.46±222.10)mg/dl,IgA:(206.53±81.31)比(109.24±73.26)mg/dl]都较IMS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CD3+CD4+T细胞、Tregs细胞百分数和补体水平[补体C3:(85.52±8.53)比(103.85±13.01)mg/dl;补体C4:(20.84±1.31)比(28.36±6.81)mg/dl]较IMS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M患儿较IMS患儿免疫细胞PD-1的表达明显增高,Tregs明显下降,为临床鉴别诊断以及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征 免疫功能 Tregs PD-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皮肤无菌系非感染、非毛囊,发病率低且治疗困难。白细胞介素(IL)36受体拮抗剂缺陷(DITRA)是由IL36RN突变所致的IL-36受体拮抗剂(IL-36Ra)活性下降的自身炎症性疾病,IL-36Ra功能或结构缺陷会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和促炎因子增加,上调的IL-36受体激动剂可诱导17型辅助T淋巴细胞分泌IL-17,而IL-17是多种无菌的发病基础。研究DITRA与皮肤无菌的关系对于靶向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脓疱病,无菌性 皮肤 IL36RN基因
  • 简介:摘要:总结了1例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全程护理,护理要点包括:做好消毒隔离,应用3H1C的方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与治疗护理,注重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家属的心理疏导及健康指导。

  • 标签: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护理 3H1C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传染肺结核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55例传染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28例,进行临床护理路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更低,且患者对肺结核知识掌握程度较对照组更好,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传染肺结核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对肺结核知识的掌握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借鉴。

  • 标签: 传染性肺结核 临床护理路径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不同阶段的传染特征是调查病例感染来源、确定密切接触者范围和病例隔离时间等防控措施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技术报告与专业指南等资料进行综述,基于病原学和流行学两个维度的研究结果,探讨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阶段的传染特征。现有研究提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末和发病期均可分离到具有感染的病毒,发病4~6 d后在上呼吸道样本中病毒载量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提示在潜伏期末和发病1周内的传染相对较强。个别病例在恢复期尽管可再次检出新冠病毒核酸,但未发现具有传染的证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潜伏期 临床症状期 恢复期 传染性
  • 简介:摘要:就当前情况而言,农村当中慢性非传染疾病有着较高的患病率,并且患病人数逐年增加,在损害人们健康安全的通知,还给农村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严重的情况下导致慢性病患者家庭越来越困难。另外,我国对慢性非传染型疾病的控制措施相对匮乏,尤其是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家庭都是因为慢性非传染疾病而导致贫穷,面对这样的情况,针对农村地区构建健全的慢性非传染疾病控制基础成为现下的重中之重。

  • 标签: 农村 慢性非传染性 疾病控制 控制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传染肺结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有Eostein-Barr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丶咽峡炎丶淋巴结及肝脾大丶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但其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多端)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发生后,患者往往缺乏特异性的临床体征,十分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现象,而在对患者进行实际治疗时[1],医务人员需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都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引起高度重视并开展有效的治疗。而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在进行病情分析时,都需要对儿童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理生理原因进行分析,积极开展现代化的综合治疗,借此保障患儿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ostein-Barr 治疗方式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传染疾病主要指可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具有传染强、传播途径广等特征,常见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垂直传播或粪口传播等,若未进行有效控制,可引起大规模扩散,不仅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还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其特点为存在病原微生物感染,具有传染和流行,感染后存在免疫,且部分传染病存在季节或地方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需具备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若能完全切断其中某个环节,则能有效阻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但不同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并积极采取防控对策,方可更好地预防多种传染病。

  • 标签: 传染性疾病 预防及控制 对策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 1月_2021年 3月小儿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共6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采取更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症状、生化指标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患儿肝功能监测指标。结果:观察组症状、生化指标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功能监测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肝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更昔洛韦治疗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急性传染结膜炎流行学及防治措施的探讨,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科学、规范、长效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急性传染结膜炎防控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管理模式,在校园内加强防控急性传染结膜炎的知识和健康教育宣传,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讲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师生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遏制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急性传染结膜炎的发生、传播和蔓延。

  • 标签: 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校园 少数民族地区 防治策略
  • 简介:【摘要】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急性传染结膜炎流行学及防治措施的探讨,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科学、规范、长效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急性传染结膜炎防控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管理模式,在校园内加强防控急性传染结膜炎的知识和健康教育宣传,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讲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师生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遏制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急性传染结膜炎的发生、传播和蔓延。

  • 标签: 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校园 少数民族地区 防治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共和县传染疾病的现状并总结相关预防措施。方法:本文回顾分析我县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547例传染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对传染疾病发生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预防措施。结果:传染疾病患者中手足口与流行性感染者占比较大;小儿感染者较多(P<0.05)。结论:传染疾病传播的原因主要为流动人口、疾病监测未全面落实及卫生环境处理不合格等,通过开展预防措施可有效控制疾病传播、降低传染疾病发生率。

  • 标签: 传染性疾病 现状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近年来,慢性非传染疾病的临床发生率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生活压力提升以及不合理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而明显提高,导致大量社会资源以及医疗卫生资源被占用,提升社会、家庭以及患者的负担,为此针对慢性非传染疾病展开积极有效的预防及控制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控制干预措施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