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锌精矿脱硫焙烧烟气降温过程中,烟尘的性质及其中铅汞存在形态的变化规律是冶炼烟气重金属(Pb和Hg)污染控制的重要依据。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激光粒度分析及筛分分析了不同降温收尘环节烟尘元素成分及粒度变化。烟尘主要含Zn、Fe、Ca、Cd、S、Pb元素,其累积质量分数达69.90%~77.62%,而Hg含量较低。烟尘粒径随烟气温度降低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中位径由沸腾焙烧炉排出的28μm升至经余热锅炉降温后的36μm,再逐级降至经电收尘器后的5.6μm。据此,重点分析了Pb和Hg在烟气中的分布,并借助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其存在形态。结果表明,随烟气温度降低,烟气中Pb和Hg含量呈上升趋势,Pb由2.8%增至9.2%,Hg由4.8μg/g增至109.1μg/g。不同工艺环节的烟尘中Pb均以PbSO4和含Pb—O键的复杂Pb配合物的形式存在。Hg变化较为明显,仅沸腾焙烧炉烟尘样品中能够检测到HgS与HgSO4,其余工艺环节烟尘样品中无含Hg化合物的特征峰。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烟尘 锌冶炼
  • 简介:在抚宁县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中,通过对功能分区的划分、公共开敞空间的确定、道路景观轴线及视线通廊的控制、城市整体高度的组织,打造和谐共生的城市组团、营造充满魅力的公园、活力的社区邻里和文化内涵丰富的街区,旨在激发城市的活力,创造一个以自然生态环境为特色,以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和生活居住为主体、充满活力的和谐城市。

  • 标签: 空间形态 城市功能 城市景观
  • 简介:为分析碳黑团聚物对大气环境监测、气候预测等领域的影响,对其形态进行分析。用分形参数来表征碳黑团聚物的形态变化,将煤与生物质燃料燃烧生成的烟气取样后洗涤、离心、干燥并制成膜片,通过透射电镜(JEM-2100)获得膜片镜下图片,利用IMAGEJ测量电镜图片中团聚物的几何参数,通过几何参数推断出团聚物的分形参数,得出分形维数Df在0.68~3.42变化,前向因子Kg在0.09~3.71变化,分形参数值越大,碳黑团聚物形态越趋于球形。

  • 标签: 环境学 碳黑团聚物 分形维数 前向因子 形态
  • 简介:为研究城市不同区域植物叶面滞尘和叶片形态结构特征,以西安市不同区域的大叶女贞(Ligustrumlucidum)和小叶女贞(Ligustrumquihoui)为研究对象,用重量法测定叶面滞尘量,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叶面尘的粒径分布,用图像分析法测定叶片形态结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柄长)和表皮特征(气孔密度和气孔面积)。结果表明,大叶女贞和小叶女贞叶面滞尘量在不同区域具有显著差异(ANOVA,p<0.05),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96~5.56g/m2、1.04~6.70g/m2,且表现出小叶女贞显著大于大叶女贞(t检验,p<0.05)。大叶女贞叶面尘粒径累积曲线呈双峰分布,小叶女贞呈单峰分布。从粒径分布来看,大叶女贞叶面上滞留颗粒物粒径更小,且随污染程度的增加,叶面滞留的小粒径颗粒物亦增加。受不同区域微环境的影响,大叶女贞叶片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而小叶女贞变化不明显。总体而言,大叶女贞叶宽、叶面积、叶柄长和气孔面积随污染程度的加剧而减小,气孔密度则随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小叶女贞除气孔密度随污染程度的增加升高外,其他叶片结构特征,如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气孔面积均较相对清洁区稍有增大。叶片形态特征值与滞尘量之间存在显著关系,除气孔密度与叶面滞尘量呈极显著对数正相关(p<0.05)外,其他特征值均与叶面滞尘量呈极显著的对数负相关关系(p<0.05)。

  • 标签: 环境学 滞尘量 粒径分布 气孔密度 叶面积
  • 简介:摘要:基于互联网技术及设备推动能源系统与信息网络深度融合,能够实现各类重要资源互补,也是能源系统发展新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到互联网技术以及能源系统本身特点,积极探索互联网与能源系统融合基本形态,不断提高能源系统的智慧化和透明化水平。简要介绍互联网与能源系统融合的内在驱动力,结合我国能源系统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互联网与能源系统融合形态以及相关技术体系建立策略。

  • 标签: 互联网 能源系统 融合形态 技术体系 建立策略
  • 简介:在部分高氟水地区,地下水中氟含量与地氟病患病率非正相关性关系,由于氟测取手段的限制,目前无法对复杂态氟进行相关毒理学及临床实验,以判断其人体负效应.本文在分析了地下水中不同形态氟赋存特征的基础上,以豫东平原为例通过食物链中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复杂态氟与简单阴离子态氟的人体负效应进行对比,得出络合离子态与有机态氟人体负效应的基本推断,为深入研究地氟病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线索.图1,表3,参30.

  • 标签: 高氟水 氟形态 人体负效应 豫东平原
  • 简介:以往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狭义的,以公共安全为目标的应急管理则是广义的。以公共安全治理为目标实现应急管理由狭义向广义的超越,既是应急管理实践突破瓶颈的内在需求,也是面向风险社会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必然选择。狭义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三角模型”,强调对象上的全灾害管理、过程上的全过程管理、结构上的多主体参与。广义应急管理即公共安全治理的理论基础则是“三棱锥模型”,它在“三角模型”的基础上,还特别强调公共安全作为结果的实现程度。为此,要将公共安全作为优先的政策目标,通过多元参与和过程互动来推动风险治理、应急管理和危机治理的协同发展,达致公共安全治理目标、手段和结果的有机统一,以应对新兴风险、极端灾害和跨界危机的挑战。相应的案例分析显示,在中国的制度情境中,“三棱锥模型”具有适用性。以公共安全治理实现应急管理由狭义向广义的超越,这是一次整体性改革,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规划。

  • 标签: 狭义应急管理 广义应急管理 公共安全治理 风险治理 危机治理
  • 简介:物理学场理论提出至今,已经在生态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场理论同样对环境风险领域具有参考意义.本文针对环境风险的主要特点,借鉴物理学场理论,探索环境风险场的理论研究.在对环境风险场概念进行定义的基础上,提出环境风险场的四个基本特征维度,进而从环境风险场研究、环境风险场相关问题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环境风险场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环境风险场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有助于系统整合传统环境风险领域内的重要概念,如概率、损失、脆弱性、感知风险等,构建内涵明确的概念模型,从而确立风险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同时也为解决脆弱性等热点问题的量化与表征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风险场 环境风险 范式 脆弱性 感知场
  • 简介:粒状滤料过滤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过滤机理、过滤方程式和反冲洗机理。过滤机理有悬浮颗粒的迁移机理、悬浮颗粒的吸附机理和脱落机理等。过滤在水澄清的同时,滤层的水头损失增加,整个过程涉及因素多而且复杂,过滤方程式很难得到解析性的答案,所以过滤方程对过滤过程只起定性的作用。现在反冲洗机理的研究认为,悬浮颗粒从滤料表面脱落是水流剪切和颗粒碰撞综合作用的结果。

  • 标签: 粒状滤料 过滤理论 过滤机理 过滤方程 反冲洗机理
  • 简介:为了探讨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在处理高砷地下水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了水培条件下砷的浓度、形态和碳酸氢盐(HC03)对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吸收砷的影响。实验中使用了浓度为0.1~100mg·L-1的As(III)和As(V)溶液。HCO3-处理中,HCO3-浓度范围为05~20mmol·L-1,As(III)或As(V)的浓度为5mg·L-1。结果表明,在水培条件下,蜈蚣草具有明显的耐高砷特征。当介质砷含量高达100mg·L。时,砷的去除率可达到80%,且对As(III)的吸收效率高于As(V)。植物体内砷形态研究表明,蜈蚣草体内2种形态砷的含量与外源砷形态有一定的关系,As(v)处理条件下,植物体中的As(V)比例较As(III)处理高。高浓度的HCO3-(20mmol·L-1泌理对蜈蚣草地上部分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但是抑制了地下部分的生长,并且对砷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蜈蚣草 As形态 超富集植物 高砷地下水 碳酸氢盐
  • 简介:通过实验制备了一种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硅硫酸铁(PFSS),用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了PFSS中铁的形态,考察了熟化时间、Fe3+/SiO2摩尔比对铁的形态分布及转化规律的影响。不同Fe3+/SiO2摩尔比的PFSS中Fe(a)的量最多、占50%以上,Fe(c)在35%~50%之间,Fe(b)在0~5%之间。研究表明:铁的形态分布及其转化规律与溶液的高酸度及聚硅酸的存在有关。

  • 标签: 络合剂 化学键 络合物 比色法
  • 简介:为了解覆煤及粉煤灰回用土壤砷含量及赋存形态分布特征,选取贵州省兴仁县某村农耕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法对土壤样品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砷质量比为15.71~169.55mg/kg,波动范围较大;土壤砷质量比最高值为169.55mg/kg,远远高于土壤砷质量比自然背景值(15mg/kg)、世界土壤砷平均质量比(6.0mg/kg)及我国土壤砷平均质量比(9.2mg/kg);对照样土壤砷质量比为15.71mg/kg,也略高于土壤中砷质量比的自然背景值(15mg/kg)。研究区土壤砷污染问题已较为严重,这除与该地区地层中砂岩及粉砂岩砷质量比较高所导致的土壤砷背景质量比偏高有关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覆煤广泛存在及粉煤灰大面积回用农田所致。该研究区土壤中砷主要以残渣态存在(72.16%),其次为硫化物结合态(15.45%)、铁锰氧化物结合态(5.89%)、有机态砷(3.06%)、碳酸盐结合态(2.51%),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砷均较低(0.93%)。研究区土壤总砷量较高,但迁移转化能力较弱,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尚有待讨论。

  • 标签: 地球化学 覆煤 土壤 粉煤灰 赋存状态
  • 简介: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界乃至整个外语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理论经典,是中国各个层次翻译教科书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柱,解读论文不知其数,专著层出不穷.李田心的专著《奈达翻译理论新解——真假奈达翻译理论辨析》力求去伪求真,试图纠正前人解读奈达学说不当之说.李著涉及面甚宽,相关理论深邃,评论全书须费大量时间读懂全书方可.该文仅将奈达翻译定义原文、译论界主流解读和李著解读比较研究,发现译论界主流解读与奈达翻译定义原文相距甚远,李的解析自有一番道理,以此向人们展示李著确有独到之处.

  • 标签: 奈达翻译定义 李田心 纠正通说
  • 简介:不确定性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其表现形式较多,客观来源也不尽相同。例如,风险就是生活中不确定性现象的表征之一。风险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如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损失程度的不确定性等。若想进行风险管理,就必须研究风险的不确定性,掌握不确定性风险的变化规律,找到风险管控的真正突破口。

  • 标签: 不确定性 风险理论 发生时间 损失程度 风险管理 变化规律
  • 简介:为明晰心理安全契约的相关基本问题,从而为建构、履行和强化心理安全契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针对组织中客观存在的心理安全契约现象,立足于组织层面,以契约与心理契约的定义为基础,提出安全契约与心理安全契约的定义,并对其内涵进行扼要解析。基于此,界定心理安全契约的相关概念,阐释心理安全契约的特征与功能,并划分心理安全契约的类型。研究发现,心理安全契约是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与安全文化学等安全社会科学分支学科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概念,心理安全契约可显著影响组织成员的安全态度和行为。

  • 标签: 心理契约 心理安全契约 破坏 违背 缺失
  • 简介:发展生态建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同时也是顺应建筑全球化潮流,提升人居环境健康性和舒适性的迫切需要.必须不断转变建筑在设计和建设方面的思维方式,才能逐步缓解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现状.该文对生态建筑定义以及设计原则两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台湾水滴塔和新加坡展览塔楼这两座典型生态建筑案例进行了分析,再从生态建筑材料和生态建筑节能技术两方面予以阐述,得出生态建筑作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通过实践去探索.

  • 标签: 生态 建筑 设计 材料 节能
  • 简介:资源循环型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以青岛为例,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论证了资源循环型农业对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农业模式.

  • 标签: 资源循环型农业 循环经济 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
  • 简介:在社会科学领域,"认同"是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概念。同理,促进人的安全认同作为安全管理的本质,安全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研究理应重点关注"安全认同"这一重要概念。本文针对目前人的安全认同缺失的不良现象,立足于理论思辨层面,基于大安全视角,以认同的定义为基础,提出安全认同的定义,并对其进行扼要解释。在此基础上,阐释安全认同的功能与特征,并深入剖析安全认同的动机、路径及其惰性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安全认同是安全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概念,促进人的安全认同需从增强人的安全认同动机、综合运用各类安全认同路径,以及减弱至消除人的安全认同惰性三方面着手。此外,安全认同理论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安全管理学原理,该研究可为促进人的安全认同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 标签: 安全社会科学 安全认同 内涵 动机 路径 惰性
  • 简介:采用二甲基二氯硅烷(DMCS)为硅源,与氯化铁、氯化铝聚合制备新型聚硅氯化铁铝絮凝剂(PAFSC).其形态分布和处理含藻水的混凝性能结果表明,该混凝剂的最优技术指标为nFe/nAl=0.4,nSi/n(Al+Fe=0.1,碱化度B=1.5,G(Al+Fe)=0.1mol/L,pH=2.898,熟化时间为24h的条件下,有效成分Fe1、Alb的含量最高,絮凝效果最好,PAFSC对浊度的琦化效率可达98.6%。研究表明.二甲基二氯硅烷会产生很强的协同效应,使无机高分予絮凝刹PAFSC有效成分高,絮凝效果好。

  • 标签: 环境工程 聚硅氯化铁铝 二甲基二氯硅烷(DMCS) 制备 形态分布 混凝性能
  • 简介:校园欺凌的诱因复杂多变,交互多元。本文运用特拉维斯·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以自我控制能力为中介变量,基于3777份中小学生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控制因素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控制要素、自我控制对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显著直接影响;自我控制在社会控制要素与校园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不良行为的参与是校园欺凌行为的首要诱因。

  • 标签: 校园欺凌 社会控制 自我控制 致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