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回顾了大气扩散研究的发展历程,根据动力学原理将大气扩散模式的发展分为高斯扩散模式、准静力模式、非静力模式、CFD软件、单向耦合模式和双向耦合模式6代。从核生化武器效应、核生化武器销毁危害预测与评价、核生化事故危害预测与评价几方面剖析了防化领域的大气扩散问题,论述了大气扩散在防化领域中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大气扩散数值模拟在核生化安全和核生化防护领域中需要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方向。

  • 标签: 公共安全 大气扩散 核生化防护 核生化安全 数值模式
  • 简介:为分析和预测天然气泄漏的扩散距离、扩散面积及扩散后的不动火区域,有效控制事故发生及降低事故后果,以某天然气储罐为例,对天然气瞬时泄漏的扩散规律进行了数值仿真。首先,确定适用于轻气的高斯烟团模型;然后,基于高斯烟团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绘制天然气瞬时泄漏扩散的等质量浓度曲线和动火燃爆区域;第三,分析泄漏量、大气稳定度、地表粗糙度等因素对天然气扩散的影响,并分别确定不同条件下的动火燃爆区域;最后,基于数值仿真分析结果,提出天然气泄漏后的应急疏散和救护措施。结果表明:天然气扩散距离和面积随泄漏量增大而增大;大气越稳定,扩散的距离和范围越大;扩散距离随地面粗糙度增大而减小。

  • 标签: 安全工程 天然气 瞬时泄漏 高斯烟团模型 扩散规律 扩散距离
  • 简介:为了进一步研究放射性氡在松散煤岩介质中的运移规律,为氡法探测矿井煤自燃隐蔽火源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自主研制了松散煤岩介质中放射性氡多角度扩散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可以进行放射性氡在不同温度、粒度和空隙度的松散煤岩介质中不同方向上的扩散试验。利用该装置成功进行了一次放射性氡在45°倾斜方向上、不同温度煤体中的扩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扩散方向上氡浓度呈非线性减小趋势,氡浓度衰减率及衰减量逐渐降低;随温度升高,氡浓度呈线性上升趋势,且扩散方向上氡浓度衰减量增大,衰减率减小;在扩散方向上,氡浓度受温度变化影响逐渐减弱。

  • 标签: 安全工程 火源探测 放射性氡 多角度扩散 试验装置
  • 简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源于地方创新并在中央层面被制度化后在全国范围内被普遍推行,至今已经历十余年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可被视作包括横向和纵向扩散的政策扩散过程,对其中扩散机制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该决策机制实施状况与效果。基于对69份地方政策文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扩散过程中可能出现政策学习、强制和模仿三种扩散机制;其中,横向扩散更多地表现为政策学习和模仿的产物,而纵向扩散则在更多地表现强制机制的作用的同时亦存在学习和模仿的可能。要改进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施效果,需在正视强制机制作用的同时减少模仿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应更好地促成政策学习。

  • 标签: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政策扩散机制 政策学习 强制 模仿
  • 简介:为考核超压防护急救车通过生物污染区域时的车厢环境安全性,运用CFD方法和拉格朗日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车厢内的生物污染物运动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了车厢内污染物浓度场的分布状态。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拉格朗日颗粒随机轨道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生物污染物运动扩散的时空分布特点,超压防护急救车车厢环境安全性良好。

  • 标签: 安全工程 超压防护 急救车 生物污染物 浓度场 数值模拟
  • 简介:基于对秦皇岛洋河口附近海域海底439件表层沉积物、40件柱状样进行粒度分析,了解洋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以及砂层分布情况,确定调查区内西南侧浅表层沉积物主要以细砂、中细砂为主,可作为海滩养护砂源;东北侧以枯土质砂和砂.粉砂.枯土为主,不适合直接用于海滩养护工程.

  • 标签: 沉积物 粒度特征 海砂 秦皇岛
  • 简介:通过采集22组地下水样品,对洛阳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三氮浓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地下水主要以低矿化度的HCO3—Ca和HCO3—Mg型水为主;"三氮"浓度分布在区域上存在较大差异性,局部地区超标现象较为严重.其中,硝酸盐氮浓度最高达42.45mg/L,位于洛阳市西南的辛店地区;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分布特征较为相似,最高值均出现在伊河河畔及其以南的丘陵地区,浓度分别高达2.80mg/L和0.52mg/L.图5,表1,参11.

  • 标签: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三氮 洛阳市
  • 简介:利用2013-2015年唐山、秦皇岛环境与气象观测资料,对冀东地区冬半年重污染天气及气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污染天气呈现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和沿海略少的分布特征;地面气象要素分析表明,重污染天气与优良天气相比,日均气压低4hPa,日均相对湿度高30%.重污染天气下以静风和小风为主,风速小于2.0m/s的占71.8%;平均风速大于2.0m/s且持续3-4h的大风对重污染天气消散有主要作用,弱降水或短时降水对重污染天气的消散作用不明显.

  • 标签: 冀东地区 重污染天气 气象特征 消散
  • 简介:对沙尘暴的发生、传输机理及沙尘暴源地的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暴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地表土质、气候条件和地表植被状况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裸露于地表的沙尘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气候因素.地面上升的热气旋和大气的环流运动是地表沙尘暴发生和传输的动力.沙尘粒子的传输方式有蠕动、跃迁和悬浮3种.沙尘的传输距离和方向与大气环流的变化情况直接相关.沙尘暴源地一般位于大陆腹地,地域宽阔、平坦.地表土质多为沙砾、沙质土壤,地表土层裸露,土质干燥、疏松.沙尘暴源地的植被稀疏,气候的共同特征是全年降水稀少,空气干燥,冬季和春季大风天气频频出现.近年来人为的破坏活动也加剧了沙漠化的进程.

  • 标签: 环境特征 环境科学 沙尘暴 传输机理 土地沙漠化 成因
  • 简介: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具有不同的自燃倾向性,研究煤的微观结构特征,对揭示和表征不同变质程度煤自燃的内在属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巴拉普库利亚、张家口、龙固、埠康等7个矿区的煤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变质程度煤的表面特性、微晶结构和官能团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揭示了煤自燃性的内在微观机理。结果表明:煤表面性质参数随变质程度加深先减小后增大,微晶结构阶段性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关键,且煤Cdaf为90%左右是转折点;随变质程度加深,煤分子内部微晶结构排列逐渐有序化,芳香环深度缩合,脂肪层结构含量减少,煤自燃性减弱;随煤变质程度加深,煤分子中羟基、羰基、烷基醚和芳香醚等官能团的含量均逐渐降低,这些官能团数量的差异决定了煤内在自燃性的难易程度。

  • 标签: 安全工程 煤变质程度 表面特性 微晶结构 官能团
  • 简介:利用1954—2017年秦皇岛市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等方法,对秦皇岛市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4a秦皇岛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趋势率为0.169℃/10a;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升温趋势率为0.153℃/10a和0.156℃/10a;不同季节升温不同,春季和冬季升温更为突出;月气温变化中3月升温趋势最大,2月次之;年极端最高气温变化范围在31.0~40.0℃,年极端最低气温变化范围-26~-8.6℃;秦皇岛观测站搬迁后气温比20世纪90年代明显下降。

  • 标签: 秦皇岛 气温 变化特征 变暖
  • 简介:利用2016年6-9月石化企业周边大气中O_3浓度的连续观测数据,结合同期气象因素,分析了臭氧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观测点夏季O_3浓度日均值高达0.107mg/m~3,其中6月份浓度最高,O_3浓度日变化曲线呈现单峰型特点。不同天气条件会影响O_3浓度日变化曲线的峰值。工作日时O_3浓度比周末更高。气温、相对湿度、风向和风速会对O_3浓度产生影响,其中气温与O_3浓度呈正比关系,相对湿度与其成反比关系,西北风和西南风对O_3的水平和垂直输送。

  • 标签: 臭氧 日变化 光化学反应 气象因素
  • 简介: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纵横交织的复杂形势下,民防部门开始由战时防空袭走向战时防空袭和平时防灾救灾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与已建立起现代民防体系的国家相比,中国民防体系正处于从传统民防向现代民防转变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制度环境的变迁,中国人防组织在领导体制、机构职能和经费来源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贯穿这一变化的主线是人防实行军地双重领导体制下,军队和地方在其中主导力量的此消彼长。本文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防的变化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并着重对与领导体制变化紧密相关的机构职能和经费来源的演变特征进行描述。

  • 标签: 人防民防 双重领导体制 应急
  • 简介:通过水文地质调查、采样分析并结合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对呼和浩特市承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污染情况进行研究.共采集地下承压水样67组,分析了pH、氯化物、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铁锰、氨氮等23项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青山山前及中—东部承压水水质较好,仅硝酸盐氮有一处超标;西南部承压水水质相对较差,高锰酸盐指数、铁锰、氨氮等出现超标现象.氨氮是研究区承压水的主要污染物,超标率达19.4%,最高浓度为10.85mg/L,高浓度区处于地下水的排泄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南部的后本滩及台阁牧镇一带.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氮素通过断层或越流补给承压含水层,在承压含水层相对缺氧的还原环境中,硝化作用受到抑制,导致氨氮不断积累.

  • 标签: 地下水 水文地球化学 矿化度 氨氮 呼和浩特市
  • 简介:利用国控站点空气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对2016年秦皇岛市空气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秦皇岛市NO2、PM(10)和PM(2.5)浓度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限值,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规律明显,SO2峰值出现在1月,O3峰值出现在5月,PM(10)、PM(2.5)、NO2和CO浓度峰值均出现在12月。污染物在西南偏西风时污染程度较高。PM(10)、PM(2.5)、SO2、CO浓度受风速影响较小,NO2、O3浓度受风速影响较大。颗粒物浓度受湿度影响较大,随湿度增加而增大。

  • 标签: 污染物浓度 风向 风速 湿度 秦皇岛
  • 简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颜色及几何形状为基本特征的侦测区域自动布防方法.以实际监控场景中特殊区域的颜色特征为基础,初步提取出含有噪声的若干块感兴趣区域(ROI),然后分别与采用傅立叶描述子描述的几何形状库进行边界匹配,从而实现监控场景中侦测区域的自动布防.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高效率、低运算量及较强的抗干扰性、鲁棒性.

  • 标签: 傅立叶描述子 几何特征 颜色特征 感兴趣区域
  • 简介:本文综合分析了新桥硫铁矿主要水污染源的物料迁移及生产过程中的排污特征,以回水综合利用为前提,介绍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为其它类似矿山水污染治理提供了借鉴。

  • 标签: 物料迁移 排污 回水处理 水污染源 硫铁矿山
  • 简介:以浮床栽培蕹菜根际微生物中的细菌为例,分别在水箱中栽培25%、50%面积的蕹菜以及不栽培蕹菜的空白对照组,采用PFU法定期观察培养期间细菌的动态特征,以及细菌总数与水中COD含量的变化,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出:(1)25%和50%栽培面积的细菌数比对照组高1个数量级;(2)蕹菜生长4周内,蕹菜的栽培面积与细菌总数呈正相关关系,生长4周后水中细菌总数与栽培面积无明显相关;(3)50%栽培面积的COD去除率为63.54%,25%栽培面积的去除率为47.92%,对照组为25%,故浮床栽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长对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有显著作用.研究从微生物角度定量地论证了浮床栽培植物的根际微生物对水中有机物的降解作用,从而完善了浮床栽培植物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理论基础,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图2,表3,参8.

  • 标签: 浮床栽培 根际微生物 细菌总数 COD PFU法
  • 简介:为研究管道内氢气与空气预混气体的爆炸规律,使用尺寸为150mm×150mm×1000mm的方形透明管道,通过试验观测了氢气体积分数从10%到40%的爆炸火焰形状、传播速度与压力变化规律。火焰传播与压力分别由高速摄像机与压力传感器记录测量。结果表明,爆炸火焰特征及压力变化受氢气体积分数的影响很大。火焰在管道内的最大传播速度及压力峰值随氢气体积分数增大而急剧增大。最大火焰传播速度由18.3m/s增大到304.2m/s,传播时间由123.5ms缩短到10.5ms。压力峰值由2.95kPa增大到34.06kPa。当氢气体积分数为25%及以上时,火焰速度持续上升,没有出现郁金香火焰,压力波先出现短时间强烈正负压振荡,后长时间微小振荡。火焰特征、传播速度、压力变化及爆炸响声均能够很好地反映氢气爆炸的强度。

  • 标签: 安全工程 管道 氢气爆炸 火焰速度 爆炸压力
  • 简介:2016年采样期间和重污染期间,秦皇岛市区PM25浓度分别为85.9μg/m3和180.7μg/m3,表明重污染期间大气复合污染更为严重.采样期间水溶性离子浓度为39.7μg/m3,其中SO42-、NO3-和NH+占总离子的66.5%,重污染期间水溶性离子浓度是采样期间浓度均值的1.5倍.重污染天气主要是受大陆均压场控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因此,建议从完善重污染应急措施、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重污染防控.

  • 标签: PM25 重污染 防控策略 秦皇岛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