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超燃冲压发动的正推力问题和超声速燃烧的稳定性问题是制约超燃冲压发动发展的两个关键气动物理问题.虽然经过50多年的研究,但是目前国内外对这两个关键问题的机理还没有研究清楚.文章首次将CJ爆轰理论应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推进性能分析,给出了这两个关键气动问题的理论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燃烧室入口空气静温对发动的推进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当爆轰波的爆速大于隔离段内空气来流的速度时,会向隔离段上游传播,导致发动不起动.飞行Mach数Ma=6-8是超燃发动的临界不稳定范围,飞行Mach数Ma〉9,超声速燃烧将变得稳定.

  • 标签: 高超声速吸气式推进技术 超燃冲压发动机 CJ爆轰波 超声速燃烧 热壅塞
  • 简介:摘要飞机作为交通工具其要最大的保证飞机的安全,所以要重视飞机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对飞机进行维修。飞机的维修工作也是很复杂的,在飞机维修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飞机维修的效果,从而直接影响到飞机飞行的安全。在飞机维修中发动滑油系统会出现污染问题,解决发动滑油问题是飞机维修的重要部分。所以要把飞机维修中出现的发动滑油问题解决就必须要先了解污染产生的原因,在了解原因后采取相应的科学的解决措施,找到飞机维修中发动滑油系统污染的防控措施。

  • 标签: 飞机维修 航空发动机 滑油系统污染 防控分析
  • 简介:激光二极管由于体积小、重量轻、转换效率高、容易实现光纤传输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科研、工业等各个领域。由于激光二极管是一种具有极高量子效率的器件,微小的电流变化将导致光功率输出的极大变化和器件参数(如波长、噪声性能、模式跳动等)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激光器件的安全工作和应用要求。激光点火需要激光二极管以脉冲方式工作。因此,需要设计出恒流特性稳定、脉宽控制准确、抗干扰能力强,并具有防过冲、反冲和浪涌的保护电路的驱动电源,以保证激光器稳定工作、性能可靠和使用寿命长。

  • 标签: 激光二极管 激光点火系统 电源设计 驱动电源 器件参数 噪声性能
  • 简介:基于氢气的旋转爆轰发动研究较多,而碳氢燃料与空气混合较为困难,导致基于乙烯的旋转爆轰发动燃烧技术难度很高.使用宽视野范围的可视化燃烧室观察旋转爆轰波的研究在国内尚未开展.在同一燃烧室内进一步开展了乙烯或氢气的吸气式旋转爆轰实验,来流总温为283~284K,燃烧室壁面有140°石英玻璃观察窗,便于观察旋转爆轰波运动过程.空筒燃烧室爆轰环腔外径为100mm,轴向长度为151mm.燃料通过150个直径0.8mm圆柱孔进入燃烧室,空气通过喉部1mm宽的收敛扩张环缝流入环腔.高速摄影和低高频压力传感器均验证了旋转爆轰波的存在和速度值.以氢气为燃料的旋转爆轰波速度最高可达理论值的101%,爆轰波增压效应可达40%左右,乙烯旋转爆轰波速度可达理论值的89%.旋转爆轰波结构容易发生变化,不规则.氢气旋转爆轰的维持对燃烧室的结构要求比碳氢燃料要低,比乙烯旋转爆轰波更加稳定.

  • 标签: 吸气式旋转爆轰发动机 乙烯 氢气 爆轰速度 可视化燃烧室
  • 简介:采用脉冲激光全息诊断技术,对1Ma-3Ma超声速横向来流作用下的冲压发动喷嘴燃料雾化性能及800K、0.55MPa加热来流作用下的涡轮发动喷嘴雾化性能进行实验研究,获得了雾化粒子的空间分布、尺度分布、数密度分布以及指定区间的Sauter平均直径分布等重要参数,实现了燃油射流雾化特征参数的3维定量测量,同时测量了低速电雾化粒子的速度,获得了射流流向平面内的液滴速度分布。

  • 标签: 雾化 全息 喷嘴
  • 简介:针对一种新型水下气液两相冲压发动,综合考虑了湍流效应、气液两相之间的拖曳作用及传热与传质,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研究了气液两相冲压发动内流场的流动特性随发动工作条件的变化规律,重点研究了气蚀效应对发动工作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为:当航行速度大于32m/s,气液两相冲压发动人口附近会产生气蚀并造成严重的总压损失,导致扩张段下游产生流动分离,此时发动无法产生正推力;通过增大气体质量流率,气液两相冲压发动内流场的压力将会随之升高,气蚀效应被抑制;提高注入发动气体的温度,发动的推力及比冲均增大,但是发动效率急剧降低.

  • 标签: 水下推进 冲压发动机 气蚀 两相流 数值模拟
  • 简介:为了分析评价航空发动燃烧状态,采用拉曼散射技术在线测量了航空涡轮发动燃烧流场主要组分。基于发动实验现场条件,建立了用于发动燃烧场主要组分测量的拉曼散射实验系统,测量了发动试验过程中流场主要组分的拉曼光谱;通过光谱计算获得了流场主要组分含量信息。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发拉曼散射技术可以较好地完成航空涡轮发动燃烧场主要组分摩尔分数的测量工作。

  • 标签: 拉曼散射 航空涡轮发动机 燃烧场 组分
  • 简介:对不同进口条件下的超燃冲压发动燃烧室内氢气喷流超声速燃烧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宽范围超燃冲压发动是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推进系统设计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受实验设备硬件条件及实验技术限制,数值模拟技术仍然是超燃冲压发动燃烧室内燃气燃烧特性及流场特性的主要研究手段.采用基于混合网格技术的多组元N-S方程有限体积方法求解器,在不同进口Maeh数及压强条件下,对带楔板/凹腔结构的燃烧室模型氢气喷流燃烧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氢气喷流穿透深度、喷口前后回流区结构、掺混效率及燃烧效率等流场结构与典型流场参数的变化特性及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可为宽范围超燃冲压发动喷流燃烧流动特性分析提供参考.

  • 标签: 氢气横向喷流 超声速燃烧 超燃冲压发动机 流动特性 数值模拟
  • 简介:开式凹腔作为超燃冲压发动中增加掺混和稳焰的装置,其流动稳定性的研究对深入理解凹腔增加掺混和稳焰机理以及凹腔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基于大涡模拟方法对超燃冲压发动开式凹腔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分别米用动力学模态分解(dynamicmodedecomposition,DMD)和本征正交分解方法(properorthogonaldecomposition,POD)对自激振荡流动进行稳定性分析.DMD方法可准确提取凹腔的振荡频率,与Rossitei'模型以及压力脉动FFT分析得到的频率吻合较好,且DMD中对应Roster前3阶频率的模态在流动中的主导作用顺序也与FFT分析结果一致,自激振荡中RossiterH模态占据主导作用,同时DMD方法对Rossiter3阶以上模态频率的预测能力明显强于FFT分析方法.在对低频的提取方面,DMD方法比Rossiter模型更具有优势.与前6阶Rossiter模态对应DMD模态均缓慢收敛,主要表现为剪切层中的分离涡结构和中部及下游区域中的涡结构.前3阶不稳定模态中的分离涡结构主要集中在中部剪切层以及后缘附近区域.POD方法中较少的模态包含流场绝大部分的能量.但是,通过POD方法提取的模态频率在分辨率上效果不佳,提取到最低频率为Rossiter3阶模态对应的频率,且模态中均存在次频,次频与主频之间的耦合导致模态的形态相差较大.另外,与DMD方法相比POD方法无法判断所提取的模态的稳定性.

  • 标签: 开式凹腔 超声速流动 自激振荡 动力学模态分解 稳定性分析
  • 简介:目的:激光诱导火花点火(简称激光点火)是取代传统的靠近缸壁的单点电火花点火以实现稀薄燃烧、提高热效率和改善排放的新型点火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种点火方式在定容弹中的点火及燃烧过程的压力上升率、最大爆发压力及放热率为激光点火技术在内燃机中的应用提供设计过程的参考依据。创新点:1.同时进行两种点火方式的试验,保证对比研究的准确性;2.激光点火采用532nm和1064nm波长的两种激光进行对比;3.直接采用汽油进行研究。方法:通过记录不同当量比的汽油空气混合气在定容燃烧弹内激光点火(532nm和1064nm波长)及电火花点火的燃烧过程压力变化:1.对比分析三种点火情况的压力上升率和最大爆发压力;2.通过公式计算,对比分析三种点火情况的放热率。结论:1.532n/n与1064nm波长激光点火的压力上升率和最大爆发压力都在当量比为1.8时出现最大值,其中532nm波长激光为39.4MPa/μs和0.68MPa,1064砌波长激光为38.8MPa/las和0.67MPa:而电火花点火的压力上升率和最大爆发压力则在当量比为1.6时出现最大值,分别为38.1MPa/μs和0.67MPa;2.激光点火的稀燃极限相对电火花点火对应的当量比更小;3.三种点火类型的放热率规律与压力上升率变化规律一致。

  • 标签: 激光点火 电火花点火 压力上升率 最大爆发压力 放热率
  • 简介:半导体桥火工品与桥丝火工品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不发火能量散布精度高,安全性高;作用时间比桥丝快1~2个数量级,同步性好:防射频、抗静电、抗杂散电流的性能好;可采用微电子延期电路控制延期时间,延期精度高;可与复杂数字电路组合,接受特定编码信号的控制;可实现自动化大批量生产,从而可提高产品的一致性,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发展半导体桥火工品对于提高低输入能量火工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同步性、工艺一致性以及降低发火能量、与数字逻辑电路组合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半导体桥点火器 设计 发火能量 延期时间 电路控制 电路组合
  • 简介:文章提出了一种采用圆柱形汇聚激波实现可燃气体点火特性研究的新方法.通过采用激波动力学理论合理地设计壁面型线,将激波管中产生的平面运动激波近乎连续地转变为扇形区内圆柱形汇聚激波.以氢氧预混气体为考察对象,开展了相关激波管实验,实现了可控圆柱面激波汇聚诱导点火.实验发现两种点火现象:强点火和弱点火.在强点火过程中,点火由入射激波直接诱导产生;而在弱点火过程中,点火则是在波后气流经历热压缩过程后发生.

  • 标签: 激波 激波诱导点火 火焰传播 激波动力学
  • 简介:为优化激光辐照带壳炸药热点火实验设计,探索点火规律,结合激光辐照带壳炸药PBXN-109热点火实验,建立了非线性热传导有限元模型。在分析炸药热响应及金属-炸药接触热阻对热点火过程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金属-激光能量耦合系数及金属-炸药接触热阻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炸药热响应及金属-炸药接触热阻对炸药层温度影响较大,对金属层温度几乎没有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测数据,用试错法给出了金属-激光能量耦合系数和金属-炸药接触热阻的取值,建立了激光辐照带壳炸药数值计算模型。

  • 标签: 热点火 带壳炸药 激光能量耦合系数 接触热阻
  • 简介:为了研究低速撞击下颗粒炸药的点火燃烧特性,对落锤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由落锤直接撞击炸药样品改为由落锤先撞击上击柱,再由上击柱对颗粒炸药样品进行加载,结合数字高速相机,全程记录了环四亚甲基四硝胺(cyclotetramethylenete-tranitramine,HMX)颗粒炸药在低速撞击条件下的响应过程。通过改变落锤下落高度,研究了撞击速度对HMX颗粒炸药低速撞击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撞击速度越高,颗粒炸药更容易发生点火燃烧;撞击速度越低,颗粒炸药更容易发生喷射。

  • 标签: 爆炸力学 点火 燃烧 落锤撞击 颗粒炸药
  • 简介:作用时间是衡量点火点火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通过对影响作用时间的主要因素(Zr粉粒度、活性)进行试验研究,为完善火工品点火药的制造工艺及点火药配方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点火药 时间 粒度 活度 ZR 点火性能
  • 简介:考虑到当今社会能源短缺问题,设计通过改变钕铁硼永磁体定位的电机,使得它们之间存在磁相互作用而产生能量。利用钕铁硼作为驱动能源,显示了一种新颖的控制磁相互作用或磁成员之间耦合的手段,坚固耐用,获得了大量的输出能量和扭矩,具有非常可观的实用及经济价值。

  • 标签: 永磁体 电机 钕铁硼 耦合
  • 简介:在不同工况下,旋转爆震波能够以单波、双波、多波模式进行传播.但在同一工况下,是否存在不同模式的稳定传播爆震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Euler方程,耦合氢气/空气的有限化学反应速率模型,并采用高分辨率的5阶有限差分格式WENO-PPM5离散对流项,对三维旋转爆震波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同一特定工况下,旋转爆震波能够以两种不同的传播模式稳定传播,即单波模式和双波模式.详细地对比了两种传播模式下的流场特征、爆震波传播特性、推力性能等.在同一工况下,两种传播模式的爆震波周向传播速度相差不多,但双波模式的频率约为单波模式的2倍;双波模式下质量流量、比冲、推力的平均值均略高于单波模式;且双波模式的可燃混气层高度约为单波模式的1/2,这有助于缩小旋转爆震发动的长度,使之更加紧凑.

  • 标签: 旋转爆震 点火条件 传播模式 传播特性 推力性能
  • 简介:如果并购和扩张是企业成长的方向,如果长大是企业立足和成功的标志,那么如何解释企业在发展过程的收缩行为——资产剥离呢?据统计,近年来美国企业约40%的收购涉及到了其他企业的资产剥离。我国上市公司近年来的资产重组中,也频频出现资产剥离现象。图1列出了1995年—200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数量和交易金额。企业究竟为什么要进行资产剥离,进行资产剥离是出于什么动机,本文将进行总结和分析。

  • 标签: 资产剥离 上市公司 国有企业 剥离非经营资产 集团公司 不良资产
  • 简介: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要学好数学,就得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文中从二个部分阐述了对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激励的认识:一、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前提;二、应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期对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的进一步开展有所助益。

  • 标签: 数学 学习动机 激励前提 激励措施
  • 简介:目的:寻找以轴力为主要传递荷载方式的单层网壳结构的多种合理形态,改善结构的受力性能,为建筑设计提供多种合理的结构形状方案。创新点:1.建立控制单元组长度的移形方程,并在移形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基于联动机构势能最小化的结构形态创构方法。2.将分组方式应用于网壳结构形态创构,并通过改变分组形式获得不同的合理结构形状;临时单元与临时力的引入拓展了方法的适用范围,也为形态创构提供了新的途径。方法:1.将机构的单元进行分组,以单元组总长度不变作为条件建立机构移形方程;根据机构势能下降最快的方向调整机构形状,使机构逐步达到势能最低。2.在同一初始模型中,通过改变临时单元、临时力以及单元组的设置来获得多种合理结构形状;通过多个数值算例说明该方法的特性。3.对该方法所生成的结构进行受力性能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论: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网壳结构的形态创构方法。该方法简单、灵活,可以通过调整临时单元、临时力以及单元组的设置,得出多种以轴力为主要传递荷载方式的合理结构形状。可以为设计者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提供多种结构形状方案。

  • 标签: 形态创构 单元分组 联动机构 长度约束 长度自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