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安金槐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7月5日4时30分在郑州逝世,享年81岁.

  • 标签: 考古学家 遗体告别仪式 安金槐 先生 郑州 逝世
  • 简介: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中央决定9月11日至17日在人民大会堂让群众吊唁,瞻仰遗容,同时做长期保存遗体的准备。由于瞻仰大厅条件所限,虽然冷风设备已开到最大,在强烈灯光照射下,遗体温度仍达20多摄氏度。江青、张春桥等提出改用照片代替遗体进行瞻仰、吊唁,势必造成不良影响。中国科学院、化工部和医学界技术人员云集大会堂,研究对策,制作了有机玻璃棺罩,棺内充氮气,降低了棺内氧气的含量,还在棺外搞了一个“气幕”,但降温效果不理想,棺内温度降不到15度以下。

  • 标签: 长期保存 遗体 毛泽东 人民大会堂 中国科学院 不良影响
  • 简介:书太多有时也不是什么好事。买来的,此书覆盖彼书;待购的,彼书遮挡此书。《告别饥饿》就是因此而迟到我案头的书,2008年岁末再版重印,2009年8月我才买来,一气读完,相见恨晚。

  • 标签: 告别饥饿 读告别
  • 简介:民俗仪式通过其所涉及的民俗物及仪式过程本身,指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於菟”系列民俗仪式中各个单元特有的民俗物都具有特定的象征寓意,因而成为特定的象征指符。同时“於菟”系列岁末仪式中各个的仪式单元存在独自的象征意义,并最终构成岁未民俗的象征符号系统,从而展现出特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反映出文化持有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反映出区域内或群体内部的某种秩序的维持机制。

  • 标签: “於菟” 仪式 民俗物 象征
  • 简介:“度戒”是滇东南蓝靛瑶表达生活知识的结构性仪式行为。在国家主流意识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瑶族民间“度戒”仪式很难续持传统的结构边缘,仪式嬗变为交融传统价值和现代工具意识的表达性行为。人们将传统的成年礼“度戒”仪式结构化地发展成为增光家屋“脸面”和抬显家人地位的“夸富”行为,结构化的“度戒”仪式被人们“反结构”地改造成服务于提升家屋地位的工具。

  • 标签: 蓝靛瑶 度戒 结构 反结构
  • 简介: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人类学仪式研究硕果累累,但也日益显示出缺陷与不足,这一缺陷与不足表现为:现象与细节的描述过多,对现象与细节的解释不够;对当前的静态描述过多,对历史的动态分析不够。有鉴于此,笔者提倡对仪式进行发生学研究,从而清晰地梳理层出不穷的仪式概念,为仪式的发生及其历史演变正本清源。本文试以古希腊酒神祭祀仪式为例,分析仪式的发生及历史演变,从真正的人类学意义上把握仪式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 标签: 酒神祭祀仪式 发生学
  • 简介: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一民族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文化,苗族也是如此。而且苗族按照区域的划分还分为贵州苗族、湖南苗族以及云南苗族等,每一地区的苗族服饰、舞蹈以及其他习俗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风格以及仪式舞蹈三方面展开论述,对贵州苗族的舞蹈与仪式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 标签: 贵州苗族 接龙仪式 舞蹈特点 审美特征
  • 简介:笔者生于1899年,满族,姓爱新觉罗,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子和硕武肃亲王(名豪格)之后的第十代,曾祖(名敬敦)号不入八分辅国公,降等承袭。祖父(名恒训)是辅国将军,父亲(名盛昆)是镇国将军,官至御史。先伯讳盛昱,字伯羲,曾作过庶吉士、国子监祭酒,甚有文名。启功先生是当年花园溥家兄弟的溥二大人的曾孙,比我晚两倍,称我为太夫人。他的姑祖母是溥大大人之女,是先夫苏家我的二嫂。先夫是镶白旗兀扎拉氏,满族人,生前供职于上海海关,上海第一届政协委员。我自幼喜书画旧诗,只略窥门径,著有《绿华仙馆诗稿》。1981年赴美探望长子时曾参加了伊利诺州画展,画墨梅一幅,侥幸得头奖,并刊登美国报纸。均为自误而已。回忆过去亲身经历及听先人言满洲人结婚之风俗仪式,偶与友人谈及一二,皆认为新奇有趣,乐于听闻,要求略写梗概,以供欣赏,但事隔多年,虽尽可能回忆写出,亦难免挂一漏万。或有不确不详之处,尚望知者不吝教言,并按事实代为改正是幸。

  • 标签: 满洲 得头奖 伊利诺州 皇太极 清太宗 家兄
  • 简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10年转眼即逝。但筹备以及圆满完成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司礼任务的情景,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一幕又一幕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 标签: 交接仪式 香港回归活动 司礼 国歌 国旗
  • 简介:本文据日本正仓院所藏文物及相关文献资料考证认为:日本奈良时代后期(天平宝字二年公元758年)孝谦天皇于奈良内宫举行的“初子祭”(又称初子仪式)乃中国古代“躬耕帝籍”与“躬桑亲蚕”祭祀仪式的联合搬演。它表明了中国礼制文化对日本的传承关系,同时也显示出公元6-8世纪间日本古代政治中强烈的“东方小中华”意识。

  • 标签: 初子祭 躬耕帝籍 躬桑亲蚕 东方小中华
  • 简介:《秦基伟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有一个女战士使我印象至深,她叫王清珍,是个铁路工人的女儿,只有十七岁,她在五圣山后面的坑道病房护理二十多个重伤员……这个姑娘为了解除战友的痛苦,帮助伤员排尿,情操之高尚,令人肃然起敬……"

  • 标签: 上甘岭中 中卫生员 亲手整理
  • 简介:<正>征过去的几十年中,学者们曾对驱除疾病或引起疾病的恶魔之仪式有过论述。1944年,我发表了关于东蒙古地区一位萨满于1943年举行“跳神”仪式的论述。四十一年后,匈牙利学者A.萨尔库茨描述了一位喇嘛试图在一部仪式集子《阻塞地洞的经文》中编入这一相同内容的情况。书中详尽地描述了萨满把邪魔逐入地洞中并将其埋葬的驱邪过程。尽管这部经文具有很浓的佛教

  • 标签: 蒙古人 仪式 萨满教 蒙古地区 匈牙利 蒙古语
  • 简介:婚姻问题可以折射一个民族的诸多文化信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南部的三川土族(1)民众婚姻形态上表现的文化现象则突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由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认定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族婚礼等仪式,不仅是该民族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民族精神的反映,也是研究该民族文化形态和审美心理的重要依据。因此,

  • 标签: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文化内涵 婚嫁仪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形态 民族宗教
  • 简介: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民族学的方法及仪式理论,对辛家法会的仪式结构及文化进行了初步解读。

  • 标签: 辛家法会 仪式 文化解读
  • 简介:新年节是古代两河流域有史记载的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本文归纳总结了学者对新年节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年节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再现节日仪式的基本过程,并力求全面分析介绍其特点和各个层面的意义。

  • 标签: 古代 两河流域 新年 仪式
  • 简介:蒙古族的敖包祭祀仪式源远流长,从氏族社会延传至今。学术界关于敖包的起源众说纷纭。笔者运用词源学、考古学、宗教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与方法,通过对敖包祭祀渊源、功能、禁忌、种类等诸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敖包的原型来自先祖的石板墓,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敖包祭祀源于祖先祭祀,是古老的萨满教“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敖包的种类逐步增多,并且其功能也发生了演变。

  • 标签: 蒙古族 敖包祭祀 渊源 祖先崇拜
  • 简介:<正>自从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一些人,即增繁,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的论断问世后,婚姻家庭史的研究揭开了崭新的一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婚姻家庭,毫无例外地经历了群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婚。而群婚,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久,对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起过深远影响的婚姻状态。如今,尽管人类大部分已迈入了文明社会,但它仍经某种特殊的方式,在特定的场所时有出现,壮族也不例外。在此,我就壮族婚姻家庭形态中所存在的群婚和群婚残余现象进行些肤浅的探讨。

  • 标签: 壮族先民 群婚 生殖崇拜文化 原始宗教 巫术仪式 婚姻家庭
  • 简介:义和团仪式源于多种文化成分。武术的表演性元素构成了义和团仪式的武力炫耀式内涵,民间系列杂耍构成了其诱惑性表演根性。义和团文化形态的核心是请神上法附体仪式,团民仪式的外在形式为融合了诸多民间文化元素的产物,其兼容武戏、武术、杂技、巫术元素于一体,共同融会成义和团仪式的动作性和技术性内容。义和团仪式的原始核心是其动作性本体,而如此内容则源于多元的民俗性娱乐表演。

  • 标签: 义和团仪式 演拳传统 杂技隐寓 戏巫舞蹈 集团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