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从唐代到清代,江西各地进士数量的增减大体与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如吉安府、南昌府、抚州府等,但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如建昌府及唐代的袁州宜春郡(即袁州府)。因此,江西各地进士数量的增减既体现了历史的自然性,也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的作用。

  • 标签: 江西 进士 地理分布
  • 简介:明代军籍进士之多仅次于民籍进士,总数至少6506人,占统计进士总数的29.34%。比明代军籍占明代户籍总数的比例高出9.34个百分点,显示出军户比其他人户在科举竞争中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其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及在进士总数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一个加宽的“几”字型曲线,在反映自身变化特点的同时,也曲折反映了明代军户的生活境遇、社会地位、在籍状况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迁。其空间分布也表现出与明代进士总体空间分布迥然不同的特点,即军籍进士最多的地区不是南方,而是北方,这与永乐后北直隶成为政治和军事中心有着直接关系;云贵地区的军籍进士则成为当地进士的主体,辽东进士几乎全部为军籍进士

  • 标签: 明代 军籍进士 时空分布
  • 简介:甘州。古称张掖,历史上既是国都、省会、都司之地,又是郡、州、镇、卫、府、县、专区和地区治所。其辖域范围、隶属关系,屡有变化,情况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自汉开辟河西四郡以来.这里文化传承不辍,大兴读书之风。比如: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碑,在汉室忠于武帝成为西汉名臣:开发河西颇有作为的张掖属国都尉窦融;

  • 标签: 进士 历代 河西四郡 隶属关系 文化传承 张掖
  • 简介:进士甲第,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举录取进士根据成绩高低,分成若干甲,二是朝廷按照分甲高低,分别赐与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等资格,以此作为授官大小的依据。“甲”,有时又称“科”或“等”,因此分甲与分等、分科为同一涵义。

  • 标签: 宋代 进士甲第 中国 科举制度
  • 简介:本文考察了晚唐进士文化中一个特殊的现象,透过"麻衣"一词的意义迁转,似可见微知著地窥得晚唐进士文化风貌的变化。

  • 标签: 晚唐 麻衣 进士文化
  • 简介:位于河源市和平县下车镇兴隆村“中心围”门前。由进士徐廷芳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有四抱鼓石夹护立柱。正楼檐下灰塑卷枝花纹,坊额竖刻“恩荣”二字。

  • 标签: 进士 和平县 河源市 石牌坊
  • 简介:本文补充考证了明清时期直隶所属州县4位回族进士的生平、事迹及其家世,重点提供了他们为回族的根据,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 标签: 明清时期 回族进士 考证 直隶 补充
  • 简介:本文补考了明清时期云南、山东所属州县6位回族进士的生平、事迹及其家世,重点提供了他们为回族的根据,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 标签: 明清时期 回族进士 考证 云南 山东
  • 简介:本文考证了明清时期福建所属州县7位进士的生平、事迹及其家世,重点提供了他们为回族的根据,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 标签: 明清时期 回族进士 考证 福建
  • 简介:<正>《女真进士题名碑》是国内现存重要的女真文字碑刻之一,对于研究金代科举制度和女真文字都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自清道光年间发现以来,越来越引起中外专家学者的注视,许多学者对此碑都有专门的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专著。本文拟就此碑发现以来学者的研究情况加以粗略论述,冀以引起人们对该碑研究的重视,促进女真文字研究工作的发展。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希专家学者指教。一、《女真进士题名碑》的发现与现状《女真进士题名碑》又称《宴台金源国书碑》,原在开封宋门外宴台河村之宣德庙

  • 标签: 女真文字 科举制度 碑刻 碑文 金代 道光
  • 简介:本文考证唐代新进士宴集中的闻喜宴.放榜之后,朝廷下诏令新进士于曲江举行闻喜宴,该宴带有浓重的官方色彩,不同于在关试后举行的由新进士醵资、委托进士团承办的关宴,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属私人和民间性质.至迟在唐末,闻喜宴已改由官方赐钱主办.

  • 标签: 进士 官方 集中 诏令 关试 唐末
  • 简介:当代人追求高考升学率.古代人重视科考进士人数.或都是“学而优则仕”的原因。明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潮州府考中8名进士:辜朝荐、梁应龙、陈所献(以上海阳)、郭之奇、黄奇遇、宋兆榆(以上揭阳)、杨任斯(饶平)、

  • 标签: 进士 “学而优则仕” 辨正 高考升学率 古代人 当代人
  • 简介:本研究首先采用调查统计方法,对矗立在北京孔庙内的197通进士题名碑现状进行研究,然后对有代表性的石碑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进士题名碑的病害可以分为9种,以粉化剥落和表面污染两种病害最为严重;进士题名碑由大理岩、泥质石灰岩和砂岩三种石材组成;风化产物中含硫量较高,酸雨为其主要成因。

  • 标签: 北京孔庙 进士题名碑 病害
  • 简介:四川隆昌回族杨氏一门,为国家立功,为社会立德,业绩显赫,其中尤以杨光瓒最具代表性。杨光瓒从隆昌这个小县城走出来,成为清末民初四川士大夫阶层的重要一员。杨光瓒曾长期在政府为官,政绩突出,同时也为四川回族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过诸多贡献。

  • 标签: 隆昌回族 末科进士 回教俱进会 爱国情怀
  • 简介: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自隋至清,各王朝开没科目进行考试,以此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考试既不问家世,也不需要别人的推荐,主要根据应举人的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是古代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考试不仅对中国文明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就是对世界文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富顺县 中国封建社会 进士 文科 明清 科举制度
  • 简介:进士是科举时代最高科举功名,在候选官员的行列中处于金字塔之尖,这是科举时代每个读书人都梦寐以求的辉煌目标。清代的科举制度虽与明代相似,但其选官制度与明代则有很大差别,因为清代是满族人的天下,满族人在执政机构中占有先天且绝对的优势,科举功名对满族人来说可有可无。不过,即使在清代,科举功名依然是汉人进入官场的最重要的通行证。而汉人要想做高官,则进士头衔几乎是必备条件。

  • 标签: 清代 进士 科举制度 名次 广西 满族人
  • 简介:按照一般的数据及标准统计,明代立国277年,文科进士试共举行90科,总计录取进士24877名,其中广西中进士者239人,约占全国总数0.96%。清朝立国268年,文科进士试共举行112科,总计录取进士26921人,其中广西中进士者585人,约占全国总数2.17%。这些数据不能说绝对准确,特别是明代,其中涉及所谓“冒籍”问题,直接影响到各省进士人数,当然出入不会很大。但这里不作讨论。

  • 标签: 进士 广西 仕宦 明清 明代 文科
  • 简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由朝廷设立科目、统一考试、士子自由投考(有一定的推荐环节、程序)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举士(由朝中大臣或地方长官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民意,向朝廷推荐的人才)正式分科设目,始自西汉。汉代举人所设科目按察举(即由各级官吏自下

  • 标签: 山西 科举制度 进士 举人 人才选拔制度
  • 简介:清代科举中的“补殿试”,是指会试中式者未参加当年殿试,而参加以后科年的殿试,但雍正《山西通志》在著录山西“补殿试”进士时,仍按会试科年来著录,且未作任何标注,著录标准和通行的进士题名录不同,容易误导后世使用者。结合进士题名碑录等文献,通过十例,揭示其中问题,以期引起研究者重视。

  • 标签: 《山西通志》 科举考试 补殿试 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