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滇西抗战期间,在保山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的进步文化运动,不仅代表了当时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而且为唤起广大民众积极投身抗战,夺取滇西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进步文化运动 保山市 中国 云南 抗日战争时期
  • 简介:提到北京政府的统治,模式化的评价便是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文化黑暗。然而,正是在北京政府统治的中期(1916-1921年),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各种学说、思潮竞相涌现,近代中国迎来了文化思想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北京政府文化政策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那么北京政府的文化政策究竟是怎样的?它是否就是一块封建专制文化政策的铁板?是否有顺应潮流的因素,从而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呢?为了控制思想意识形态,1912年袁世凯当政后就掀起了复古尊孔运动,妄图用儒家的四维八德禁锢人们的思想。1912年9月,袁世凯政府发布《崇孔伦常文》,提倡人们遵循儒家礼教,尊崇孔子。19

  • 标签: 北京政府 文化政策 复古尊孔运动 通俗教育 袁世凯 新文化
  • 简介:3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下,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北平、天津、武汉、广州等全国许多大中城市,曾兴起一个很有声势的左翼文化运动。一大批党内和受党影响的文化人士、革命青年学生,冲破当时国民党反动政治的压迫,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和革命文艺创作等活动。广州的左翼文化人士和青年学生在这场运动中,也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在革命的思想文化阵地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有力地配合了当时蓬勃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左翼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广州左翼文化运动起源于1931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统治,在加紧对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在白区也大肆进行文

  • 标签: 青年学生 左翼文化运动 国民党 广州 文化团体 30年代
  • 简介:音乐救国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诸多救国方式之一。民族的危机催化了救亡歌咏运动的产生,救亡歌咏运动的出现助力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原本音乐与大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在抗战时期随着战事所带来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消除了音乐与工农之间的隔阂,救亡歌咏获得推广普及,救亡运动在歌咏声中进入一个新的高涨时期。

  • 标签: 救亡 歌咏 民族意识
  • 简介:常乃惠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其间,他的思想转变是一个突出的现象。五四运动爆发,他一改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对待传统文化的温和态度,表达了引进现代西方文明以解决中国问题的激进立场。这种转变是对"五四"后社会思潮变动的回应,也符合常乃惠在进化论视域中重新思考新文化建设的思维理路。由于对进化论的过分信仰,常乃惠看不到阶级斗争的历史功绩,奉行渐进式的改良路线,最终成为国家主义派的一员。

  • 标签: 常乃惠 国家主义派 思想启蒙 文化景观 中国青年党 文化运动
  • 简介: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新文学的倡导,是在国内外新形势和反帝反封建文化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著名作家郑振铎,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曾立下赫赫功绩,理应得到重视和肯定。一郑振铎正式开始文学活动,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高潮中。他和瞿秋白等人一起参加“北京社会实进社”,并组成《新社会》旬刊编辑部,郑振铎任部长,是发刊词的起草者,又在该刊发表了头条文章。新社会小组最迟于1919年10月成立①,成员最初有4位,即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稍后又有郑的同乡许地山、郭梦良、徐其湘加入。《新社会》被迫停刊后,原班人马另行编辑《人道》月刊,对外称“人道社”。新社会小组

  • 标签: 郑振铎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学研究会 中国文学研究 《小说月报》 传统文学
  • 简介:抗战中的沂蒙新文化运动杨玲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沂蒙。1938年后,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山东分局)、山东临时参议会、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纵队、第一一五师等机关长期驻在这里,创建了沂蒙抗日根据地。在这里党一直很注重文化建设,...

  • 标签: 新文化 识字班 一一五师 沂蒙山区 大众日报 文化运动
  • 简介: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提出“人权”与“科学”两大口号。登高一呼,天下响应。1917年,《新青年》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要求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革命,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吴虞、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都以言论激烈而领潮头之先。“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研究俄国革命问题蔚为风气,各种社团、报刊风起云涌,社会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广泛传播,中国出现了李大钊、陈独秀、邓中夏等第一批社会主义者。新文化运动──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 标签: 思想启蒙 文化运动 20世纪 陈独秀 《新青年》 李大钊
  • 简介:梁启超和胡适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两人社会背景迥异,但历史的机缘使他们相遇;梁比胡年长一辈,但岁月的差异并没有妨碍两人在文化事业上的相辅相成。本文拟从两人各自的生命历程中截取其相重合的一段,做一点称之为“比较”的研究,以揭示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两人的分歧与交会。

  • 标签: 胡适 梁启超 新文化运动时期 中国近代史 分歧 时代背景
  • 简介:<正>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宽泛的定义下,文化被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狭义的解释认为文化由四大部分组成,即物质、社会、语言、精神。美国六十年代爆发的反正统文化运动主要是针对当时占统治地位、弥漫于社会各层面的文化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生活方式,所以,它所反对的文化是广义意义

  • 标签: 正统文化 广义和 六十年代 生活方式 文化运动 嬉皮士
  • 简介: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尽相同,古希腊的奥运会至少体现出三种奇特的文化表征:宗教的仪式,纵欲的狂欢,血腥的娱乐。从这些表征入手,我们可以理解西方人对体育文化的独特认识:体育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也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荣誉,体育是对人的感性生命的极限所进行的全方位挑战,是人在身体机能上接近神的一种努力,而与之相伴的纵欲的狂欢和血腥的娱乐则是对理性规范和异化现实的一种反动。

  • 标签: 奥运 体育 纵欲 狂欢
  • 简介:张元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周武1996年,我曾作《张元济与近代文化》一文①,限于篇幅,对张元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间的特殊关系未及深入探讨,兹作补篇。一①从辛亥到五四,中国发生了不少大事,譬如中华民国创立,清帝退位,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北迁,...

  • 标签: 张元济 《小说月报》 商务印书馆 五四新文化 高梦旦 王云五
  • 简介:自步入近代社会以来,中西文化遭遇并开始碰撞,为实现国家富强,先进分子从文化的不同层面展开了现代化追求。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要求整套文化全部现代化的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百年前这一运动所进行的文化批判与价值重建,仍能给当下我们推进文化现代化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 标签: 新文化运动 文化取向 文化现代化 新文化人
  • 简介:回族新文化运动是回族知识分子鉴于国家的内忧外患和本民族积贫积弱的现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现代伊斯兰复兴思潮的双重影响下,兴起的一场以教育普及和宗教革新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自觉运动。以这场新文化运动为中心,可对新式教育背景下的回族知识分子作出代际划分,分别是:19世纪50年代左右出生的第一代,19世纪80年代左右出生的第二代,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出生的第三代。他们作为回族内部的文化精英和先觉者,虽然所受教育和文化走向各有区别,却都以极高的文化品格成为这一文化运动积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从而推动了回族社会的现代转型。

  • 标签: 新式教育 现代化 文化自觉 学术传承 儒家文化
  • 简介:《小说月报》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背景下,其杂志的销量持续下降,同时读者主体由旧式文人转变为新式学生与城市大众,原有的杂志内容已经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自1921年第12卷第1号开始,《小说月报》在主编沈雁冰的带领下大胆进行改革,放弃以文言章回小说、旧体诗词、改良新剧等栏目为主要内容的办报理念,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同时也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新改版的《小说月报》以积极宣传治世救国之道的办报理念,通过开设专注、专栏、文学家研究、海外文坛消息、评论、创作批评等栏目,刊登大量翻译和白话文文学作品,吸引读者,提升销量,成为新思潮传播的重要阵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同时,《小说月报》也借助改革,建立起编辑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关系,使读者从传统的被动参与、被动启蒙转变为积极参与杂志构建的新生力量。

  • 标签: 新文化运动 小说月报 编辑思想 读者
  • 简介:文章以确凿的考古材料为依据,以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青铜时代末期中亚部分地区的原始文化──卡拉苏克文化,是当时我国中原地区殷商文化西传北进后、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之结果。

  • 标签: 卡拉苏克 文化 民族
  • 简介:印度社会精英对英国统治态度的改变是20世纪上半期印度群众性民族运动兴起的一个关键性政治变量.但是,在印度这样的农民社会里,农民(包括农村手工业者)一直是主导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政治态度不能不影响整个印度政治社会的发展.传统上的印度农民是政治冷漠主义者,他们对村社之外的全国性政治过程并不关心,但是在英国的统治下,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变迁却使印度农民和全国性政治过程有了密切的利害关系,他们和印度的社会政治精英在反对英国统治方面具有了共同利益.这正是使得他们积极响应以甘地为首的印度政治精英的号召,参加印度现代民族运动,为印度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巨大历史贡献的根本原因.

  • 标签: 印度农民 政治文化 民族运动 甘地
  • 简介:“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经典口号。其实,当时文化主将们批判的主要是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而不是为之服务的意识形态。后来的陈独秀、胡适等人都反思了这个问题。打倒孔家店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但也要看到其历史局限性,如它使人们忽略了对专制体制的警惕,忽视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把历史进步与否看成是意识形态问题;使人们把矛头对准了知识分子;把原始儒家和后儒混为一谈,等等。

  • 标签: 孔家店 秦家店 专制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