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在十六国历史研究领域,对于各政权行政中枢制度的关注相对较少。周伟洲先生对十六国官制有全面考察,在“中枢官”部分列丞相等三公官,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官员,太常等九卿官,以及御史台官员等,皆为中央机构设官。

  • 标签: 十六国 制度 行政 历史研究 中央机构 御史台
  • 简介:和我们今天一样,古代节日放假也分长短假期。《汉律》算是西汉的“红头文件”了,它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即官员每五天可以有一天不办公,称为“休沐”。到了东汉,休沐的内容更具体为“每五日洗沐归谒亲。”放假洗澡更衣,修发刮脸,然后回家看望老小、夫妇团聚什么的。汉以后,历代官员的假期基本分为两种。

  • 标签: 休假制度 古代 “红头文件” 假期 官员 回家
  • 简介:政教合一,并非西藏自古就有,而是蒙古征服大军压境的形势下元世祖与萨迦派帝师八思巴结盟联手的权宜选择。旨在建立蒙元皇帝与萨迦教派共同凌驾于西藏诸部之上的新统治体制,对结束分裂局面和西藏进入中国版图具有特定功用。活佛转世,也不是古来就有。自元后期噶玛噶举黑帽系率先实施,明中叶格鲁派被迫效仿推广,活佛转世又成为化解教派领袖继承纷争的通行办法。它与佛教追求来世的基本教义照应,在供奉释迦牟尼之外,增设了另一个独立的“活佛”崇拜系统。政教合一与活佛转世的偶然结合,构成了相互支撑、俱荣俱损的西藏神权政体的两大支柱。

  • 标签: 元明 西藏 政教合一 活佛转世 神权政体
  • 简介:离婚制度是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它和婚姻制度同时产生,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和进步。在我国古代婚姻结构还未严密时,离婚相当自由,所谓"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自周朝开始,夫权制婚姻家庭制度才建立起来。不过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夫权制家庭的基础并不稳固。秦始皇巡游时发现男子招赘、寄宿女和死了丈夫的妻子抛弃孩子改嫁的现象,于是刻石颁令天下维护家庭稳定。中国古代婚姻的意义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目的在于宗族的延续及保障对祖先的祭祀。古代离婚旨在“绝二姓之好”,即重在两个家庭的决裂而非夫妇感情的破裂,社会“伦理”关系为重。

  • 标签: 离婚制度 古代 婚姻家庭制度 闲话 婚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
  • 简介:太庙为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供奉与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元代太庙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同时,又有不少创新。元代太庙建设前后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燕京太庙阶段、大都太庙阶段、大都增广太庙阶段。每一阶段,太庙神主的室次或者说排列顺序均发生过较大变化,经历了“以西为上、依次向东”,“太祖居中、先右后左”,“太祖居中、左昭右穆”三个时期。元代太庙神主的增撤与室次变化,无论是皇帝还是皇后,都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变迁密切相关。

  • 标签: 元代 制度 历代王朝 排列顺序 政治背景 统治者
  • 简介:我们国家的民主制度有自己的特点,主于道是人大制度。近些年出现了参与制实践。所以我们国家宪法要落实,实施宪法的民主规范,主干道还是人大制度,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

  • 标签: 人大制度 民主制度 国家宪法 参与制
  • 简介:幅员和边界是政区的基本要素。城市型政区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区类型,肇始于民国时期,是从原地域型政区中切块设置而来。在设市之初,并没有现成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因此市的范围到底应该划多大就成为新设之市府与原地域型政区(即其划离之母体)之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考察南京特别市行政区域边界的划定过程,展示了城市型政区幅员划定过程中的各种冲突以及在中国近代市制完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标签: 城市型政区 划界 南京特别市
  • 简介:吐蕃王朝时期的社会形态表现为封建农奴制性质,赞普虽拥有绝对权威,但朝中重大事项往往以会议形式决策。文章依据藏文史料,将其会议决策制度归纳为御前会议、尚论会议、臣民会议、辩论会议、区域性会议等5种形式,并就各种会议的规模、权威、议题、召集人员等内容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 标签: 吐蕃王朝 会议 决策制度
  • 简介:“进一步丰富检务公开的形式和渠道,进一步拓展检务公开的深度和广度,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我市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促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这是贵阳市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市检察院)陈雪梅检察长掷地有声的要求,也是全市检察机关的努力方向。

  • 标签: 人民检察院 检务公开 贵阳市 检察权 运行 阳光
  • 简介:清朝统治者攻占台湾的目的是为了铲除反清势力在海上的根据地,而非开发台湾的自然资源、利用台湾的地理优势.因此,清廷采取了消极的治台政策.本文分析了清廷消极治台政策的产生过程,以及由此导致台湾行政区划设置迟缓等恶劣结果.

  • 标签: 清廷 治台政策 行政区划
  • 简介: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国土司制度的研究大都以西南土官为重点,对于甘青地区的土官制度研究只限于简单的阐述。明代甘青地区的土官制度有着自身的特征,它与明代西南地区的土官制度有着较大的区别。然而何以产生这样的差异,学术界讨论的并不多。本文认为明代甘青地区之所以实施以流为主的“土流参治”制度,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民族文化类型不同;二是历史上中央王朝对这些地区的治理程度明显不同;三是明初西北、西南地区所面临的边疆问题不同。

  • 标签: 甘青 土官制度 原因
  • 简介:明朝治藏措施主要体现在逐步建立起来的三大系统化的西藏职官制度:因循元代区制、改立新规的都司卫所制度;多封众建、均衡各势的行政与宗教首领制度;因俗而治、尚用僧徒、全设土官、朝贡厚赏的职官稳定制度。明朝对西藏地方职官制度的设置,集中体现了中央对西藏的国家主权与凝聚力。

  • 标签: 职官制度 明朝 藏地 因俗而治 国家主权 系统化
  • 简介:黑水城文献收录《俸禄文书》一组,该组文书中编号为M1·0402[F79:W46]的文书尤为重要,此件文书为亦集乃路总管府司狱司向该路总管府呈报有关放支司狱、狱典六月份俸禄的呈文,呈文时间当在元至顺初期或稍早。通过此件及其它相关文书得见,元代俸禄制度中存在请俸程序,请俸呈文具备一定的特征与书式,元代俸禄的放支时限以月为基本单位,但在实际运行中又有灵活性及因地制宜的特点。

  • 标签: 黑水城文献 元代 俸禄制度
  • 简介:李媛著《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于2011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43万字,分为绪论、正文四章及结论六个部分,是关于明代国家祭祀制度、活动及其内涵研究的一部力作。本书系统梳理和考察了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制度设置、机构管理、仪式规范、组成要素、信仰内涵、现世功用等问题,全面展现了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总体结构和运行面貌,并从政治文化的视角系统地解读了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基本精神,分析这一体系的信仰意识、价值意识和政治用意,指出祭祀体系内的诸要素与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地方社会权力空间等问题存在整体的关联意义。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国家祭祀 制度研究 明代 政治文化 祭祀制度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工商总局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工商行政政管理机关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绩。全省工商行政机关与时俱进,转变职能,完成了一次宏大的历史转身——从侧重监管集贸市场和个体私营经济转向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市场监管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

  • 标签: 工商行政管理局 江苏省 国家工商总局 工商行政机关 个体私营经济 市场监管
  • 简介:为全面、客观地记载成都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促进地方志资料收集、整理、积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进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2013年5月23日,成都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成都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的通知》(成办函[2013]109号1。

  • 标签: 地方志资料 年报制度 成都市 市政府办公厅 经济社会 资料收集
  • 简介:研究者的文化制度学养事关研究准确度和研究深度。检视明清文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硕士、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发现研究者对于职官制度方面的学养普遍不足,甚至严重欠缺,影响到研究成果的质量,值得重视。

  • 标签: 职官制度 职官别名别称 明清文学
  • 简介:鉴于目前对土司制度的研究有忽视对档案,特别是清代档案使用的倾向,本文以大量实例论述了清代档案在土司制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清代档案不仅能为土司制度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而且还能提供大量为其他文献所未栽的珍贵史料,充分利用清代档案,会对土司制度的研究有所突破,并能纠正以往研究中的某些观点和认识。同时指出,利用清代档案,也要认识到档案的局限性,并对档案的真实性进行鉴别。

  • 标签: 土司制度研究 重视 清代档案 利用
  • 简介:众所周知,八旗制度是满族社会具有政治、经济、军事职能的一种特殊制度,其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并一直延续到清灭亡.自然,这期间作为满族统治工具的八旗制度也必然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不但是历史的,而且也是文化的.其中以其组织形式“niru”、“jalan”、“gūsa”尤为明显.

  • 标签: niru jalan gūsa 文化涵义
  • 简介:在土司制度“渊源”、“发展”及“衰落”历程基础上,首次集中讨论了中国土司制度的十个问题。本文认为,土司制度目的是稳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设置四种类型的土司也是围绕这一目的。土司制度的社会基础是奴隶制和农奴制,核心与实质是土民与土司的依附性,根本是土兵。土司制度鼎盛于明代,衰落于清代,清代“改土归流”实际上是变土司地区的奴隶主和农奴主专政为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过程。与西南土司制度相“异”的是明王朝版籍内的东北边外土司,它是经过朝廷遣官“招谕”、少数民族首领入京进贡输诚后才授予土司官职的。研究土司制度的意义就在于“存史”和“资政”,总结历朝历代施行土司制度的经验教训,为新时期制定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和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

  • 标签: 土司制度 渊源发展 研究 十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