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3 个结果
  • 简介:围绕城市与同性恋的主题,本文从现代性的视角回顾了同性恋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城市中的出现和发展,强调了同性恋身份认同本质上的城市属性。文章揭示了同性恋研究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并主要探讨了组织和控制城市空间与同性恋欲望和权利表达之间的张力,尤其关注同性恋现象在不同社会语境下“公共空间”的建构。文章以2009年中国大陆主要城市中“同志”社群引发媒体关注的事件为例,展现了这个群体争取公共空间,改变城市社会景观的努力。文章认为当代中国同性恋社群不断提升的社会可见度和日益扩展的公共空间,反映了中国城市和社会发生的积极变化。

  • 标签: 同性恋 城市性 公共空间 社会运动
  • 简介:以往滨海旅游研究综述大多限于对所涉研究领域的横向分类,缺乏基于特定学科演进视角下的纵向考察。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梳理西方滨海旅游研究的脉络。与空间思想流变过程对应的是,西方滨海旅游研究主题也经历了从“滨海旅游地空间模型与演化”到“滨海旅游空间文化解读与社会建构”再到“滨海旅游空间政治与权力景观”的过程,亦即从关注滨海旅游空间的物质性转变到社会性和政治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可以厘清滨海旅游研究视角转换的内在逻辑,并能从空间的生产视角重新思考中国滨海旅游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为国内滨海旅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标签: 人文地理学 空间 滨海旅游 综述
  • 简介:作为一种分散型城市化,郊区化始于20世纪20年代,盛于二战后的发达国家。西方早期的郊区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郊区化的发展浪潮,郊区化的界定方法、发展机制、后果和政府调控等方面,90年代所提出的"新郊区化"概念将郊区化与边缘城市、郊区次级就业中心的发展联系在一起。21世纪以来,社会空间成为西方郊区化研究者最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近年西方学者关于郊区化研究的最新文献,从郊区化与居住空间重构、郊区化与住房选择和分异、郊区化与居民通勤行为、郊区化与居民生活空间、郊区化的社会影响等方面总结了西方学者在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郊区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然后,分析了西方研究议题转变和研究方法创新对中国郊区化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最后,从研究视角拓展、定性方法应用、微观机理探讨、多重互动模式建构等方面对未来中国郊区化的研究进行展望。

  • 标签: 郊区化 社会空间 地理生活史 质性方法 西方国家
  • 简介:本文通过对社区构成要素、社区分析尺度的引介,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基于社会—空间属性的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研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变迁。在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功能研究方面,本文从历史叙事、空间承载、城市特色彰显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基于城市社会一空间复合属性的理解,本文提出了社会一空间视角下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研究框架。

  • 标签: 社会—空间 伊斯兰文化社区 城市规划
  • 简介:以沈阳市为研究案例,借鉴国际著名团队POLYNET的研究经验并加以改良,进行了空间联系视角的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分析。分别从人口密度分布、就业—居住空间联系网络与企业空间组织网络三个维度来识别沈阳市的人口中心、就业中心与产业中心,综合分析这些“中心”,得出四点结论:①城市核心区就业与居住中心构成十字交叉的内循环结构;②浑南新区次中心特征颇具雏形;③外围人口中心、就业中心与产业中心错位发展;④沈阳市呈现不均衡的多中心结构特征。

  • 标签: 空间联系 多中心城市结构 流空间 沈阳
  • 简介:针对中国乡村旅游空间实践中存在的空间生产非正义问题及其制度缺陷症结,在空间正义和依法治旅语境下,文章通过对地役权的空间再生产权能、权能空间生产及其空间正义的系统阐释,并结合多个乡村旅游案例的分析,构建了旅游地役权的权能空间再生产与空间正义实现概念模型,以期探寻中国乡村旅游地空间正义实现的法理路径。研究表明,地役权可以凭借其需役地和供役地的权能空间再生产及其权利人之间的竞合博弈机制,将物权与空间生产联系起来,使当地居民的资源环境权益与旅游开发企业的资本权益实现有法(律)可依;空间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的有机统一实乃地役权制度的题中之义,启用地役权正当其时,并将有助于建立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正义法治体系。

  • 标签: 地役权 空间再生产权能 供-需役地 竞合机制 旅游地空间正义
  • 简介:翻译与其说是肌理性的,还不如说是修辞性的。它得益于阅读感知、文本重构和批评反馈的修辞性链接,体现为原作在语言、美学、文本、文化和哲学层面的一系列重构。承认翻译存在修辞空间,有助于挖掘翻译脱语境转换渠道的多元性。

  • 标签: 翻译 修辞 建构
  • 简介:年鉴是一年一卷的连续出版物。连续出版保证了年鉴资料的系统性和可比性,但同时也带来了“面孔依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撰稿人和编辑不妨换个角度去写稿、编辑,条目或许就能“面目一新”。

  • 标签: 年鉴 地方志 撰稿人员 编撰质量
  • 简介:岭南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载体,通过空间形态的不同变化,体现了特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本文从岭南建筑的建构特征、装饰特征、蕴含的哲学思想等方面入手,分析岭南建筑空间形态的特点和内涵。

  • 标签: 建构特征 装饰特征 哲学思想
  • 简介:福州是福建省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座古城。据考古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时器时代,这一地区已经有人类活动。到距今2200多年的西汉时代,闽越王无诸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城池,称冶城。自冶城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福州城市空间不断变迁,城市规模日益壮观。

  • 标签: 城市空间 福州 变迁 古代 新时器时代 人类活动
  • 简介:虽夜禁之令一直存在,但宋朝实乃唐朝以降相关管理最为宽松的政权,其城市公共空间夜晚秩序总体散漫。在夜禁相对严格的北宋中前期,时有妄开城门、官员犯夜发生,且有巡逻者护送犯夜官员回家的惯例与规定,普通人则对禁令仍十分惧惮。都城经历由禁到放的过程,地方城市禁放不一,总体宽松与官民侵夜而动多见记载。上元节等节日彻夜狂欢模式、夜市兴盛与较为普及是宋朝城市公共空间活跃的重要体现。

  • 标签: 宋朝 城市 公共空间 夜禁 夜市
  • 简介:形态各异的新型建筑构成了当代都市常见的景观,对都市建筑空间多重意义的解读使空间研究从地理步入人文。现代空间理论的发展与都市建筑关系紧密,许多建筑不仅承担着使用功能,还是空间理论的对象和实践场所。梳理现代空间研究的理论发展脉络,辨析其间的传承及相互影响,对应北京都市空间案例进行研究,有益于探索空间理论与当代建筑的互动。挖掘其文化意味。

  • 标签: 都市 建筑 空间研究
  • 简介:民俗文物作为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学术标本到"文物"的发展历程。只要反映特定群体具有模式性的文化现象的遗存,都可以称之为民俗文物。对它的价值判定,也应超越二元对立的关系,走向更多样性的诠释。它提示我们要关注文物的文化情境和生态内涵,开拓了博物馆在文物展示、利用等方面的视角;同时强调了博物馆应加强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传递和凝聚社会价值,建构"人本主义"精神。

  • 标签: 民俗文物 情境性 文化差异
  • 简介:通过对长安城市外商业点空间分布、存在时间和经营业种的分析,重新认识长安城商业空间发展演变的特点.早期都城的商业空间形态呈封闭对称的双核心结构,中唐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商业点突破市坊限制,在朱雀街东以皇城景风门外诸坊和以东市为核心的部分坊里内相对集中分布,形成了以东市为核心的商业区,在朱雀街西则分布较少,在外城城关处仅有零星商业点的分布,没有形成综合性的商业功能空间.所以唐代中后期长安城商业空间形态表现为"一核、一区型"结构特征.

  • 标签: 唐代 长安 商业空间形态 空间分布 经营业种
  • 简介:在媒介的发展推动下,民俗艺术传播的"意义空间"发生了衍变,从着重于文化共享过程与风俗传承认同的初始意义,渐变为由媒介科技化介入之后的被表述、被干预的意义呈现。通过现代媒介传播的民俗艺术能够被媒介能动地反映与创造,而媒介技术的影像传播也造成了民俗艺术传播现场感的缺失与人际交流的淡化,媒介科技化与民俗艺术传播的互动关系将进一步促进关于民俗艺术传播"意义空间"的探寻、阐释与反思。

  • 标签: 民俗艺术 传播 媒介 意义空间
  • 简介:城市模型模拟是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地学计算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的最重要领域,国外以M.Batty为代表的规划与地理学家们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用成果.本文借鉴这些学者的研究思路,从城市土地利用与开发的视角,利用疾病感染、传播机理的模拟方法,研究城市空间扩展、演化动力学过程的模型模拟问题;为模拟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与特征,研究了基本模型的不同变换形式;讨论了基于细胞自动机模型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型的计算结构,依据模拟结果,探讨了以城市形态扩展特征为指标进行城市分类的可行性,尝试对城市地理学的模型模拟方法作一拓展.

  • 标签: 城市空间扩散增长 疾病感染传播模型 土地开发模拟 地学计算
  • 简介:评介《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王兴中,曹勇(西安外语学院人文地理所)(中科院地理所)探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地理学和经济学共同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是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热点研究课题。从目前情况看,国外特别是国内该方面的系统研究成果几近于无。陈宗兴、尹怀庭...

  • 标签: 空间分析 经济活动 经济地理学 空间分布规律 地理学研究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