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今年是近现代著名作家聂绀弩诞辰110周年。聂氏是一位集文人、诗人、哲人于一身的奇人。他的诗被胡乔木称为"过去、现在、将来诗史上的一朵奇花",他的杂文则被誉为"鲁迅以后的第一流"。聂绀弩一生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和新闻出版工作,奔走于各地。他在南京也工作过一段时间,并且在这座历史名城里留下了他终生难忘的爱情故事。

  • 标签: 聂绀弩 南京 诞辰110周年 灰色 新闻出版工作 著名作家
  • 简介:青州地区北朝佛衣类型分为三期。一期约北魏末至东魏初(约518—537),以上衣搭肘式和露胸通肩式佛衣为主;二期约东魏初至东魏末(约537—550),佛衣沿袭一期;三期约北齐时期(550—577),流行露胸通肩式、通肩式和袒右式佛衣。一、二期佛衣可能受到南朝文化中心建康的影响;三期佛衣既保持南朝传统,又有来自印度的影响,而来自印度的影响大约仍可能通过建康传至青州地区。

  • 标签: 青州地区 北朝 佛像类型
  • 简介:年鉴条目标题具有点明、勾勒、概括内容主题与中心的纲目作用,读者通过条目标题可以知晓条目内容。因此,制作好条目标题,对于提高条目质量,以至提升整部年鉴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制作年鉴条目标题,首先要了解和明确条目标题的类型与特征,拟出和掌握标题的制作要求:一是标题要准确反映条目内容,与条目内容相符,为单一的主题,主题词应尽量前置;二是标题要使用确定性的词语,不宜用不确定性的修饰词、动词和口号式的词语;三是标题要尽量使用动态标题,标出事物的动作、结果、地点、数字;四是标题文字表述要简洁明确,不能随意简化,也不能过于抽象。

  • 标签: 年鉴 条目标题 类型特征 制作要求
  • 简介:壮语是分类词强势型语言的代表,壮语分类词也因而备受关注,几十年来在汉语量词理论的观照下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多年来的研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研究成果也很难被语言类型学家所引用,这和壮语作为分类词强势型语言代表的身份极不相称。有鉴于此,壮语分类词研究亟需吸收当代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把壮语分类词放在整个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参照类型学的描写框架,借助分类词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把相关参项的表现形式与其它分类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壮语分类词的共性与殊相。

  • 标签: 壮语 量词研究 分类词 类型学
  • 简介:文章从分析区域化党建的产生动因入手,论述了统筹目标视阈下区域化党建的内涵特征。认为作为一种城乡基层党建的区域统筹模式,其内涵可以从统筹理念、统筹格局、统筹方法、统筹力量等四个方面深入理解。其发展定位应从组织体系构架、党建平台建设、党建工作运作方式、社会整合功能发挥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 标签: 统筹目标视阈 区域化 党建
  • 简介:形态各异的新型建筑构成了当代都市常见的景观,对都市建筑空间多重意义的解读使空间研究从地理步入人文。现代空间理论的发展与都市建筑关系紧密,许多建筑不仅承担着使用功能,还是空间理论的对象和实践场所。梳理现代空间研究的理论发展脉络,辨析其间的传承及相互影响,对应北京都市空间案例进行研究,有益于探索空间理论与当代建筑的互动。挖掘其文化意味。

  • 标签: 都市 建筑 空间研究
  • 简介:笔者以镇江营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为契机,结合近些年对北京琉璃河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张家园上层文化"镇江营类型"进行了分期研究,试图对西周时期周王朝在该地区的经略方式及周文化逐步扩展的轨迹进行尝试性的解析。

  • 标签: 镇江 西周文化 太行山 遗址 文化因素 张家园
  • 简介:地方理论认为,人与地之间的情感连接,使地方成为一个充满意义的空间。以休闲为导向发展的城市正是一个这样的充满意义的空间。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人本主义的微观认知方法论角度,以地方理论为基本研究视角,阐释了城市休闲与地方性、地方意义、地方依恋感的联系,探讨了休闲主体与城市之间的“人与地”关系,提出了城市休闲的地方依恋研究框架,分析了地方观应用于城市休闲研究的必要性,最后构建了城市休闲的地方观研究概念框架。以期为休闲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 标签: 地方理论 地方性 地方依恋 城市 休闲
  • 简介:本文基于550份调查问卷和第一手的访谈资料,以北京著名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包括居住空间、工作空间、购物空间和游憩空间在内的郊区大型居住区生活空间重构的特征与机制,分析了居民生活空间重构与郊区化的关系。研究表明,近10年来,居民对远距离居住—工作空间错位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以回龙观为代表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在形成居住空间郊区化、商业和休闲空间的分散化和多中心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验证了过去10年中北京郊区化发展的高强力度。回龙观社区职能由单纯卧城向综合型社区的演变成为居民多种生活空间重构的背景,另外,不同类型的生活空间之间相互联系,某种生活空间变化往往导致另一种或几种生活空间跟随发生变化。回龙观的案例给郊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 标签: 大型居住区 生活空间 活动类型 郊区化 回龙观
  • 简介:同志们:2012’全省地方志理论研讨会议程基本进行完毕。这次会议.表彰了优秀论文和活动组织先进单位,进行了优秀论文交流,论文评选专家组成员、华南师大陈长琦教授介绍了优秀论文评选情况.香港地方志办主任刘智鹏教授介绍了香港地方志编修情况,会议开得很好。优秀论文作者和县级以上地方志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在一起交流地方志理论研究成果.必将对推动全省地方志工作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下面.我代表省地方志办对本次活动作简单的总结。

  • 标签: 方志理论 活动总结 优秀论文评选 地方志编修 论文交流 地方志工作
  • 简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古镇与古村落的保护规划,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体系。通过对历史古镇的内涵、分类与保护原则的总结与分析,从而进一步厘清对历史古镇保护规划的原理。

  • 标签: 古镇 保护 分类 原则 规划
  • 简介:一、方志的特征与资料工作的关系方志的特征:地方性、广泛性、连续性、可靠性、资料性,本质的特征为资料性,地方性、广泛性、连续性、可靠性是对资料的地域范围及内容特征、时间范围、资料质量的具体界定。方志界关于方志特征说法还有: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实用性、普遍性、多样性、系统性、叙述性、文献性等,这些都不是本质特征。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是所有社科著作都要具备的特征,文献即典籍,文史哲有价值的典籍都是文献,文献性也只是资料性的补充说明,即入志资料必须有文献价值,这也不是本质特征。

  • 标签: 资料工作 地方志 文献价值 文献性 资料性 内容特征
  • 简介:王尚义先生所著的《流域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为历史地理学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是值得历史地理学者重视的方面。通过作者在这方面的实践,提出了有关这个领域的理论,并非一般的泛泛之谈。所以此书是一本有价值的作品,是值得向历史地理学界推荐的。

  • 标签: 历史地理研究 理论与实践 流域 历史地理学
  • 简介:就传世文献观察,春秋时代以礼、义并称最为普遍,义是礼的质,礼是义的文,内容与形式互为表襄。孔子对义并不否定,但义之所以为义,应有更深层的根据,由是而提出仁。仁的意义虽经丰富扩宽,但就其本质言仍然无法解释“杀身成仁”之类行为如何可能;因此促使孟子仁、义并举。在其四端说中,仁之端收窄还原为恻隐之心,而义之端则指追求合理性的价值意识,基於此一价值意识,人类种种道德行为才可以得到解释。在这个意义上,孔子特举仁而孟子仁义并举,是儒学理论发展的自然需要,在其思想系统内部具有有机联系。

  • 标签: 孔子 孟子
  • 简介:中国拥有丰富的地缘边疆资源,也拥有悠久的边疆经营史.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特纳“边疆假说”理论(“社会进化论”“非均衡性发展论”“环境适应论”“美国例外论”等),对于当代中国边疆研究有一定的启示.特纳认为“边疆”是美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化的核心动力,并最终推动了整个美国的文明进步.事实上,边疆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也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边疆的拓殖、经营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 标签: 特纳 边疆假说 中国边疆研究
  • 简介:唐代初年文坛上出现一种矛盾现象:作家写手们在理论上把南朝文学作为"亡国之音"痛加批判,而在创作实践上却又追随南朝文学的轨辙亦步亦趋,甚至踵事增华。对南朝文学既爱且恨的矛盾在这一历史阶段表现得非常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学自身发展的延续性与重大社会变迁之间的不协调。

  • 标签: 初唐 文学理论 矛盾 成因
  • 简介:南宁民族团结丰富的经验,在理论上的表达是多样的。磨合就是在民族互动的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通过文化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既交流文化,又交流思想和情感、沟通心理以减少和调适各民族间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矛盾和冲突,达到相互适应和和谐一致的过程。磨合论是其中之一。从南宁壮汉民族团结的经验中,可见磨合是民族团结的一个过程、一种内涵。

  • 标签: 民族团结 南宁经验 磨合论
  • 简介:以雅各布森的理论视角,重检民间故事讲述行为的构成。构成故事讲述活动有六要素:讲述人、听众、故事文本、故事符码、故事媒介、故事语境。它们有规则地互相作用,共同生成“讲故事”习俗行为。听众和讲述人基于各自的故事库和记忆文本及相关的听讲经验、人生阅历互动;故事文本经由故事符码组合而成,但要通过讲述人运用携带个性化和地方化的口头语言媒介表达,所有这些活动过程都要符合语境并最终得以实现。

  • 标签: 民间故事讲述 构成要素 雅各布森 言语交际理论 言语事件
  • 简介:一、社会人类学空间理论与实践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一种新的叙事方法和理论转向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社会学界被称作空间转向,代表人物有福柯、大卫·哈维、烈斐伏尔、爱德华·索亚、安东尼·吉登斯等社会学者。自此,有关空间的研究超越了哲学上的对其本体论的探讨,人们开始关注空间的社会实践,关注人们在空间中的主体性行为和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空间转向,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因为在以往的社会学研究中,似乎很少关注空间问题。“社会学经典确实探讨了空间,但探讨的方式却很不明晰,很不充分。”事实上,社会空间涵盖了丰富的话语场域、经验性事实,其观察角度为社会人类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社会的角度。

  • 标签: 社会人类学 空间理论 社会研究 社会学研究 西藏 观照
  • 简介:本文就人类学民族学理论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创新作了简要的论述。以例证形式提出了人类学民族学哲学理论缺失、“田野调查”研究范式老化及我国生态人类学研究重心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充分证明了人类学民族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当下社会所面临的理论需求和指导。学科的基础理论创新是学术的一个增长点,是促进人类学民族学创新的新路径。

  • 标签: 人类学民族学 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