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山西省寿阳县阳摩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唐代、北汉曾进行过补刻和扩建。其现存的东魏、唐代的窟龛、造像对研究佛教在山西的传播和发展,中国佛教造像的演变等问题都有较大的价值。报告在对阳摩山石窟东区窟龛、造像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对这些窟龛、造像的形制、题材、功能及内含的佛教思想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山西寿阳 阳摩山石窟东区 调查 研究
  • 简介:广东地处岭南,濒临南海,自古以来,海上交通发达,是中国对外交往的海上门户。自张九龄开凿大庚岭后,广东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日趋重要,现保留的大量珍贵的碑刻就是最好的证明。碑刻是一笔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有着非常丰富的史料价值和历史内涵。其内容广泛,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行政命令、经济措施、人物传记、著名诗赋等,反映了历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珍贵的“石刻档案”,常能匡正或补充官修正史和方志的缺点和不足。

  • 标签: 广东 碑刻 区域史 简评 海上交通 对外交往
  • 简介:本文以广东省陆路交通网络为对象,综合利用可达性度量模型对广东省区域可达性进行测算和空间特征分析,并进一步实现广东省省域的等级分区。结果表明,广东区域日可达性和时间可达性呈现出同心圆分布特征,并具有明显交通网络指向性;但在空间、交通网络结构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潜力可达性表现出多中心圈层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揭示了广东省区域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分异规律,探讨了地理区位和城市发展在可达性空间分异中作用,从而为广东产业布局优化、土地集约化利用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可达性 潜力模型 等级分区 空间分异
  • 简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回族传统的居住方式受到冲击,清真寺成了维系回族社区文化的物质载体,清真寺的公益性以及社会与个人中介地位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发挥自我管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使清真寺在回族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 标签: 回族社区 清真寺 功能 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