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今天要跟大家分享老一辈人读书的事情。正如题目'吟诵的老先生和老先生的吟诵'所言,当读书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这二者是不分的,所谓人如其文,文如其人。但目前二者离我们都有点远,他们是正在逝去的老先生,逝去的读书人。

  • 标签: 吟诵老先生 老先生吟诵 老先生老先生
  • 简介:一今年沪上桂花比往年开得晚一些。9月28日下午,我在沪西参加一个学术活动后,晚上还有一个聚会,中间相隔两小时,我约同行的朋友到附近的校园散步,忽然发现桂花开了。蓝天白云下,校园道路两旁,一望全是桂花树,芬芳馥郁,沁人心脾。那种蕴涵修持了整整一年的美好意愿,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时节,从树木心灵深处细细碎碎地倾诉出来,有的金黄,有的橙黄,有的银白,还有丹红,缀满在郁郁葱葱的碧枝绿叶之间,文静而又热烈,雅致而又璀璨。我和朋友,以

  • 标签: 时节送 桂花时节 送先生
  • 简介:李零先生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了。不过,我认识先生的时候,他虽然已小有名气,但还不像今天这样明明赫赫。也许可以说,我是目睹了先生从一名普通的北大老师,一步一个脚印,成就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学者的艰辛历程。我于1992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读本科。当时的古文献专业,负担着一个国家重大项目,就是整理全宋诗。在化学北楼的西侧,有一个半独立的小楼,小楼的一层有一个古文献研

  • 标签: 先生侧记 李零先生
  • 简介:王晋川眉山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先后在全国和省市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艺作品1000余篇(件),主编民间故事集《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故事精选》;创作大型音乐舞剧《千古东坡》等。为'5·12'大地震创作的感恩歌曲《因为有你》成为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曲目。曾连续六届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巴蜀文艺奖,获第二届全国音乐舞蹈比赛银奖、文化部'群星奖'等。

  • 标签: 先生入骨 先生用力 入心
  • 简介:2017年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五)中午12点18分,冯其庸先生仙逝,这一天离他的生日只差四天。他是我极为崇敬的师长,是我多年的老领导,也是我走进红学领域的领路人。1979年,冯老把我从文化部机关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懵懂的无知小子。几十年来,正是在冯老的教育、培养下,我逐渐成长为一名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回想几十年里追随冯老左右的时光和经历,不禁思绪万千。冯老的去世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不少媒体采访我,都要问两个问题:

  • 标签: 事深切 先生事 冯其庸先生
  • 简介:林荃(1935-2017),祖籍大理古城,出生昆明,汉族。1959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先后在云南省历史研究所和云南省博物馆工作,历任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副馆长,云南回族研究会、云南省郑和研究会、云南省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2017年7月11日逝世于昆明,享年82岁。

  • 标签: 著述 云南大学 1959年 博物馆工作 历史研究所 云南省
  • 简介:“老乡长”1994年1月,叶浅予先生为章克标先生画了一张有趣的漫画像,称他为“老乡长”。我想,叶浅予先生戏称章克标为“老乡长”是有原因的。章克标的人生道路很不顺畅,50年代中期,他被迫离开上海,一直蜗居于故乡海宁乡下庆云桥。他自嘲“运动员”,屡受冲击,逆来顺受,虽无奈却不自卑。

  • 标签: 章克标 散记 人生道路 50年代 叶浅予 乡长
  • 简介:在金秋双节长假的尾声里,我从编辑部微信群中看到了高莽先生逝世的消息:'2017年10月6日晚22时30分,高莽先生在平静中离开了我们……'这消息一瞬间让我失神,呆滞了许久,才从先生的音容笑貌中回过神儿来,只觉得心痛无比……与先生的初次相见是在十年前的2007年。当时社科院有一个采访学部委员的项目,我被所里指定采访高莽先生。这项任务让我感到了压力,因为

  • 标签: 悼高 莽先生 高莽
  • 简介:自2007年2月17日(农历丙戌年除夕)徐朔方先生离世至今,已经10个年头,但先生的身影却时在脑海。特别是随着自己也从中年步入老年并退休离开讲台,暇时回想以往与先生相处并受教的情景,他的音容笑貌更是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一位教学认真、直言不讳的严师我是杭州大学附中1966年

  • 标签: 徐朔方先生 忆恩师 恩师徐朔
  • 简介:初次见到黄明信老先生的大名,是1973年,那时我刚从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回到馆里开始大学毕业后首次的图书馆业务工作。我在《五体清文鉴》影印本的最后看到附录的《有关五体清文鉴的一些历史材料》一文,对《五体清文鉴》的来龙去脉作了考订,全文不足5000字却说得十分周详,再加上文后的注释和“一体至五体清文鉴内容比较表”,俨然一篇完整严谨的学术论文,言简意赅,没有一点水分。文章后面署名“黄明信,1957年8月”。黄明信是何人?我问于道泉先生。当时于老每周都要到组里一两次。

  • 标签: 黄明 图书馆业务工作 纪念 “五七”干校 大学毕业 历史材料
  • 简介:2017年5月的一天,国图民语组(全称为国家图书馆少数民族语文组)组长小全突然给我来了电话说:"我组老同志黄明信老先生去世了,享年99岁。"我顿感心里酸酸的,眼睛也模糊起来。何也?因我和黄先生的忘年之交啊!

  • 标签: 黄明信 抗战期间 国家图书馆 部民 任继愈 活着
  • 简介:与李何林先生、王瑶先生、唐弢先生、任访秋先生等相比,钱谷融先生的人生经历似乎略显平淡。李何林先生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王瑶先生师从朱自清、闻一多,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参与过左翼文艺运动、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过《清华周刊》第四十五卷的总编辑;唐弢先生见过鲁迅,并成为鲁迅的私淑弟子和追随者,并且曾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上海分会的

  • 标签: 先生结缘 融先生 钱谷融
  • 简介:余生也晚,20多年前始知叶嘉莹先生的大名,认真拜读《迦陵诗词稿》则是200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博期间。曾经揣测'迦陵'是否因为谐音'嘉莹'而被作为笔名(别号),末学之笔名'尽心'就是'靳欣'的同音字,当时未曾深究。那时候,自己还没有学佛,不曾读过什么佛经。后来查资料,得知'迦陵'是'迦陵频伽'的简称,是佛经中经常提到的一种鸟,因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又名'美音鸟',

  • 标签: 先生佛缘 迦陵 陵先生
  • 简介:当获悉上海老作家罗洪先生于2月27日凌晨仙逝时,我正在京城出差,一切兴味索然。罗洪生于宣统二年(1910)十一月十九日,享年107周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迄今最为长寿的女作家。想起与她近20年来的情谊,不觉泪水模糊双眼,往事一一浮现脑海。长寿源于心态平和罗洪生前,我常听她谈养

  • 标签: 女作家洪先生 忆女作家
  • 简介: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唁电中称钱谷融先生'生前是传奇,身后是传说'。确实如此。钱先生生于己未年,当年最大的事莫过于五四运动。但是当时苏南农村几乎没有受到新文化的影响,反倒相信俗文化的说法,属羊的男孩是有好运的——'男儿属羊,出门不带粮'。由于生在农历八月初五的子时,命中缺火,所以起名叫'钱国荣'。繁体字的''上面有两个火字。这些虽然是

  • 标签: 几位贵人 谈几位 钱先生谈
  • 简介: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张忠培先生,于2017年7月5日9时40分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张忠培先生1934年8月生,湖南长沙人。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1年初副博士毕业赴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1972年创办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此后又组建考古学系,历任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 标签: 张忠培 考古学家 故宫博物院 博士生导师 悼念 吉林大学
  • 简介:提及郑板桥,恐少有人不知。“扬州八怪”之一的名头,“诗书画三绝”的成就,清正廉洁、正直坦荡为官之道,“难得糊涂”的人生态度……这位清朝时期的才子可谓傲世奇才。概因他擅画兰竹石,板桥先生多让人想起兰、竹、石,却不太能想起月来,但其实,板桥先生关于月的诗句也不算少,比如他愤恨不已的时候觉“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比如他心绪宁静时吟“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再比如题目中提及的“零碎月”就是来自他“蓬破船装零碎月,墙倒屋进整齐风”的诗句。这是他嘲笑自己囧况的诗文,但也被作者描绘的坦荡、有趣,画面感十足。

  • 标签: 郑板桥 “难得糊涂” 扬州八怪 清正廉洁 为官之道 清朝时期
  • 简介:我认识钱谷融先生已近40年。虽非业师,但我始终将自己当他的学生,故一直执私淑弟子之礼。忽闻先生溘然长逝,心若寒风吹彻。那些与钱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便恍如昨日的事情。但它们,确确实实是我心里的珍藏,难忘他对我的深刻影响。清除'四人帮'之后的1979年,钱先生来扬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扬州师院特邀他给中文系师生作一个关于'文学的魅力'的报告。这是我首次见到先生。像这样名响学术

  • 标签: 忆钱谷 清芬忆 融先生
  • 简介:一、选择北图黄明信先生在《我与图书馆》一文中记述:"1979年我平反以后被调到北京图书馆。"但在他调动的过程中有鲜为人知的故事。黄先生是于道泉先生的老友,他从于道泉先生那里获知北京图书馆民族语文组收藏的藏文古籍在国内甚至世界上是最全、最丰富的。于道泉先生希望黄先生到北图,并积极向北图推荐。然而黄先生平反以后,便由民族出版社安排到图旺主编的《藏汉大辞典》编纂室,时在成都。由此可知民族出版社欢迎黄先生回社工作,国家民委也说如果不想回出版社,民委可以安排。

  • 标签: 黄明信 于道泉 北京图书馆 民族语文 藏汉大辞典 国家民委
  • 简介:抗战时期,老舍先生一度移居重庆市渝中区白象街88号《新蜀报》报馆院内的一间小屋居住。他的生活极有规律,白天奋笔疾书,晚上绝不熬夜,10点准时就寝。而他的邻居姚蓬子则是个夜猫子,一到深夜就文思泉涌,熬夜笔耕。

  • 标签: 老舍 砚台 重庆市渝中区 抗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