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一、导言“穆”一名,最令人瞩目者,乃见于史籍有关唐武宗灭佛的记载,如《唐会要》卷四七《毁佛寺制》有曰: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收充雨税户。拆招提兰若四葛余所,

  • 标签: 《唐会要》 考辨 武宗灭佛
  • 简介:一、导言"穆"一名,最令人瞩目者,乃见于史籍有关唐武宗灭佛的记载;如《唐会要》卷四七《毁佛寺制》有曰: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录僧尼属主客,显明外国之教。勒大秦穆祆三千余人还俗,不杂中华之风。法国汉学家沙畹(Ed.Chavannes)十九世纪末发表的《景教与喀喇和林遗址碑铭》一文,率先将汉文所记的"穆"法译为mage;其后,沙畹、伯希和(P.Pelliot)进一步指出"穆"

  • 标签: 瑣羅亞斯德教 沙畹 《唐会要》 赛神曲 伯希和 兰若
  • 简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一个画面对赶考士子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以至于科举入仕成为士子们所奋斗的目标。而能否顺利进京考试,通关证明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政府特意为赶考士子出具一份关卡证明——票。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士子从出发地到京城所通过的关卡,不受任何阻滞拦截。于现今来说,类似考生的准考证,身份证。这样一种证明在现今已很少见,尤其是纸制文件,更是难得。为此,文章将对同治年间的一张票作一简单的介绍。

  • 标签: 清代 科举 护票 士子
  • 简介:作为文坛巨擘,苏东坡一生历尽坎坷。坎坷中为身边异性写下的直接或间接的赞叹性的诗词里,首先能看到的是侍妾朝云的身影。

  • 标签: 苏东坡 朝云 坎坷
  • 简介:<正>"鸦扩落巢儿"句,出自杜甫《重过何氏五首》其二,诗云:山雨樽仍在,沙沉榻未移。犬迎曾宿客,鸦落巢儿。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这是杜甫一首具有珍爱自然、和谐万物的浓厚自然生态思想意识而别具现代社会意义的佳作。然而,历来人们对其中"鸦落巢儿"句意的诠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无疑有碍于对此诗深刻内涵的正确理解与思想价值的有效彰扬,故具有必要细加疏证之。

  • 标签: 皇子陂 翠微寺 杜甫诗歌 思想价值 诗云 一重一掩
  • 简介:后金政权建立,太祖努尔哈赤就铸行过老满文“天命汗钱”、汉文“天命通宝”、老满文“聪汗之钱”。顺治帝在位十八年,共铸行了汉文“顺治通宝”光背钱、汉文“顺治通宝”单字记局钱、汉文“顺治通宝”一厘钱、幕汉文“顺治通宝”背满文记局钱、幕汉文“顺治通宝”背单字满汉文记局钱五种版式的制钱。第四种版式后来定型为清代制钱的基本样式,即幕为汉文“顺治通宝”,背为满文“宝泉”、“宝源”局名。这种局名钱的出现标志着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已经设立。故《清史稿·食货志·钱法》说:“世祖定鼎燕京,

  • 标签: 清代 铸币 护工 顺治帝 政权建立 努尔哈赤
  • 简介:唐李绰《尚书故实》[注]由作者记录他人谈话而成,是中晚唐诸多语录体笔记中的一种。李绰在自序中写道:

  • 标签: 尚书 语录体 中晚唐 作者 自序
  • 简介:一云南之所以成为护国运动的首义之地,一方面固然是因其地处西南边陲,袁世凯鞭长莫及;而更重要的是,在经过辛亥革命洗礼的云南,资产阶级民主势力比较活跃。1915年8月,当袁世凯授意组织筹安会,企图帝制自为的消息传到云南后,滇军中下级

  • 标签: 护国战争 唐继尧 滇军 帝制自为 蔡锷 辛亥革命时期
  • 简介:我在一本杂志上读了《刘顺元出山》一文,想起还有一件关联事,是江渭清巧刘顺元。“文革”以后,江苏省委老书记江渭清闲居在省委招待所后东楼,冬天就搬个小凳子晒太阳。我上班必经他坐处,他常喊住我,说:“陪我聊一会儿嘛,没重要会议迟到一会不要紧,就说是我留你说说话的。”

  • 标签: 刘顺元 “文革” 招待所 省委
  • 简介:今年是辛亥革命90周年。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我们想起了国战争,因为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 标签: 护国战争 辛亥革命 云南 袁世凯
  • 简介:<正>《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陇右道西部图》对安西都府的置废迁治有所标志,以其首次从西州迁治到龟兹是在公元658年,即唐高宗显庆三年。这与史籍所载未尽一致。安西都府首次在西域设置,据《元和郡县图志》卷四○《陇右道西部》及两《唐书·地理志》载在贞观十四年(640),治西州交河城。贞观十

  • 标签: 安西都护 都护府 《元和郡县图志》 中国历史地图集 府治 交河城
  • 简介:梵净山国禅寺是明代万历年间敕封的著名四大皇庵之一,也是梵净山最大的寺庙.它位于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县永义乡大园址村,距印江县城48公里,距梵净山金顶15公里.棉絮岭自梵净山金顶逶迤而来,在护国寺后山稍有停顿,形成一片开阔地带.国禅寺背靠青山,面向万岭、极目远眺,数百里山峦起伏,波涛般荡叠绵延,让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百里烟波奔来眼底,千年社事注结心头……

  • 标签: 梵净山 万历年间 印江县 金顶 明代
  • 简介:<正>发生在1915到1916年的护国运动是继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行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称之为“第三次革命”。护国运动摧毁了袁世凯的“洪宪”帝制,维护了共和民国,其积极意义和进步作用应予肯定。反袁国战争的爆发,孙中山及其领导的中华革命党的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固然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与梁启超、蔡锷等人的积极策划密不可分,但是首先发动国起义、宣布脱离袁世凯反动政府的,却是以云南都督唐继尧为代表的西南地方实力派,如果没有唐继尧的参与和支持,国战争是很难迅速发动起来的,因此,唐继尧对国战争可谓举足轻重,功不可没。

  • 标签: 《孙中山全集》 唐继尧 梁启超 袁世凯 护国战争 护国运动
  • 简介:西汉时期,诸侯王墓葬针对墓葬封采取了较多的措施和方法,以达到保护墓葬及其他相关目的。因墓葬时代和形制、具体设施和需要等的不同,封的方法和使用的材料等均存在诸多差异,体现出时代、地域及诸侯国之间差别的同时又较多地反映出当时的科学技术、丧葬思想和等级差别,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汉代诸侯王墓葬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演变等相关内容。

  • 标签: 西汉 诸侯王 墓葬 封护
  • 简介:国战争是民国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战争。这场战争的主要领导者是唐继尧、蔡锷与李烈钧,时人称之为“国三杰”。对于他们三人的研究与评价,史学界长期存在着偏倚。研究蔡锷较多,评价最高,其次算唐继尧,而对李烈钧的研究,近几年有所涉及,偏重叙事,往往忽略他在国战争中的作用。本文试图从李烈钧在国战争期间的活动及其思想来评述他的作用,这不仅可弥补国战争研究中的缺憾,也进一步推动国战争史的研究。

  • 标签: 李烈钧 护国战争 袁世凯 护国军 南洋华侨 唐继尧
  • 简介:中国向东南亚移民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有清一代,福建和东南沿海地区,地狭人稠,剩余劳动力无处安身,而此时的南洋地广人稀,资源富饶.

  • 标签: 侨事件 护侨 民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