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福建地处东海之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之地。康雍乾时期,福建督抚多次就天主教上疏。这些奏疏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的撞击。本文以张伯行、觉罗满保、周学健的奏疏为例,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作为清朝的封疆大吏,他们是从风俗人心、地方秩序、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天主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他们提出的禁教措施越来越严厉。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而且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清廷对外政策的走向息息相关。

  • 标签: 福建督抚 奏疏 天主教 文化冲突
  • 简介:蒋博光先生在《紫禁城》上撰文《“金砖”墁地》,介绍了铺设在紫禁城三大殿内金砖的来历及其制作方法,使人读来饶有兴趣。笔者在工作过程中有幸接触一批有关金砖的清宫档案,今介绍出来,做一些补充。

  • 标签: 三大殿 蒋博 工作过程 奏摺 使人 保和殿
  • 简介:<正>近来有的同志在探讨“丝绸之路”时,提出所谓“羌中道”。对此,笔者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望识者匡正。一什么是“羌中道”?提出所谓“羌中道”的同志认为,“羌中道,即从今甘、青交界之湟水西溯,穿行于古羌人聚居地,或北出今祁连山、抵张掖与河西大道交接:或复西进,出柴达木西缘,至新疆若羌、且末直接通连西域南道。”

  • 标签: 赵充国 西域 丝绸之路 霍去病 匈奴 聚居地
  • 简介:题记:坐落于河西走廊中部丝绸古道的张掖,古称甘州,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这片依附于黑河水滋养的沙漠湿地绿洲,有着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和厚重的地域文化。现为国家级4A级景区。

  • 标签: 湿地 西北 丝绸古道 河西走廊 地域文化 农耕文明
  • 简介:就目前资料而言,"泥筩"名称当来自1966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征集的前凉升平十三年(369年)的"灵华紫阁服乘金错泥筩",为器物自名。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历史实际来看,均无法证明泥筩是"当时少数有收藏封泥嗜好的人制作的收藏工具"。泥筩为储藏封泥的用具应无疑议。

  • 标签: 泥筩 封泥 文具
  • 简介:《学衡》这个冷落多年的旧期刊,近来被炒得又似乎热起来了。有些先生对它当年的办刊宗旨,即所谓“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者,十分欣赏,十分推崇。说这表明了《学衡》的基本立场既不同于文化的“复古派”,又不同于“激进派”,能发扬传统文化,且吸收新知识云云。

  • 标签: 《学衡》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传统文化 复古主义 《晨报副刊》 复古派
  • 简介:走进满族人家,当年的炕琴上都摞放着布枕头,近处细看,枕头的两头无不绣花纳朵,十分艳丽,满室生辉。这些枕头和枕头顶刺绣都出自新婚的媳妇之手,是娘家的陪送。可以说,枕头顶刺绣是满族民间刺绣中的最精彩部分,形式多样、题材丰富、针法繁多、绣工精湛。

  • 标签: 满族 枕头 刺绣 瓦岗寨 形式多样 花枪
  • 简介:《世说新语》第十《规箴》:'郗太尉晚节好谈,既雅非所经,而甚矜之.后朝觐,以王丞相末年多可恨,每见,必欲苦相规诫.王公知其意,每引它言.临还镇,故命驾诣丞相.丞相翘须厉色,上坐便言:‘方当乖别,必欲言其所见.'意满口重,辞殊不流.王公摄其次曰:‘后面未期,亦欲尽所怀,愿公勿复谈.'郗遂大嗔,冰衿而出,不得一言.'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注曰:'‘冰衿'不可解,余初疑‘冰'为‘冰'字之误.乃观唐写本,则作‘冰矜',点画分明,其疑始解.盖郗公不善言辞,故嗔怒之余,惟觉其颜色冷若冰霜,而有矜奋之容.陈仅《扪烛脞存》十二谓‘冰衿谓涕泗沾衿',未是.'(页565)

  • 标签: 丞相 朝觐 《世说新语》
  • 简介:解放初期政治运动很多,对于我这个小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是“反右”运动。“反有”运动中有不少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大家起先还不知道“右派分子”是什么分子,以为不过是思想偏右而已。有些单位“右派分子”名额不够,为了把谁补充进名单争论不休,个别好心同志还自告奋勇,劝大家不要争了,“就算我是‘右派分子’吧”。直到有一天《人民日报》宣布“右派分子”是反革命分子,把“右派分子”和地富反坏捆到一起,成了“地富反坏右”,人们才大吃一惊。

  • 标签: 知识分子 “右派” 神仙 政治运动 《人民日报》 反革命分子
  • 简介:“上海壹两”是中国钱币大珍之一。价值非凡,是许多藏家追求的目标。有关其来源一般所见均指系1867年(清同治六年)上海工部局委托香港造币厂代制.因图案有英国皇冠及国徽.有辱大清国体而未予采用。另有些论说认为是臆造,如《钱币博览》20D3年第2期内冯飞龙先生大作即持此

  • 标签: “上海壹两” 香港造币厂 古钱币 清朝
  • 简介:地方志书记述人物,应该从整体、群体、个体三个方面展开。记述社会群体应该是记人的重要内容。记述社会群体是地方志书的创新举措。首轮志书大量记述的是产业、行业、事业及部门工作的情况和自然环境、民族、宗教、基础设施等,很少记述社会群体的情况。第二轮修志,应充分记述社会群体,使记述内容更加丰富。

  • 标签: “立体记人” 志书 社会群体
  • 简介:《尔雅》是训释古代名物的字典。其中《释天》专门训释天文星象等。其第一条一般被句读为“穹苍,苍天”。其肇始於东汉李巡《尔雅注》,後人邢呙《尔雅疏》、郝懿行《尔雅义疏》、王阖运《尔雅集解》、尹桐阳《尔雅义证》等皆同。今人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李传书整理的《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王世伟整理的《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都是如此句读。

  • 标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尔雅》 《尔雅注》 《尔雅疏》 2010年
  • 简介:大将西征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上面这首清朝人的诗,颇有唐人七绝之风,传播很广。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由于旧体诗词勃兴,大陆和台港乃至海外的报刊,多以诗话中的'本事诗'形式刊载,但提到作者姓名和题目的却很少,文字不大一致,只有一点相同:歌颂左宗棠督办新疆防务。我曾综观一些报刊,认定诗的作者为左宗棠的幕僚杨昌浚,生平不详;诗的题目,或作《赠左宗棠》,或作《左公柳》。前者似为杨昌浚所题。杨昌浚一作杨昌澹。后者当为后人歌颂左文襄公

  • 标签: 左公柳 杨昌浚 旧体诗词 玉关 文襄 清朝人
  • 简介:梁武帝佞佛似乎已成历史定案。确实.梁武帝一生活了86岁.在位48年(502—549),“几可谓以佛法治国”(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在他统治期间.佛教几乎被抬至国教的高度。他不但修造了大量佛寺佛像,而且还翻译和撰写了大量佛教著作.亲自召集佛法大会讲经说法(据《南史》载,梁武帝前后设大会16次之多)。最为显著的一例是他曾三次舍身同泰寺(据《梁书.武帝纪》记载为三次。另《南史》卷七之《梁本纪中》以及《建康实录》卷十七记载为四次),他的大臣们“前后用赎身钱至三亿万”(《佛祖统纪》卷三十八)才总算把他赎回。而据统计: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2846所,僧尼82700余人。所以杜牧有《江南春》叹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标签: 梁武帝 《建康实录》 《佛祖统纪》 《南史》 两晋南北朝 《江南春》
  • 简介:提起素食,人们总是很容易地就想起了佛门。确实,在影视中,文化的流传里,素食总是与佛道相联系的。不错,素食与佛教历来是渊源极深的,因为佛门戒杀生,很多的大乘佛经和教典中,都明文规定不能食用一切众生之肉。其实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

  • 标签: 快乐 佛教传入 素食 佛道 杀生 佛经
  • 简介:为了弄清汽车币铸地问题,我们走访了周西成的亲属,当年担任公职的老人,以及工商界知情人士,与他们交换了意见,又参考省内外现有文献,对贵州省政府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于贵阳设立贵州造币厂铸造“贵州汽车银元”的史实,进行了探讨。一

  • 标签: 造币厂 银饼 沿海省市 主任秘书 人民银行 南京国民政府
  • 简介:今年的那场大雪,让人不禁提起80年前的那场雪。广州街坊们当时饱尝物价上涨之苦,原本一毫可买四斤的大白菜只能买一斤半,每两一分的鱼升到了三分多。天气冷得连东西堤的妓院也无人光顾,真可谓“赶狗都不出门”。

  • 标签: 广州 物价上涨 大白菜
  • 简介:今年2月10日,邓力群以百岁高龄去世,峨冠点赞,备极哀荣。网上议论纷纷,褒贬不一,勾起我对斯人往事的一些回忆。知悉邓力群的大名,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邓力群是刘少奇的政治秘书,我在《中国青年》编辑部工作。听说他准备帮助少奇续写一本"建设时期"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我曾托人打听,想争取将它作为重头文章,在《中国青年》上发表。后来,邓力群写书因故搁浅,我的设想也就不了了之。

  • 标签: 邓力群 政治秘书 共产主义思想 编辑部工作 《中国青年》 万绍芬
  • 简介:谈写活人物陈明淳方志界有“方志半人物”之说,意即地方志书中要写众多的人物,提供大量的人物资料,这是志书本身功能的需要。志书中的人物及其事迹主要集中在人物传记和因事系人中记叙。怎样记人?有人提出“要突出人物的个性和特色”。起始,笔者曾按此实践过,后来...

  • 标签: 人物语言 人物性格 共产党员 听其言观其行 《文史通义》 文体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