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在青岛,海鲜几乎贯穿了每个人生活的记忆。“哈啤酒,吃蛤蛎”似乎是青岛美食的代名词。其实,青岛的海鲜很多,盛产的鱼虾蟹贝各种海鲜有百余种,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未必能样样认全,个个吃过。

  • 标签: 海鲜 青岛 个人生活 代名词 啤酒 美食
  • 简介:嘴唇微张,左手捂住小腹,右手痛苦地钳制着脖子,似乎随时都有可能一口气喘不上来。在他身后,是几十个穿着白色蒙面装的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有的对着天空张开双臂,有的曲膝弯腰做咳嗽状,他们举着“CleanAirNow”的蓝色牌子,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抗议柴油机废气导致的空气污染。

  • 标签: 蓝色 组织成员 空气污染 柴油机
  • 简介:若从弼士在槟城的事迹去看他对自己张家宗亲的贡献,弼士曾先后直接替槟城氏宗亲做过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他向“大伯公”认亲,并以已故“大伯公”理是本身“嗣伯祖父”为由,请求清廷追封本区域华人心目中象征大众开拓主权的英灵。第二件事,是他出钱出力,率领槟城各籍贯氏宗亲创立联合各系子孙的氏清河堂。

  • 标签: 张弼士 槟城 历史 张姓 清代 大众
  • 简介:上海市区的溧阳路,成片的民国老洋房花园别墅,掩映在粗壮浓密的法国梧桐或整齐排列的水杉之下,若隐若现,如梦如画。在那里曾居住过许多文化名人,鲁迅、郭沫若、曹聚仁、关紫兰、金仲华、赵超构等,而就在距郭沫若曾住过的花园别墅仅百米之遥的一幢花园建筑,它的主人陆澹安却似乎久已被人遗忘。

  • 标签: 民国 才子 鸳鸯 花园别墅 上海市区 文化名人
  • 简介:伯苓(1876-1951),名寿春,字伯苓,其一生深感'自强之道,端在教育',立志'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毕生理想追求和教育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从1904年开始,经过30多年努力,在南开学校的办学基础上,一个包括大、中、小学在内的南开系列学校教育体系屹立于中华大地:1904年创办私立中学堂(1912年更名为南开学校),1919年开办南开大学,1923年开办南开女中,1928年开办南开小学,1936年开办重庆南渝中学,1937年接办自贡蜀光中学。南开系列学校的异军突起,特别是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心系国家、服务社会的爱国道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公能'品格,充满朝气、面向未来的青春精神,更是造就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独特的'南开现象'。2018年是伯苓先生诞辰142周年,也是南开大学建校99周年,在此契机,我刊特别刊登对伯苓嫡孙、天津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侨联兼职副主席元龙先生的访谈,以为纪念。

  • 标签: 南开大学 张伯苓 家国情怀
  • 简介:最近半个多世纪间,唐代著名诗人别集有过多次重要的发现,比方王绩诗集五卷足本的发现和整理,比方张说集三十卷本足本的发现,比方沈俭期集清抄五卷本的发现等等,但就对作家研究的突破意义来说,都比不过祜《承吉文集》十卷足本发现的意义重大。

  • 标签: 诗集 张祜 作家研究 沈俭期 意义 别集
  • 简介:1933年3月,张学良因热河失陷引咎辞职。关于张学良辞职经过,一般都采取王卓然在《日军侵热和张学良下野》一文中的说法,认为蒋介石从南京北上,先让宋子文与张学良在保定会面,转达要求张学良辞职之意,说正如两人同在一条船上,目前风浪太大,必先下去一人,才能免遭灭顶之灾。然后蒋介石才与张学良见面,即断然辞职。20世纪50年代,张学良在《杂忆随感漫录》中说:"我谒见蒋委员长于平汉路某车站,请训之下。

  • 标签: 引咎辞职 张学良 内幕 50年代 20世纪 蒋介石
  • 简介:刘锡诚先生1977年迄今背景:在《人民文学》和《文艺报》工作期间,刘锡诚成长为优秀的文学编辑家与文学评论家。1983年9月,周扬将刘锡诚从《文艺报》调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更名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工作,直到1989年。在主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期间,他积极倡导和组织开展我国民间文艺界的学术研究,其中就包括'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这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展.

  • 标签: 民间文艺学 民间文学理论 刘锡诚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集成志书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
  • 简介:刘锡诚先生1935-1977年期间背景:1935年2月21日(阴历正月十八),刘锡诚出生于山东昌乐县朱刘镇郑王庄。父亲是农民,有一定文化,可以读书识字。在战乱和夜盲症的困扰中,刘锡诚完成了小学和中学学业。1953年9月,爱好文学的他由潍坊一中考入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刘锡诚浸染

  • 标签:
  • 简介:初见彦叔叔时,他已入耄耋之年了。在北京紫竹院附近的家中,坐在边上放有一叠报刊的沙发上,鹤发童颜,慈眉善目,丝毫没有叱咤风云的大记者架子,笑眯眯地接待我这位比他小半个世纪的晚辈后学。所以,伙伴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彦叔叔',叫他的夫人、他的西南联大同窗裴毓荪女士为'小裴阿姨'。经历过抗战洗礼、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人,很少有不知道彦的。

  • 标签: 小鲍威尔 马识途 飞虎队 陈依范 美中人民友好协会 文幼章
  • 简介:近日,兴文县委党史研究室(县地方志办公室)报送的资政报告《历史资源在建设兴文世界旅游目的地中的地位、作用及战略研究》获县委书记健的肯定性批示:很有质量的报告,历史资源的确可圳在旅游打造中发挥更大作用,请旅游局和县志办—起围绕“天下奇”再梳理,再深化,12月交出成果。

  • 标签: 政报 批示 张健 兴文县 旅游目的地 史志
  • 简介:陶菊隐和季鸾的结缘.要从风云变幻的时代局势说起。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打得难分难解时.冯玉祥率军回京,联合对“曹(锟)总统和吴(佩孚)总司令”极度不满的直系军将领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迫使曹锟下台、吴佩孚南逃.直系政权由此垮台。

  • 标签: 张季鸾 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京政变 冯玉祥 胡景翼 吴佩孚
  • 简介:王欣在《兆和研究述略》中写道:'除《与二哥书》所收兆和的书信外,在《从文家书——从文兆和书信选》、《沈从文全集》、《沈从文家书》中也有书信散见,时间涵盖从1934年到1979年,以家信为主,大多写给沈从文,共48封。'笔者近日在'吴小如旧藏——周汝昌、兆和、周一良、周绍良、柳存仁等书信'专场,又找到兆和的一封佚信,不见于上述集子,照录如下.

  • 标签: 沈从文 金克木 春灯集 张兆和 吴小如
  • 简介:在山东,提起青州隆盛糕点,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鸡蛋糕、蜜三刀、桃酥、绿豆糕、元宵…..都是青州隆盛糕点的招牌产品。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前来排队购买糕点的市民和游客便排起长长的队伍。而逢年过节的时候,前来排队购买糕点的人还要多。为什么—块小小的糕点,能让人垂涎欲滴,一间看起来不起眼的糕点铺会成为传承百年老字号?隆盛糕点甜蜜事业的背后有多少我们不曾了解的故事?

  • 标签: 老字号 糕点 青州 故事 绿豆糕 排队
  • 简介:琴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是《解放军将领传》里认定的唯一红军女将领。她自1924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以后,在党的旗帜下奋斗一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她积极从事工人运动,留学苏联。回国后,投身上海地下斗争,参加党的武装斗争,先后参与鄂豫皖苏区的巩固发展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以及艰苦卓绝的长征。红军会师陕北后,她征尘未洗,立即加入西路军征战。经党营救回到延安后,她积极从事党的教育事业和妇女工作,直至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她从党的军事战线成功转型到经济战线,为了提高我国纺织工业水平,解决人民群众穿衣问题,她呕心沥血、千方百计地抓生产、抓科研,她还不辞辛苦,经常奔波祖国各地棉区和企业车间,搞调研,促发展。正如她去世前对她的入团介绍人之一、1922年杭州第一个中共小组组长徐梅坤老人所说:'自从1924年,你和之华(即瞿秋白夫人杨之华)介绍我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时起,我就下定决心,把我的一切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今年是琴秋同志逝世50周年,为了纪念我党历史上这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屈挠、终生奋斗的优秀典范,我刊从第6期起长篇连载琴秋的人生故事,以飨读者。

  • 标签: 共和国部长 女将领到 张琴秋红军
  • 简介:第四篇参创川陕赴长征1932年12月11日,红四方面军开进陕西南部的城固县上元观地区,继而又占领西乡县以南的钟家沟地区,终于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赢得了艰苦转战两个多月来的一次喘息机会。其时,总部曾想在这一带建立根据地,但一打听,发现这里土匪横行.

  • 标签: 张琴秋 红四方面军 张国焘
  • 简介:第三篇鄂豫皖区当红军1931年4月,沈泽民、琴秋夫妇受党中央派遣,奔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从这时起,琴秋从党的地下斗争转入武装斗争。沈泽民、琴秋夫妇之所以会被派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源自中共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之后的形势。上年(1930年)9月,党中央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纠正李立三'左'倾错误领导,停止冒险主义的'总暴动'和'打武汉'的计划。

  • 标签: 张琴秋 瞿秋白 沈泽民 鄂豫皖苏区 红四军 鄂豫皖边区
  • 简介:《文史杂志》2012年第2期,刊登了一篇“齐广成”的文章,标题是《析义探源勘误校文》,副标题是《〈玉清宫记〉校勘记》。署名“齐广成”者,乃以冯修齐、冯广宏、绍诚(少成)三人各取一字,实际上是绍诚先生执笔所写。而绍诚之名居于最后,益见其心怀淡泊,自谦至也!《玉清宫记》再校勘缘起2011年8月22日,四川近代文化名人尹仲锡(昌龄)之外孙雷观明先生,以电子文档给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绍诚先生发来《灌县志·金石录·玉清宫记》文字和《玉清宫记》石刻照片,请考证校勘。

  • 标签: 校勘记 清宫 青城山 文史研究馆 文化名人 电子文档
  • 简介:第二篇留学苏联1925年10月的一天,上海黄浦江码头。不时有许多年轻人提着行李往这里赶,不约而同地登上一艘3000吨级的苏联籍货船。他们之中就有琴秋。她带着简单的行李,怀着新鲜又兴奋的心情登船。原来她和这些年轻人,都是要去遥远的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又名孙逸仙大学)留学。

  • 标签: 莫斯科中山大学 张琴秋 沈泽民 劳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