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2018年5月4日,原创歌剧《莫高窟》在天桥剧场首演。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其创作团队集结了不少业界精英,包括编剧王景彬、作曲刘长远、导演梁宇,以及担任总策划并执棒指挥的彭家鹏。除了民族乐队伴奏外,该剧还兼采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由薛皓垠、于海洋、高瑞璇、岳璐、张森、张祥龙、王小莹、陈滨、廖裕文、欧阳雄文等青年歌唱家担任主要角色。

  • 标签: 《莫高窟》 原创歌剧 长安 民族唱法 资助项目 文化艺术
  • 简介:5月,新版《敦煌女儿》正式演出前,我在网上看见该剧的宣传照。照片的主体,是一尊静默的禅定佛陀像。右下角,是樊锦诗小小的背影,抬头深深凝望。崇高与渺小,永恒与刹那。一霎时,我被画面击中。幽暗的佛陀像,仿若有光,而那个小小的背影,积蓄着无穷的力量。这是上海沪剧院的《敦煌女儿》走过的第7个年头,这其中一次次将自己砸碎、糅合、再重塑。当大幕拉开的那一刻,这次所讲述的,又是一个全新的故事——用诗化的方式讲述初心与信仰的故事。

  • 标签: 女儿 敦煌 道光 上海沪剧院 樊锦诗 佛陀
  • 简介:隋至盛唐,敦煌壁画中出现大量山水图像,虽不是独立意义的“山水画”,却与张彦远所记述的唐代“山水之变”颇多契合。本文从母题画法与空间创造两个方面,对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法与画史文献进行综合考察,旨在深化对唐代绘画“形似再现”成就的理解。

  • 标签: 敦煌壁画 山水之变 远近法 形似再现
  • 简介:2018年6月8日,上海徐汇艺术馆举办了一个敦煌乐舞专题展,400平方米的展厅,讲述了纵跨1000多年的乐舞壁画。原本只计划展出两个多月,结果因为观众反响热烈,先后三次延长展期,最后在五个月间吸引观众达80000余人,其中不少是从其他城市特地赶来观展的人,观众留言多达30余本。策展人说开幕前她觉得展览'很一般',但观众给出的反馈却出乎意料地好,在没有媒体轰炸报道的情况下,仅仅凭借朋友圈的传播效应就成为沪上人气最高的敦煌展。五个月里,这位后知后觉的策展人逐渐有了一些'马后炮'的发现—她说'直到展期的最后一天,这个展览的策划才终于完整了'。

  • 标签: 策展人 敦煌壁画 敦煌石窟艺术 专题展
  • 简介:本次《古乐新声》呈现给观众一场视听上的饕餮盛宴,古老的乐谱与作曲家们当代的音乐审美艺术并置毫无违和,甚至锦上添花。敦煌古乐团精湛的演奏与多媒体设计的思路,可谓是一场视听盛宴……'《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是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

  • 标签: 陈应时 敦煌乐谱 音乐会
  • 简介:不断完善中国舞蹈美学体系,是中国舞蹈美学学科发展的目标。敦煌古典舞作为中国古典舞的重要学派之一,蕴含了我国古典舞蹈文化与其审美范式。本文以舞剧《丝路花雨》为基点探究敦煌舞的美学特征,弘扬和传承敦煌舞的文化与精神,使我们更加正确地认识和学习敦煌舞姿,领会敦煌舞韵律的艺术内涵。从而理解敦煌舞的文化精神,形成准确的审美标准,提升鉴赏敦煌乐舞的能力和艺术体现。

  • 标签: 古典舞 《丝路花雨》 敦煌舞 美学特征
  • 简介:玻璃器研究对丝绸之路贸易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玻璃属于易碎品,因此所存留下来中原出土玻璃器寥寥,而目前海内外所存的敦煌壁画、帛画中绘制了大量玻璃器皿却未引起关注,特别是没有直接参加丝绸之路贸易的日本地区却保藏了大量隋唐玻璃器,对研究隋唐中原玻璃贸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将结合现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出土的玻璃实物研究成果,对海内外所藏敦煌壁画、帛画中小型玻璃器图像进行分类、分析与溯源,并与东亚出土实物进行比对,最终归纳出其在东传过程中的佛教化演变,其结论能对于更全面研究丝路玻璃器贸易、使用情况等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丝绸之路 玻璃器 古罗马 敦煌壁画 佛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