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探春》是由陆军、薛允磺改编,浙江省余姚艺术剧团演出的一出越剧,以探春为主角,在改编过程中,剧作家从探春理家、抄检大观园、远嫁等角度进行编排,使之成为一部结构完整,情节严密的戏曲作品。

  • 标签: 《探春》 戏曲 《红楼梦》 越剧
  • 简介:以“老当益壮”这个词形容曲润海先生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从戏曲创作始,以戏曲创作名,经过山西、中央政府部门多年的从政、砥砺,到而今已八十之龄,再次以戏曲创作使人眼睛为之一亮。戏曲是一种最具有家乡情结和乡愁的文艺创作,曲先生也是以此而成为山西人、戏曲人的骄傲。而他近年戏曲创作的活跃、创作所进人的一种自由状态,也是戏曲界饶有趣味的现象。继《云水松柏续范亭》之后,他据京剧改编的《宁武关》再次受到人

  • 标签: 人物塑造 北路梆子 宁武关改编
  • 简介:大数据时代的数字技术使民族口语文化的语境重现成为可能。文章以千年传唱的《格萨尔》活态史诗为研究对象,从视觉人类学视角分析《格萨尔》艺术改编的潜质,对《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与跨媒介传播进行二度艺术创作的可能性、可行性与运作机制进行探讨。传媒时代要发挥现代科技与视觉文化的优势,为格萨尔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创作源泉,将《格萨尔》艺术改编纳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宏观视野中,使史诗更具有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史诗艺术改编无疑会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复兴的伟大事业,对格萨尔文化跨媒介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格萨尔》 艺术改编 跨媒介传播 视觉人类学
  • 简介:格里菲斯的电影《赖婚》于1922年在中国公映,此后数年间复演不断,中国观众对剧中故事情节和人物表演均赞赏有加。本文立足中国早期报刊资料,试图还原电影《赖婚》在中国公映之后的历史现场,以共时性的视角研究电影《赖婚》与同时代国产电影之间的关系,论述中国早期电影在市场宣传中的《赖婚》元素,以及在叙事模式、艺术手法上的借鉴、模仿痕迹。

  • 标签: 《赖婚》 中国早期电影 商业启蒙 叙事改编
  • 简介:作为西方最著名的戏剧导演之一,彼得·布鲁克既是一位极具时代色彩的剧场艺术家,也是一位莎剧导演大家:从1947年的传统版《暴风雨》,到1956年负有政治色彩的《暴风雨》,1968年后现代版《暴风雨》,直至1990年的土著版《暴风雨》,布鲁克一次次深入莎剧文本的肌体,以“空的空间”、“‘0’度剧场”、“无语境创作”等戏剧理念,在剧场空间掀起无限的想象张力。且不论其戏剧艺术在实验之路上走的多远,其终极目的不离“诠释”莎剧这一根本,这不仅使他与当代莎剧改写最终不同,也使其莎剧导演史成为莎士比亚在当下存在的一个缩影。

  • 标签: 彼得·布鲁克 四版《暴风雨》 西方实验剧场 莎剧改编
  • 简介:电影自诞生之日起,与戏剧的关系就一直十分暧昧,或亲或疏,纠缠不清。在我国,早期电影的发展拄着戏剧的拐杖,两者亲密无间。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钟惦为代表的电影艺术家呼吁:电影应该和戏剧“离婚”。近年,伴随舞台剧改编电影的频繁出现,电影与戏剧似乎又亲热起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入学界视野。姑且不论当下中国电影和戏剧是否应该或已经“复婚”,其友好关系似乎毋庸置疑。

  • 标签: 电影改编 舞台剧 20世纪80年代 电影艺术家 中国电影 友好关系
  • 简介:中国版电视剧《深夜食堂》是近期我国影视业IP(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改编生产中一个较为特殊的案例,和大热的本上网络文学IP影视转化不同,它来自同名热播长寿日剧,而日本原版剧又是改编自同名连载漫画的IP剧。

  • 标签: 改编 食堂 本土化 水土 知识产权 网络文学
  • 简介:有关艺术“嫁接和移植”,我们最先能想到的成功案例,一个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一个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梵剧是印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派粤剧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如果结合无疑就是“老友粉加咖喱”.这种奇妙融合能否成功?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味道呢?

  • 标签: 粤剧 梵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梁山伯与祝英台》 《红色娘子军》 实践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戏曲舞台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现代戏,淮剧《小镇》、河北梆子《北国佳人》、锡剧《林徽因的抗战》、评剧《安娥》、豫剧《焦裕禄》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地方戏曲创作及演出迎来了新的春天。一部戏曲作品要想打磨成传世之作,其间一定会有经典的音乐,甚至是依靠这些音乐才能被世人所记住。革命现代样板戏时期,地方戏就曾创作及改编过一批现代戏。1970年下半年起,上海的地方戏曲

  • 标签: 发展地方戏 地方戏样板戏 地方戏音乐
  • 简介:20、21世纪之交风靡全国的“城市边缘小说”《七月与安生》被改编成过话剧、电视剧、电影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本文以其电影版为例,从电影对原著小说的承袭与拓展两方面来归纳其改编技巧,通过对其主题内涵、叙事结构、视听语言和文化风格的细致剖析,来探讨名著改编电影的艺术特色。

  • 标签: 《七月与安生》 改编 女性主义 艺术特色
  • 简介:文章重点探讨满族作家叶广芩的小说《状元媒》中的满文化展现情况。满族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得益于回忆特色文化符号以及传统满族人的性格,其中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结合“互文性”叙事技巧进行探讨。对小说中理想化的文化主体性在当代面临的困境亦进行了评述。

  • 标签: 叶广芩 小说 《状元媒》 记忆 满族文化
  • 简介:随着泛娱乐产业的持续发展,作为其中的支柱性产业,影视和游戏之间的互动更是日趋频繁,在内容IP和数字技术力量的牵引下,呈现出双向乃至多向改编的新格局。在电视剧产业存在供需错配、效益低下、功能失调的情况下,

  • 标签: 电子游戏 产业联动 改编 国产剧 文本 支柱性产业
  • 简介:《谁翻乐府凄凉曲》是满族女性作家叶广芩长篇小说《采桑子》中的第一篇,也是独立成篇的中篇小说。作为《采桑子》的开篇,它既要对金家的发展历史和家庭状况有所交代,还要着重讲述大格格金舜锦的一生,这诸多内容在一篇中篇小说中杂而不乱,靠的是京剧串联全文的功能。另外京剧还在小说中起了补充叙述和象征小说主题的功能。

  • 标签: 叶广芩 采桑子 京剧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国产推理片与推理小说之间的联系,提供一种影视创作思路。推理小说范畴很广,不仅有注重解谜的本格推理小说,还有包含解谜、悬疑、惊悚、犯罪元素的泛推理小说。在推理片中,推理更像一种万能的可添加“元素”。国产推理片中除了小部分本格推理片外,以多样化题材的泛推理片为主。国产推理片中“侦探”的形象较少,警察形象居多,且注重塑造人物。国产推理片包含多种叙事手法,其中不少高质量影片采用了“POV叙事”。不同类型片与推理片之间有着良好的相性,不同类型的叠加会产生无限可能。

  • 标签: 推理片 本格推理 泛推理 侦探 POV叙事 推理加
  • 简介:作为拉丁美洲现代文学的一种潮流,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把现实放到一种魔幻的气氛中加以描写,从而达到反映和批判现实社会的目的。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成功地把魔幻现实主义因素吸入到自己的小说中,在保持鄂温克民族特色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文章从对熊图腾神话、萨满教传统思维的借用,以及通过梦境连接魔幻与现实世界、反映现实的写作目的这四个方面出发,分析了乌热尔图小说《丛林幽幽》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因素。

  • 标签: 乌热尔图 鄂温克族 魔幻现实主义 熊图腾 萨满教
  • 简介:在对小说改编过程中,电影会努力打破小说的原始设定来实现自身叙事的意味,而艺术电影更为看重改编时修辞手段的变通和意义片段的重构。电影《茉莉花开》重复叙事的模式和时间观念的传达均与小说《妇女生活》构成鲜明对照,修辞术的改变实现了文本主题与精神质素上的差异,体现出文本叙事的独立性和超越性。

  • 标签: 重复叙事 时间 修辞 对比
  • 简介:在中国小说插图史上,晚清韩邦庆小说《海上花列传》之吴友如派插图是一个被忽视却又非常重要的小说插图文本。其不仅数量宏富,绘制精细,且紧跟近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生产和视像变革进程,在传播媒介及模式、绘画技法、文图关系、视像旨趣等各方面均不同于以往,不仅塑造了小说插图再现世界的新机制,构建了相对科学、客观的观看方式,而且拓展了传统的文图关系,创造了都市化的视觉表意系统,使得中国小说插图的现代风格开始呈现。可以说,正是这一插图文本,真正开启了中国小说插图的都市图像叙事,催发了传统小说插图在近代中国的视像变革,并对其后晚清民国小说插图中的都市图像叙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海上花列传》 视像 中国小说 小说叙事 近代中国 图像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