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感谢《西藏文学》的盛情,感谢刊物主编次仁罗布和四川大学《阿来研究》主编陈思广教授,给我近距离接触西藏文化和体验文学生活的机会。我主要想谈两点看法,一是西藏文学的坚守,主要是谈《西藏文学》及"西藏文学"对新时期文学特别是先锋文学的贡献;二是西藏文学的突围,

  • 标签: 西藏文学 突围 新时期文学 四川大学 文学生活 西藏文化
  • 简介:引言2012年,王兵导演的《三姊妹》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影片对当下农村贫困与凋敝状况的揭示,对留守儿童和老人生活境况的呈现,在数年后成为广受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社会话题。美国加州艺术学院教授、影评人汤姆·安德森甚至不吝借用让一玛丽·斯特劳布的名言,称赞这部影片“每个镜头都充满火焰”。

  • 标签: 独立纪录片 中国 最佳影片 《三姊妹》 农村贫困 生活境况
  • 简介:国内作家们这些年在写作形式方面探索与努力,确实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在人文关怀,在思想与精神的含量方面,却愈加贫乏,捉襟见肘。有一句肺腑之言要说,有一句搁置心里多少年了的内心话今天不吐不快:作诗与做人一样。诗人文人亦然。中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化史学家、美学家易中天教授曾经把一切真正的文学艺术家,都归人“诗人”这一文化类型,都可以广义地称为诗人。

  • 标签: 文学批评家 丁长河 文学艺术家 这个世界 写作形式 慧悟
  • 简介:和平解放初期,西藏地区是没有自己的文学刊物的,《西藏文学》的前身叫《西藏文艺》,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文艺》也酝酿出世,尽管它是全国创办最晚的省区级文艺刊物,但由于这是雪域大地上开天辟地的第一份文艺杂志,而且饱含深情期待、

  • 标签: 西藏文学 文学刊物 文艺刊物 主编 西藏自治区 解放初期
  • 简介:5月14日-26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与西藏文联、作协共同举办的西藏题材报告文学采风创作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作为西藏自治区文联、作协迎接党的十九大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之一,由《中国作家》组织一批有创作实力的作家深入藏区采访创作,

  • 标签: 《中国作家》 西藏自治区 作家文学 深入生活 人民 服务
  • 简介:援藏之前,陈人杰供职于企业,工作之余写诗,这也是大部分中国诗人的日常状态。而如何从日常经验里写出不寻常,或许成了陈人杰不断在琢磨的问题,这可能也相应地成为了他持续性写作的动力。陈人杰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抒情诗人,当与他这些年不断的自我训练和深度思考有关。

  • 标签: 陈人 诗歌美学 人文关怀 西藏 日常经验 自我训练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独立院校的发展给高校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不可避免的是其缴费制度给家庭贫困的学生带来了不小的负担,这些极少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背负着家人更多的期待,在跨进大学开始,心里就存在了很大压力。幸福感并不单纯的作为人民生活满意度的水平体现,也是对社会生活状态的一种衡量。对贫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高途径的研究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价值。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与文献对比探索出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的几个途径。

  • 标签: 贫困学生 主观幸福感 途径
  • 简介:本文将子关先生约三十首巴蜀寺庙道观游历诗集成一个系统:一、关联先生的个人经历及其人生哲学态度,尝试从这些作品来了解先生怎样借助于老庄哲学和禅学思想,对自己强烈的儒家践行者的执着之心进行调节;二、透过诸多佳作探究诗歌创作是怎样成为了先生精神能量的保存与转换的法宝,进而了解唯有诗歌,方是先生为自己精心营造的、纯真欢欣的灵魂家园。

  • 标签: 杜诗巴蜀寺观 日常生活 交友与悟道 审美与创作
  • 简介:本文侧重对中国当下独立电影内部环境的考查,指出独立电影人文化自信的增强与叙事策略的调整对独立电影未来发展的推动作用。基于这一立场,笔者对两部独立电影在独立精神与主流倾向的平衡制作做出了讨论,分析文本是如何运用道德因果的主流叙事模式,潜在地传达独立电影一贯的社会与美学诉求。这种有益的市场探索以一种流动而非固定的方式协调着个人话语和商业权力的关系,而这种文化自信也将成为真正推动“影像民主化”阶段到来的内在动力。

  • 标签: 独立电影 审美现代性 主流策略 道德因果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