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1、从强调差异出发来思考、讨论差异问题,很容易掉进老式的哲学陷阱,即完全不愿提出问题的历史语境,在十分抽象的层面上追究、思考“差异”的意义,把它当作一个“范畴”来对待。这种对形而上学的抽象思维的迷恋,恰恰是西方哲学的重大缺陷。对这一缺陷西方思想界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一百年的反省、批评,并由此引发了涉及西方知识领域

  • 标签: 差异性 现代性观念 文化差异 民族主义 现代汉语 现代化理论
  • 简介:当代文学呼唤什么?"呼唤"显然不只是因为缺失什么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因为本质性的东西的缺失,或者说魂灵的缺失,这才使得"呼唤"显得如此急迫,如此必需.

  • 标签: 差异性自由 招魂差异性 文学招魂
  • 简介:声乐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艺术科学。声乐教学既有基础教育的特点,又有应用教育的特点。就我国现行的教育机制而言,声乐教学主要分师范类院校、艺术类院校两个体系,虽然两者同是声乐教学,但各有不同。师范类院校以基础教学为主,应用教学为辅;艺术类院校则相反,以应用教学为主,以基础教育为辅。具体的不同是:

  • 标签: 声乐教学 师范类院校 教学不同
  • 简介:本文结合民族交师范类专业教学实习的现状和特点,科学地分析了教学实习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独特关系。文章认为,教学实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实验教学的思想途径。文章最后还提出了在教学实习中加强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和目标。

  • 标签: 民族院校 师范类专业 教学实习 素质教育
  • 简介:中西音乐渊源各异,除了因民族性所产生的色彩差异之外,主要表现于中国音乐注重的是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是和谐."和谐"的概念,中西方也不尽相同.如纯指对感官的刺激来说,中国人认为单音是最和谐的(指乐音),八度叠置其次,然后是四五度叠置.

  • 标签: 中西音乐 差异初探 音乐差异
  • 简介:该文认为,巴金在其出生地成都丰通顺街李家公馆的童年经历为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迹,使他过早地感受了悲欢离合。童年也使巴金养成了进取,爱憎分明,勤于思考,敢于批评社会的性格品质,这一切便构成了巴金的童年经验的内涵。

  • 标签: 巴金小说 童年经验 创作动机 《家》 作家 童年经历
  • 简介:阎真在“人类的寓言与民族的寓言”(《北京大学学报》2004/5)一文中认为:造成中西方荒诞文学差异的原因有多方面,第一,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形而上学的思维发育得相当充分,在这种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表现生活的冲动更趋向于抽象的方式。在全社会也有相当广泛的理解。而中国文化传统缺乏形而上学的思维,

  • 标签: 荒诞文学 阎真 广泛 作家 寓言 传统
  • 简介:“五四”运动时期,“同戊戌时代的思想启蒙一样,新的思想启蒙运动,也把中西文化比较——这个从世界看中国的时代课题——看作唤醒民心,开启民智的杠杆”.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载一九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青年杂志》一卷四号)中,把差异归结为:“(一)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二)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三)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 标签: 思想启蒙 中西文化比较 青年杂志 西方文化 个人本位主义 一九
  • 简介: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红楼梦》?这是个难以一言以蔽之的问题。曹雪芹是否像有些明清小说作家那样,立足于人伦教化呢?与《红楼梦》同属世情小说的《金瓶梅》,意在“明人伦、关教化”;与曹雪芹同时代的纪昀创作《阅微草堂笔记》,“大旨要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惩”。而《红楼梦》,从文本到同代人的序评,难以找到此类明确的阐述。

  • 标签: 《红楼梦》 曹雪芹 世情小说 《阅微草堂笔记》 《金瓶梅》 明清小说
  • 简介: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它具有自己特殊的属性与本性。有人说:“舞蹈是动作的艺术。”指的是以人体为工具,以艺术化的动作为物质材料;也有人说:“舞蹈是情感的艺术。”指的是以人物的情感或演员的情感为动力;大多数人都说:“舞蹈是艺术之母。”指的是从远古时期最先产生的舞蹈即与音乐、诗歌三者融为一体起,直到当今舞蹈仍与音

  • 标签: 教学漫议 舞蹈教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在大学中文系教书多年,此番来东瀛讲学,起初最发憷的却是看似简单的汉语会话课。虽说有生以来便是汉语不离口,但教人学话终为平生头一回。尤其是那些语言学家尚且争论不休的语法问题,我乃文学专业出身,并非圈中人,将如何加以说明?果然。第一次上课,有一日本学生即举手发问:'‘我们今天就来谈谈’的‘就’字是什么

  • 标签: 散文 文化随笔 当代
  • 简介:<正>中国封建社会最末一部百回优秀长篇小说《镜花缘》写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英国杰出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完成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两书产生的年代相去不远,在形式和内容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书都用了海外游记的形式。《镜花缘》主要根据《山海经》的记载驰骋想象,在八到四十回中描绘了林之洋、唐敖等人游历三十多个海外国家的情形。《格列佛游记》则写了外科医生格列佛

  • 标签: 《格列佛游记》 《镜花缘》 中西传统文化 海外国家 社会问题 小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