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几乎没正经上学,至今也闹不清是小学还是中学开的常识课。关于课文的内容,当然也就模模糊糊,左不过就是我国地大物博,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再有就是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跟歌里唱的差不多少。思来想去,常识——按词典的解释——一般人应该掌握的知识,少有在课堂上学来的,大部分是书本上或是别人给普及来的。茶人有许多嗜好,吸烟喝酒饮茶,唯独饮茶少有人烦。世界三大饮料中,茶位居首。中国茶名扬四海,早在唐代,政府就已经开始征收茶税,茶圣陆羽还写了一本书叫做《茶经》,被后世奉为经典。茶字最早被写为荼字,自唐以后才被去掉一横,沿用至今。

  • 标签: 常识 饮茶 茶叶 甲骨文 中国茶 中国文字
  • 简介:今天,我们沉痛哀悼一位与我们相伴多年、深受大家爱戴的老朋友的逝去,他的名字是常识。没有人能确切知道他的年龄,因为他的出生记录早已在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中遗失

  • 标签: 人能 守规矩 我爱 不知道 女同学 教育策略
  • 简介:很多事,只需常识来判断。有人为混淆是非,故意把简单之事弄成复杂,搬出一堆所谓的“理论”以做“阐释”,老百姓最厌恶这样的高论。

  • 标签: 《面对常识 想不通》 中国 当代文学 杂文
  • 简介:  冷藏蔬菜更有益健康,  ●盐不能多吃,  盐可按自己的口味吃

  • 标签: 自相矛盾常识
  • 简介:九十年代本是一个众声喧哗、嘈杂的时代。有些年轻的知识分子从西方贩来解构主义,宣告启蒙时代有关人的神话的虚伪。大力挞伐启蒙主义的理性罪恶。而由此把视域投向“传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传统描绘得天花乱坠,温情脉脉。而人们心中的鲁迅,恰恰是“全盘式反传统”的激进主义代表,也是以“立人”为旨归创构个性文化的代表,因此,一部分人在建构他们言说的话语天地时,把鲁迅作为批判的靶子,也就成了一种最为便捷而必然的选择。

  • 标签: 鲁迅 众声喧哗 立人 反传统 温情 启蒙主义
  • 简介:2003年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新人文对话录”丛书。编者在总序中提出了编写这批书的宗旨:“不同学科的写作,能够指向一个发展中的、普遍的思想核心,作者用相互关联的眼光和方法,从不同的视角阐述核心问题。”

  • 标签: 《张炜王光东对话录》 知识分子 作家 中国 文学评论 书评
  • 简介:提笔赋诗,万物有灵。我们今天活着就知道过去也有人如此活过。年复一年,人生犹如西绪弗斯的劳作,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选择和行动像影子一样追随着我们,选择愈多,内心愈加纠缠不休;行动愈久,留下的遗憾愈加深重。忧郁的王子从来都是那样,怀着临渊履冰的心情不断询问自己:“活着还是死去?”,“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提笔赋诗,近乎顾影自怜。同情自己,也同情别人,我们写下诗句。

  • 标签: 人性 提炼 幻想 诗歌 万物有灵 周而复
  • 简介:傅小平:在你的很多小说中一以贯之的该是国民性的问题。我总感觉,鲁迅之后,国民性的问题是被有意无意淡化了的,尤其到了当下,对国民性的理解,实际上已被所谓共通的人性所替代。以此看,你对国民性的持续发问,看似有些不合时宜,却特别让人钦佩。在你看来,谈论国民性在当下有何必要?袁劲梅: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深刻。为什么鲁迅之后,国民性的问题就被淡化了?是不是鲁迅提出的那些国民性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呢?我觉得不是。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吃白菜炖肉,喝"二锅头";吃完饭要抽支烟,不把朋友灌醉不过瘾;见了领导要用"有件事跟你汇报一下……"这样句子开头;为了子女出国留学,卖掉房子;遇到是非问题,立马就用相对主义自己糊弄自己;对邪恶能宽容,对不同却不能;对男人养二房、供小姐理解,对女人一过三十就要歧视,叫人家"剩女"……这些不就是我们的国民性吗?用所谓"共通的人性"所替代国民性的问题,要分开看。哪国人都是人,男男女女也都是人,作为"人"当然是有共通的人性,比如说,爱情,欲望,英勇,胆小……写这些共通的人性,当然是好的,也是文学应该做的,说不定,也是对"文革"中的文学,把人分作阶级来写的那种"革命八股"的否定。写共通人性的作品一定会有很好看的,很有价值的。但是,"共通的人性"不能代替国民性问题,否则就是一种回避历史、回避现实的态度。因为,如上所说:文学不光有休闲娱乐的功能,还有探讨生命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功能。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光描述性爱的细节,它不可能成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那样的名作。既然是中国人,中国人国民性就应该是一个永远可以发掘的写作资源。

  • 标签: 国民性 小说 知识分子 小平 人性 讲故事
  • 简介:刘宏志:乔叶老师你好,首先祝贺你去年出版了新的长篇小说《藏珠记》。不过,我们的访谈,还是从你文学创作之路的开始谈起吧。你最早是写散文的,而且在散文写作上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很好奇的是,你文学的起步,为什么是散文,而不是小说、诗歌等其他文体。我看过你曾经在访谈中说过,当时之所以写作,是因为生活中的压抑、困惑无处诉说,所以才形成文字的,那么,是不是在表达个人感觉方面,散文比小说更方便,才让你创作时候选择了散文,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 标签: 文学创作 乔叶 散文写作 发光 故事 长篇小说
  • 简介:无论何种流派的推理小说,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侦查、司法程序的再现,因此。真正合格的推理小说,起码应该在基本的法律常识上没有瑕疵。否则小说的内容便会变得生硬乃至失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整部推理小说的美感。

  • 标签: 法律常识错误 推理小说 原创 中国 司法程序
  • 简介:每一次看到中国的突发性新闻,我会习惯性地看看帖子后面的评论。不得不承认,在互联网时代,真相越来越难掩藏和修改。那些新闻后面有常识的评论,会被网友们一次又一次地复制,成为永远也删除不了的认知来源,成为对事件真相的有益补充。真相,是一个相对存在的事实。从叙述的角度来说,一旦事情发生,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它。然而,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已经如新闻报道里描述的那样,则需要个体的经验,需要常识常识,就是最为基础的一些认知。然而,在中国当下,拥有常识的人并不多见。多数有常识的人在论起某些新闻事件时,会被普通网

  • 标签: 突发性新闻 事件真相 灾难报道 无限接近 天津市政府 民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