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3 个结果
  • 简介:3月19日,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在台北病逝,享年91岁。洛夫,原名莫运端,1928年5月11日出生于湖南衡阳一商人之家。15岁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只身赴台。一生写诗、译诗、编诗和教诗,因作品《魔歌》(1974)而有“诗魔”之称,其长诗《漂木》(2001)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 标签: 洛夫 纪念 诺贝尔文学奖 1949年 《魔歌》 《漂木》
  • 简介:个子不高,却高过所有的窗口冷眼所见,历史尽是些风马牛嘴角为何要歪向北向西?他说这刚好是天河的斜度。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祝融峰它是孤立的。在一堆乱云中飞舞此时风狂,雨暴。祝融氏一个人躲在雨幕中,泪流满面信男信女匍匐于殿下。此时祝融是神在众生眼里有求必应

  • 标签: 故居 洛夫 祝融
  • 简介:艾略特在《叶芝》一文中指出:"一个有能力体验生活的人,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会发现自己身处于不同的世界;由于他用不同的眼睛去观察,他的艺术材料就会不断地更新。但事实上,只有很少几个诗人才有能力适应岁月的变嬗。确实,需要一种超常的诚实和勇气才能面对这一变化。"洛夫,就是这"很少几个诗人"中的一个。

  • 标签: 洛夫 现代诗 中国新诗 诗探索 叶芝 石室之死亡
  • 简介:陈祖君:洛夫先生,在您近60年的诗歌创作历程中,不仅在现代诗的探险方面走得最远,而且在回归中国传统方面,对中国诗学精神的探索与继承,所取得的成绩也很引人注目.您如何看待"全球化"语境下诗人的文化定位?

  • 标签: 洛夫 诗歌 “后殖民主义” 艺术风格 超现实主义 审美意识
  • 简介:金龙禅寺晚钟是游客下山的小路羊齿植物沿着白色的石阶一路嚼了下去如果此处降雪而只见一只惊起的灰蝉把山中的灯光一盏盏的点燃

  • 标签: 洛夫 余光中 象征含义 如风 清明时节 鸟鸣
  • 简介:<正>近年来苏联剧坛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那就是剧作家亚历山大·万比洛夫。其影响之大,在苏联七十年代剧坛上是少见的:苏联许多著名的话剧团体竞相上演他的剧本;执苏联话剧艺术牛耳的莫斯科艺术剧院,也以演出他的剧本为荣;莫斯科艺术剧院总导演奥·叶弗列莫夫不仅亲自导演万比洛夫的戏,而且担任主角;不少青年剧作家群起学习、模仿万比洛夫的创作方法与风格,以致形成了“万比洛夫流派”。国际戏剧界对万比洛夫也日益重视起来:西欧、美国、日本和东欧各国不断上演他的戏;研究

  • 标签: 戏剧创作 剧作家 创作方法 话剧艺术 总导演 剧坛
  • 简介:本文讨论洛夫近晚期的作品,以转喻的接续性作为论述的焦点。洛夫作品中,一方面,意象的诞生似乎有雅克慎选择轴与接续轴的影子,但另一方面,诗性的浓郁却超乎这种理论术语的界域。与众多诗人不同的是,洛夫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些理论,但却与这些理论似有似无地呼应,因此也完全摆脱了这些理论可能产生的框架。洛夫如此的诗作因此既有现当代精神,又能让意象悠游自在且富于生命感。本文将讨论他意象中,时间接续的诗性,空间接续的诗性,逻辑接续的诗性,对比接续的诗性,接续与选择互动时的诗性,接续与选择的融合。本文的结论是:洛夫近晚期作品中,接续性意象浓郁的诗性,在于诗作中自然、动人、深邃的生命感。

  • 标签: 接续性 选择性 雅克慎 诗性 似有似无的技巧
  • 简介:<正>枞树乌黑的枞树,有如中国塔影——一层坐落一层,直至尖顶。冷风嗖嗖,孤零于晦暗之中。树枝摇晃,怎么也无法入梦。我仿佛觉得:这枞树周身是鬼影!不祥的预感,可怕的幻景。不必嘲笑,尽可簌簌有声,哪怕对一切都不屑一顾,只要自重。

  • 标签: 洛夫诗 大力士 摇晃 树枝 鬼影 中国
  • 简介:<正>1苏联文学经历着剧烈的变动,各个时期的作品同时登台。除了(?)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作之外,前70年里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埋没的作品,也一部跟着一部与读者见面了。如果说文学作品过去受到排斥的主要原因是与政治内容有关,那么美术作品则多数是由于现代主义手法招来的横祸。本期向读者推荐一位苏联油画家阿利斯塔·连图洛夫(1882—1943)。十月革命前

  • 标签: 主要原因 苏联文学 洛夫 现代主义 莫斯科 文学作品
  • 简介:阿基米德——一个倡导裸奔的科学家。如果你想成为名人,裸奔是一条捷径。辩论——用勿庸置疑的道理和事实,相互证明对方的错误。最后达至的合乎逻辑的结论是:双方都是错的。保龄球——一次次推倒,然后一次次重建。我们所处的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保龄球馆。窗帘——一块遮羞布。有

  • 标签: 魔鬼辞典 脸肿 飞翔能力 宗教信仰者 推倒重来
  • 简介:“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 标签: 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类的解放 红军战士 暴风雨所诞生的 告诉我 一只手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玛乔瑞·帕洛夫就是美国现代诗人眼中的守护者,引领着现代诗歌创作的发展。如果没有帕洛夫诸多关于先锋派诗歌艺术的专著与论文,当代先锋诗歌在美国学界的成功是不得而知的。她是当今最权威也是最前沿的先锋派诗歌阐释者和理论家。早在20年前,她就出版了《激进的艺术: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这部我们不可不读的入门之作。20年过去了,这部著作仍然同我们今天的时代紧密相连,指引着新时期新文学的研究方向,是一部不会被遗忘的学术经典。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激进的艺术 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 先锋派诗歌
  • 简介:在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当代俄罗斯著名剧作家万比洛夫得到多样化、本土化和实验性的改编与剧演,在剧目选择、导演理念、表演队伍、演出团体、受众群体、演出效果等方面别有特色,值得总结反思。整体说来,《长子》经历了从青年成长到人性挖掘的演剧转变,《外省轶事》经历了从道德批判到金钱人性的演剧嬗变,《打野鸭》经历了从俄国视角到中国立场的演剧转换,《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经历了从环境冲突到内心矛盾的演剧转型。这既说明万比洛夫戏剧的永恒艺术魅力,也推动着万比洛夫戏剧的中国化进程和传播接受范围。万比洛夫在当代中国的舞台诠释,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态势、中俄文化交流关系、文学总体态势以及时代主流话语等不同因素密切相关,大致经历了一个从遮蔽到发现到认同的发展历程。这与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接受和传播可谓遥相呼应。由此,万比洛夫在中国的舞台诠释和接受态势,成为诠释当代俄罗斯戏剧在华演出和当代中俄文学关系的一个生机勃勃的象征性符码。

  • 标签: 万比洛夫 舞台诠释 当代俄罗斯戏剧 跨语际实践 诠释符码
  • 简介:<正>俄罗斯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1769——1844),为了阅读荷马的作品和伊索寓言的原著,在五十岁的时候,决心学习古希腊语。要学会古希腊语得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他的朋友哥涅季奇曾多年从事古希腊语的研究,并用二十多年的时间翻译荷马的史诗《伊里亚特》,所以他一再劝阻克雷洛

  • 标签: 克雷洛夫 希腊语 朋友 寓言作家 俄罗斯 伊索寓言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  非常不成熟 不成熟 一般 较为成熟 成熟 相关觉悟 -1 0 1 2 3 对民主的需要 1 2 3 4 5 相关知识、理念 1 2 3 4 5   关于对人成熟度总的判断   以上三个方面,国家管理的领导方式一定要与人民的成熟度情况对国家管理行为的要求相匹配,同一领导方式在不同国家由于人的成熟度不同

  • 标签: 民主阶 进理论 阶进
  • 简介:准备要孩子之前,我曾经有过许多美丽的梦,幻想着一个聪明灵异的孩子一帆风顺地成长。可是当儿子摇摆着小小的身躯和一个略大点的女孩儿争抢玩具的时候,他的小臂臂弯脱臼了,听着那撕心裂肺的哭声,看着他那水透的眼睛红润的脸蛋儿,我的心像

  • 标签: 健康成长 脱臼 成熟 摇摆 心像 老师
  • 简介:学界对洛夫晚年作品《漂木》的研究,重在挖掘"天涯美学"的价值构成、漂泊感的本土情怀、悲剧意识的诗学呈现等等。本文重在探视《漂木》所蕴含的生命意识与作者的本己关怀,以及人类存在的终极困境。诗人的发轫点重在描摹颓废、绝望与虚无的本体情绪,其显身情态具有存在论特质。时间绽出、本真追求、有死性焦虑、自由诉求等在场揭示,彰显了存在主义的价值性向。

  • 标签: 洛夫 《漂木》 有死性 本真自我 存在主义
  • 简介:“唐诗解构”是洛夫近十年来重点进行的诗歌艺术探索。用当下的思维,体会唐诗所表达的古代生活与情感,并用精美的新诗语言,对50首具有代表性的唐诗进行别出心裁地重写,每一首都是精巧的小诗,表现了作者超乎常人的敏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不仅可给当代读者以美的享受,同时还可以对读者体悟唐诗的意境与美感产生独特的启发意义。这些作品陆续发表后,深得读者和评论家的好评,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文学工程,显示出大诗人洛夫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 标签: 唐诗 洛夫 解构 出版 诗集 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