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发生在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黑死病,在1348到1350年席卷了整个英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整个英国社会都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与恐慌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英国社会各方面,包括基督教会、政府、民间各自积极应对策略。通过紧张有序的协同作战,不仅战胜了疾病,而且使人们意识到瘟疫的重大危害,引起全社会对于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关注。

  • 标签: 黑死病 中世纪 英国 应对策略
  • 简介:《爱丽丝漫游奇境》[1]和《爱丽丝漫游镜中世界》[2](以下简称《奇境》和《镜中世界》)是闻名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主人公爱丽丝更是家喻户晓。通过细读文本,可以发现,从《奇境》到《镜中世界》,爱丽丝在不断成长,本文将探寻她的成长轨迹。

  • 标签: 爱丽丝 成长
  • 简介:1每天在老园丁到来之前的凌晨,文婕妤就来到园中绕着月季花坛散步。一圈又一圈,灯芯绒布鞋走得漫无声息。那是当年小城民间常见的手工鞋款——便宜、软和、轻便,与那种闹市中马蹄滴嗒的皮鞋相映成趣。有一些雾气,空气非常清新。那时天只蒙蒙光亮,最后的几颗蓝星还在头顶闪烁。站前悄无人迹。婕妤忍不住伸手摘了一朵月季花。红色的朵瓣上便骨碌碌滚下几滴露水。露水顺着她的手背流进了她的袖口,婕妤感觉到冰凉。吸了吸鼻翼,有一股清香钻进鼻孔沁入心扉。婕妤恨不能将鼻尖前的花朵咬上一口。

  • 标签: 月季 灯芯绒 布鞋 露水 手工 皮鞋
  • 简介:梁启超曾在《小说丛话》中写道:“吾以为人类于重英雄、爱男女之外,尚有一附属性焉,日畏鬼神。以此三者,可以赅尽中国之小说矣。”人们对鬼神的复杂情感催生出天马行空的想象,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神魔小说即发端于此。

  • 标签: 变异 叙事 神魔小说 中国古典 《西游记》 梁启超
  • 简介:海外华文文学被视为是从"台港文学热"引发出来的,而海外华文文学在学界的兴起被学者们定位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台港文学热及其研究,到世界华文文学,再到海外华文文学,其间夹杂了"华文文学"还是"华人文学"等的争论,近年又出现了新的概念范畴"华语语系文学"。2001年,张错提出的"华文文学区域",可视为"华语语系文学"前身,2004年,他又提出"华语圈"的概念。

  • 标签: 海外华文文学 中国想象 20世纪70年代 台港文学 写作 世界华文文学
  • 简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中国在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全面崛起,海外华裔文学尤其是美国华裔文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转向,迎来了-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与美国及海外华裔文学求新、求变的趋势相比,美国及海外华裔文学的研究还存在发展相对滞后的缺陷.本期“非常观察”特约青年学者王凯先生,由他邀请来自海内外的12位相关专家、学者以及作家,就这个话题展开各自的思考和观察.

  • 标签: 美国华裔文学 海外 话题 青年学者 全球化进程 21世纪
  • 简介:在大陆学界,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是两个齐头并进、相互补充的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版图主要覆盖大陆、港澳台地区文学;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热起来的台港文学研究发展出了“全国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这个研究领域后来也有“世界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学术指称。

  • 标签: 海外华文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港澳台地区 相互补充
  • 简介:摘要十九世纪,中国大地经历了亘古未有的变动,中国各方面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都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十九世纪中外交往的主力军是传教士和商人,基于商人沟通交流的需要,从而产生了“洋泾浜”英语,而传教士的目的是传播新教,这就使得他们必须要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以便向中国民众传播福音,他们翻译西方文献、编写字典,甚至在马六甲建立语言学校。

  • 标签:
  • 简介:我们刚刚结束了“新世纪文学的探索与实验”的会议,会议上大家有很多精彩的意见。但毋庸讳言,对于新世纪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许多研究者是很不满意的。一种代表性意见认为,新世纪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状况的延续,如果就严肃文学发展的主流来说,我基本同意这个判断。

  • 标签: 新世纪文学 谈话 九十年代文学 文学发展 研究者
  • 简介:刺猬之道,一以贯之:狐狸狡诈,却性喜多方在二十世纪的思想家中,以赛亚·伯林是很少有的那种类型。他既没有做大师的抱负,自认为也没有下过大师的苦功,却不小心在有生之年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师。伯林的大部分思想是面对广大听众被激发出来的。在他漫长的日复一日的辩论和演讲当中,发展出了他自由主义的理念和信条。在学术层面,除了撰写《马克思传》,伯林并无多少创见。但是伯林那信手拈来的妙语连珠和灵光一闪的思想火花,却使那么多书斋式的哲学羡慕不已。

  • 标签: 二十世纪 伯林 狐狸 印象 一以贯之 自由主义
  • 简介: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主要由现代小说五大家、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新感觉派文学构成,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难能可贵地展现出多种文学思潮齐头并进,多个文学流派积极对峙与互渗的态势。本文就当代作家的创作多元化及繁荣发展进行述评,并着重探讨了在这一时期不同作家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 标签: 20世纪 30年代 小说 述评
  • 简介: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持续发展,呈现了更加清晰的历史动向。中国社会继上世纪80年代开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取向与转型之后,90年代掀起"市场经济"改革潮,到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成,宣布迈进小康社会并确立在本世纪前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生活意识悄然弥漫,新媒体文化迅捷笼罩。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小康社会目标 文脉 思潮
  • 简介: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最有名的儒家,他的思想被看重是因为有其实践性与开放性。阳明去世之后,阳明学被传播到东亚各国,在日本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越南,由于很多客观与主观原因,王阳明的思想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0世纪初越南学者才关注与研究他的思想,如陈仲金、潘佩珠等。本文指出了20世纪初的越南学者对阳明思想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 标签: 王阳明 陈仲金 潘佩珠 知行合一 至良知
  • 简介:在当下怎样来理解或建构新的“国家认同”,远较过去复杂,而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对于这一命题有着较为多样的表述。在《集结号》《十月围城》等影片中,表达了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纠结与融合;在《孔子》《建国大业》等影片中,正面强化了一个统一“国家”的合法性;而在《金陵十三钗》《非诚勿扰》等影片中,则传递出今天人们对于“中国”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想象。时代语境的变迁,决定了中国电影人对于“国家认同”命题有了不同的叙述姿态。

  • 标签: 国家认同 新世纪电影 个人 国家 世界
  • 简介:作为清代说部珍品,《聊斋志异》虽不为《四库全书总目》所收,然却见菩于《马礼逊手稿书目》(1824年)、《亚洲文会中文图书馆书目》(1838年)、《中国经典书目》(1867年)等19世纪西人编纂的中国书目。这些书目不仅将《聊斋志异》著录在册,而且对其作者、版本、内容、文体等展开或多或少的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19世纪西人眼中的《聊斋志异》,而且对《聊斋志异》在西方的翻译、接受与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标签: 聊斋志异 西人编纂的中国书目 书目著录
  • 简介: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散文一直活跃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毁誉参半的"文化大散文"不仅带来了创作上的喷涌,也刺激了评论的交锋。新世纪声势浩大的"在场主义散文"运动,勾连起上世纪末对大散文的诸多不满和本世纪初对散文的殷切期待,在理论和创作的双重"突围"中,敞开了诸多散文的话题。

  • 标签: 文化大散文 历史 言说 个人 九十年代 创作
  • 简介:随着渐趋成熟的大众娱乐消费的催动,新世纪的聊斋改编电影在描绘重点上发生着从“刺贪刺虐”向“写鬼写妖”的游移,聊斋小说的跨界想象成为这些影片重要的取材和衍生资源。在叙事建构上表现为幽深繁复的迷宫气质,在主旨气韵上呈现为神秘阴郁、对峙冲突的哥特风格,在审美基调上则流露出言情、魔幻、悬疑、恐怖、动作、喜剧等多种类型元素互融共渗的混搭特征。诸如此类的改编行为在把小说“纸上的风景”转换生成为形象直观的影像传奇时,既需要借鉴和承袭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本土与异域的文化优势,又需要在美学聚合中进行深沉的文化身份认同,防止聊斋原著美学意蕴的流失散逸。

  • 标签: 新世纪 聊斋小说 电影 改编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