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7 个结果
  • 简介:徐通锵先生发现不同系统同源音类的叠置,建立叠置音变类型。作为一般离散音变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在以文白异读作为动因,区分“竞争”和“变化”方式,叠置音变离散音变的差异等理论概括和表述等方面,还值得进一步讨论。

  • 标签: 语音演变的类型 离散式音变 叠置式音变
  • 简介:汉语许多方言点的单数人称代词作定语和作主宾语时的语音形式不同,常用来作主宾语的形式称为一般,只能作定语的形式称为音变音变能否带相当于"的"的定语标记词以及领有对象的范围在不同方言中表现出种种差异。音变在不同方言中表现出的语法差异是人称代词句法功能的演变造成的,音变本质上是一种语法格,只是随着语言的演变成为一种残留形式。

  • 标签: 人称代词 音变式 功能演变 性质
  • 简介:<正>福州方言口语中,词语连读一般都发生音变。包括调变、声变、韵变以及衍音、谐音等,极其繁复,令人难以辨认.本文就条件音变、特殊音变、衍音、谐音等几方面讨论福州话的语流音变规律。福州话的声韵调,请参看拙作《福州方言的"切脚词"》(载《方言》1982年第1期,37—46页)。

  • 标签: 福州方言 连读变调 音变规律 福州人 韵母 阴平
  • 简介:讲汉语语音史,主要是讲发展的规律。条件音变就是最重要的一条规律。本文所讲的条件音变,主要是讲由中古到现代的音变。较古的条件音变也讲了一些,如舌头三等变舌上,重唇合口变轻唇等,但讲得不多。讲条件音变,不单是讲普通话的音变,也讲各地方言的音变。这样做,才能较全面地叙述汉语语音史上的条件音变。条件音变只是可能的,不是必然的。因此,甲方言会有这种音变,乙方言不一定也有这种音变。例如广州话"凡"字由[fam]异化为[fan],"法"字由[fap]异化为[fat],但梅县话仍旧读[fam]和[fap]。我家乡的博白话和广州话同属粤方言,但是博白话"凡"字读[fam],不读[fan],"法"字读[fap],不读[fat]。又如,在北京等地,通、宕、遇、流、臻、深等摄的禅母字和床母二等字平声读塞擦音送气,仄声读擦音。但其他方言并不如此。例如广州话,基本上全部都读成擦音[∫]①。条件音变是有时间性的。过了时间,这种音变的条件就不再起作用。例如我们说,中古浊音字在今北京话里,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古入声字属仄声。今天有些古入声字读入阳平(如"毒"、"故")也不送气。这是因为这种音变在入声消失以前就已经完成了。后来虽变为平声,也不能读送气了。又如麻韵三四等字由于有韵头[i],它就影响主要元音[a]变为[e],如"野"[ia]→[ie],"斜"[■ia]→[■ie];但是"家"字为什么不变[t■ie]呢?"吓"字为什么不变[■ie]呢?"牙"字为什么不变[ie]呢?这也只能以条件音变的时代性来解释。这种条件音变的规律只在《中原音韵》时代起作用,后来就不再起作用了。

  • 标签: 条件音变 汉语语音史 广州话 中原音韵 现代北京话 声母
  • 简介:从古至今,一些地名经过口耳相传会产生谐音变形。例如: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鏐把首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的皇宫命名为握发殿。这个宫殿以周公“一沐三握发”的典故命名,含蓄地昭示出这位帝王踵武前贤、为政勤勉的抱负;但是当时京城的老百姓却搞不懂其中蕴涵的深义。他们把这座皇宫称为“恶发殿”,“恶发”是当时的口语词,意为生气、发怒。当地居民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释:“钱王怒即升此殿也。”于是,“握发殿”就变成了“恶发殿”。再如:

  • 标签: 例说 变异例 地名读音
  • 简介:<正>"语言学"的定义,一般认为是"对于语言的科学研究"(thescientificstudyoflanguage)。这种科学的研究,不论中外,都发端于对语言历史演变的研究,尤其是语音史的研究,也就是所谓"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linguistics)。语音史的研究是建立在一条最基本的信念上的,那就是:"音变是有规律的"(soundchangesarercgular)。因此历史语言学家的任务也就是如何发现及确认音变的规律。然而总观历来的历史音韵学著作,我们难免会感到美中不足,因为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系统化的规律,而只是一些对某类音律的片断与模棱两可的解说,或是实例的排比。这样,我们就看不出音律的本质以及音律之间的交互关系,自然,更看不出历史演变的步逐情况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这

  • 标签: 音变 历史演变 位结构 历史语言学 音位 组声母
  • 简介:从原始台语中分化出来后,布依语第三土语中的元音系统发生了一系列的音变。一是在第一、二土语中常见的6元音系统中增加了低后不圆唇元音,使元音声学空间结构由三个顶点元音决定的三角形变成了四个顶点元音构成的四边形。二是音系成员间发生了分化、合并、转移等链式音变:高元音i、u分别被非周边元音ie、单元音化并高化后推挤出位,被迫裂化为双元音,下移到非周边区域;处于音系空间较低位置的ai、au分别单元音化后高化到中元音e、o的位置,两个中元音被迫双元音化并向非周边元音区域转移。向央元音位置移动后再前化与e合并。后低元音由a单元音化而来。周边元音和非周边元音在周边区域和非周边区域紧密互动中完成了这个推链式的音变。链式音变的动因是第三土语中元音长短对立特征的消失,通过音变后达成了新的对立。链式音变后,第三土语中音系格局的元音系统取得了暂时的动态平衡。

  • 标签: 布依语 元音 链式音变
  • 简介:属于西南官话的贵州荔波话存在着不同年龄段的语音差异,这种差异所反映出的音变方向并非都趋向于普通话或当地权威方言,其动因主要在于语音系统内部各层面要素之间的平衡调节与相互制约.

  • 标签: 荔波话年龄差异音变方向 音变动因
  • 简介:文章在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当代新老派方音的变化和古今语音的演变两个方面较为详细地展示了石家庄市区方言古今音变的一些特点。

  • 标签: 石家庄方言 冀鲁官话 古今音变
  • 简介:文章采用历史文献考证和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从两汉到明清时代,汉语的音变构词现象并没有消失,音变构词规律一直在发挥作用,构造了不少意义有联系的新词,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语言现象作出探讨。

  • 标签: 音变构词 原始词 滋生词
  • 简介:在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和蒙古语族语言中,存有语音、语法及结构方面有诸多共同特点的共有词,尤其是在生产、生活用语等方面有大量相同的名词术语。通过这些共有词、共有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探索满—通古斯语族和蒙古语族诸民族早期共有的历史文化与思维方式。

  • 标签: 满—通古斯语族 蒙古语族 五畜名词 音变规律
  • 简介:古汉语以母字自先秦以来经历的音变至少包括腭化、擦化、塞化、鼻音化、唇齿化等基本类型,并且能够在汉语文献(传世/出土)、方言、民族语等各种材料中得到反映。历史音变、共时变异材料均指向以母字来自上古汉语的边近音*1-的看法。

  • 标签: 以母字 自然音变 类型学 泛时观
  • 简介:长期以来,学界对广州话声母共时层面上的音变情况仅停留在经验层次的感性认识上。针对广州话出现音变现象的3个声母,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广州荔湾区3个年龄层的青少年,并且运用SPSS13.0对调查结果进行单响应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广州话声母演变总趋势是趋于简化,但在青少年中,已发生音变的3个声母读音变化的程度和速度并不相同:(1)n、1已相混,n读作1;(2)η声母脱落的情况在不同词语中程度不同,呈“词汇扩散”的状态,且使用频率随年龄的递减而减少,有着较迅速地向零声母发展的趋势;(3)kw中w的脱落只发生在与Ф相拼时,量还不算多。已出现脱落现象的词语,呈现出年龄越小脱落得越厉害的趋势。

  • 标签: 广州话 声母 音变 SPSS 方差分析
  • 简介:满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渊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息慎(即肃慎),后经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发展下来,其间包容了与北方各族的融合同化,直到明季建立后金国,天聪九年(公元一六三五年)皇太极改“诸申”(即女真)为“满洲”,才最终标志统一的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历史如此悠久之民族,其语言的产生亦必久远。作为记录历史上满族先人语言符号

  • 标签: 满族共同体 女真人 勿吉 挹娄 乌吉密河 诸申
  • 简介:1全书概况近日,细读了侍建国先生的新著《历史语言学:方音比较与层次》,很有收获。下面谈谈我的感想和意见,一方面希望向有同样兴趣的学者推介这本言之有物的学术新著,另一方面也希望以笔谈方式与建国先生交换两人共同感兴趣的学术问题。

  • 标签: 历史语言学 历史音变 方音 评介 学术问题
  • 简介:“双唇塞音+流音”型和“软腭塞音+流音”型复辅音声类在彝语方言中的演化对应,有着各自倾向的语音演化路径,大致说来,或弛化脱落为基辅音形式,或腭化耦合为常见塞擦音形式,或特征投射为周边部位的辅音形式,并且均依清浊、送气与否等特征基本对应成完整序列,在地理分布上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同时,相同声类在其他缅彝诸语言中的演化形式,还保留了分布较为广泛的“基辅音+腭介音”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音变的不同阶段。

  • 标签: 塞音 流音 复辅音 彝语 音变
  • 简介:文章以溧水"街上话"语音变异为例,分析研究词汇类型对语音变异的制约情况。定量分析表明,词汇类型对语音变异具有制约作用,不同类型的词汇对语音变异的制约存在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普通话词语的借入是普通话对方言语音产生影响的一条重要途径;普通话对方言语音的影响由"普入词/方普词"到"固有词"以分类渐进的方式推进;普通话影响方言与方言接受普通话影响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

  • 标签: 词汇类型 语音变异 街上话 制约
  • 简介:古知三、章组声母在冀州市城关镇方话中读[tsts's]、[t(s)t(s)'(s)]两套声母,在冀州市官道李镇话中读[t(s)t(s)'(s)]、[t(c)t(c)'(c)]两套声母.两镇的读音不光音值不同,而且音类分合也不一一对应.但在今组两组声母中,均有一组与本镇话中的知二、庄组读音相同.本文论证了下面问题:入声韵的消变与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合流演变是交织进行的.止开三章组与庄组的合流演变在入声韵消变之前,而阳声韵知三、章组与庄组的合流演变,在人声韵消变之后.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方言中的演变是不平衡的,演变时间是漫长的.

  • 标签: 知庄章声母 入声韵消变 音变层次 冀州市 城关镇 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