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  50年前一个下着细雨的复活节周末,一群抗议者从伦敦出发,开始了为期4天的游行,以支持刚刚起步的核裁军运动.一个新的运动需要新的标志,因此他们挥动着印有一个简单logo的旗帜,那个logo从那时起成为众所周知的和平标志.……

  • 标签: 和平标志
  • 简介:副词“尽情”萌芽于宋代.正式出现于明代,其形式化标志有二:一是出现于“把”(“将”)字句中,二是在数量特征上表示多数。

  • 标签: 副词 “尽情” “把”字句 汉语 语法
  • 简介:<正>所渭"带语法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式"是指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含有"是""之"一类虚词的句式。如:(1)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诗·小雅·节南山》)(2)我楚国之为,豈为一人?行也!(左传·襄公28》)(3)朋酒斯饗,曰杀羔羊。(《诗·豳风·七月》)(4)赫赫南仲,(犭严)狁于夷。(《诗·小雅·出车》)(5)征伐(犭严)狁,蛮荆来威。(诗·小雅·采芑》)(6)此厥不听,人乃或诗张为幻。(《书·无逸》)

  • 标签: 语法标志 前置句式 左传 前置宾语 否定词 宾语前置
  • 简介:汉语──政治文化统一的标志──读罗杰瑞著《汉语概说》田福美国华盛顿大学罗杰瑞(JerryNorman)教授写了一本书,叫CHINESE,张惠英女士把它译成汉文,名叫《汉语概说》。这本书是写给外国语言学家看的,但是中国语言学家也值得一读。作者把汉语的历...

  • 标签: 文化统一 汉语书面语 方言用语 汉字 概说 普通话
  • 简介:纳博科夫在20世纪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道德主张与政治诉求隐含于这种小说复杂的叙事策略中。本论文结合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通过分析《庶出的标志》中的克鲁格这个陷入极权政治中的人物面临的艰难困境,来探讨纳博科夫的叙事策略及其对极权专制的基本态度和道德立场。纳博科夫不单揭示极权专制对无辜生命的残酷杀戮、对个体尊严的肆意践踏、对自由意识的粗暴干涉,而且探讨造成这些政治灾难的原因。

  • 标签: 纳博科夫 《庶出的标志》 政治诉求 意识哲学
  • 简介:以上海话为例讨论吴语清音浊流声母的声学特征及其鉴别方式,以及跟清音浊流声母相关的一些现象。文章分四部分:(1)吴语清音浊流声母研究的历史;(2)气声发声的声学特征以及吴语清音浊流的鉴定标准;(3)跟清音浊流相关的几个问题;(4)结语。

  • 标签: 吴语 清音浊流 正常浊音发声 气声发声 功力谱
  • 简介:本文尝试解决国内文学伦理学界存在的问题,从刘奇葆提出的“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出发,联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乡绅文化”风尚与大众阅读流行的文学关系,继承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伊莱恩·肖沃尔特的“女作家批评”传统,借鉴英国批评大家D.H.劳伦斯提出的知识分子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承中感受“地之灵”、“体验根系于一地的公共感情”,创新提出理论模型——融合幽灵批评与阅读伦理的“新文学伦理学”的理论视角与批评范式,以对美国经典女作家、女公共知识分子、女权主义运动者苏珊·桑塔格的“自我画像”《在土星的标志下》的阅读伦理学的研究为中心,研讨作家在阅读活动中与已故作家的“对话”与交流,以及该种幽灵阅读的行为会对我们自身的文学批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标签: “女作家批评”传统 公共知识分子 幽灵批评 阅读伦理 苏珊·桑塔格 《在土星的标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