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分析血常规在临床检验中的常见误差。方法运用回顾式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予以血常规检验患者68例作为临床分析对象,采集的血液制作成临床标本,在不同的保存温度、采血部位及其标本的存放时间差异等对检验产生的不同结果作出分析,旨意找寻出产生常见误差的真实原因。结果综合患者在血常规的临床检验中其结果产生误差的真实原因分析,主要是保存温度、采血部位以及存放时间等不同,这些误差因素都会令血常规在临床检验中结果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即是P<0.05,在统计学中具有临床分析的意义。结论患者实施血常规检验之时,要对血液标本中存在多种影响因素进行明确,且严格实施质量控制以便在实施血常规检验时减少误差的产生,在临床治疗中提供更为精准的医学根据,故在临床上具有较强的分析价值。

  • 标签: 临床 血常规检验 常见误差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温度、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为临床血常规检验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在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60例,对其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进行血常规检验,比较并分析检验结果。结果温度及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均有一定的影响,在常温保存7小时以上,低温保存22小时以上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且保存时间越长,血常规检验结果偏差越大。结论临床进行血常规检验,在采集血液样本后立即送检,并尽快完成检验,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温度与时间 血常规检验 结果影响。
  • 简介:大家去看病的时候,为什么看到最多的检验单是一张血常规呢?小小一管血液里面到底能反应出什么东西,能够让医生迅速了解到我们身体里发生了什么呢?

  • 标签: 课堂教学 科学知识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不同采血方法的应用与区别。方法选取200例患者,皆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过血常规检验,并分为Venousblood(静脉血)以及末梢血,对这两种检验的结果进行探讨。结果进行静脉血检查的具体数据结果与末梢血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其中静脉血组的各项指标优于末梢血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性存在,表明为p<0.05。结论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末梢血检验和静脉血检验为两种最为常见的形式,但是相对来说,进行静脉血检验的意义更高,医学论断更加准确。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检验方法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在缺铁性贫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5年2月~2016年3月,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124例缺铁性贫血(贫血组)和124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为研究对象,两组均实行血常规检验,对各项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贫血组RBC、HB均低于对照组,RDW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CV、WBC两组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血常规检查便捷易行,其中的MCV、RDW等指标可促进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初步和早期筛查,为治疗提供诊断依据,临床意义显著。

  • 标签: 缺铁性贫血 血常规检验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来源和分布情况。方法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进行血液样本采集并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50例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对不同采血部位、保存温度以及放置时长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静脉血中的红细胞、白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末梢血液的指标,血小板明显高于末梢血液的指标,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评估标准(P<0.05),取血后立即送检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放置2h、4h的血液,而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少于放置2h、4h的血液,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评估标准(P<0.05),而不同温度下血液中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显示采血部位和血液放置时间对其有明显影响,而放置温度则无明显影响,值得在临床检验中指导应用。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误差来源 血细胞数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常规检验中血涂片分析的重要性。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5年10月期间到院实施诊治的1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实施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异常的标本再次于外周血涂片显微镜下实施镜检,观察分析血液标本形态学以及白细胞分类。结果经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显示有80例患者结果存在异常,通过外周血细胞涂片检查有30例患者结果存在异常,和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异常显示结果相符。结果在血常规检验中实施血涂片分析,可更为全面且直观地对疾病进行诊断,获得更为准确且合理的诊断结果,给疾病的治疗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血涂片 血常规检验 分析
  • 简介:摘要在病人接受治疗治疗之前通常需要进行血常规检验,能够对临床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并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质量控制方式,对质量控制需要注意的各项事情进行确定,进而在选择合理治疗方式的同时减缓患者病情进而治愈患者。在本研究课题中,笔者在对临床患者进行准确诊断的基础上,按照检查结果确定最合理、最科学的质量控制方式。

  • 标签: 血常规 质量控制 注意事项 检验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和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可靠性和准确性的方法。方法选择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到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90例患者,均采集静脉血液以及无名指末梢血液,将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影响血常规的因素。结果无名指末梢血液标本中的红细胞指数、白细胞指数、血红蛋白指数明显高于静脉血液标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静脉血液标本中血小板指数则明显高于无名指末梢血液标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在对行血常规检验的时候,要规范血常规的操作过程,控制人为因素导致的检测误差,从而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准确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等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选取在我院2015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3例进行血常规检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103例患者临床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因素,通过因素分析根据实验室医疗现有情况提出医疗工作人员进行采血和化验时候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结果影响103例血常规检测患者的主要因素有①仪器设备因素;②采血部位因素;③采血量因素;④抗凝剂因素;⑤血液运输因素;⑥服用药物因素。结论通过对各类因素的分析,多种因素会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在检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上述问题,提高临床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 标签: 血常规 临床检验结果 可靠性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常规检验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以及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及方法,力求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的可靠性以及精准性。。方法对今年来于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人员进行血样采集,行血常规检验,并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相关性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由本次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来看,对于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可靠性以及准确性造成影响的因素包括仪器设备、采血量、采血部位以及采血时间等等,综合上述因素,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意见。结论在血常规临床检验之中,需对影响检验的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以此确保血常规临床检验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

  • 标签: 血常规 临床检验 可靠性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地中海贫血及缺铁性贫血在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135例贫血患者,根据贫血类型不同而分为两组,其中68例地中海贫血者设置为地中海贫血组,67例缺铁性贫血患者设置为缺铁性贫血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自动的血细胞检测仪行血常规检查,对比分析两种贫血差异。结果地中海贫血组患者RDW、MCV、MCHC指标与缺铁性贫血者相比差异显著,(T=54.7931,P=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过两组贫血患者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T=1.8191,P=0.0711)。结论血常检测手段对贫血患者血液血红细胞体积及宽度分别情况进行筛查,可有利于诊断地中海贫血及缺铁性贫血,其检测方式简单,易操作同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地中海贫血 缺铁性贫血 血常规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断中采取血常规与全血CRP联合检验方法,探讨其价值。方法研究所选对象为92例感染性疾病患儿,在本院就诊时间为2015年5月~2016年5月,以感染方式的不同为依据分组,46例病毒性感染患儿为对照组,46例细菌性感染患儿为研究组,行血常规、全血CRP检验,分析其结果。结果血常规白细胞、全血CRP提升为儿科感染性疾病表现,且为正相关;两组全血CRP、血常规白细胞相比均以研究组更高;研究组的两项检测阳性率均较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与全血CRP联合检验使用价值较高,适合在儿科感染性疾病普及。

  • 标签: 感染性疾病 血常规 全血CRP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