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在详细介绍了酶的本质和作用特性的基础上,还安排了“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性实验,同时提供了一系列的实验材料,并提示学生从环境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其实,除此之外,酶活性还受环境中某些物质的影响,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酶的激活,而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活,称为酶的抑制剂。笔者以唾液淀粉酶为材料,介绍如何进行激活和抑制剂对酶活性影响的探究性实验。

  • 标签: 酶活性 抑制剂 激活 探究性实验 实验材料 环境温度
  • 简介:本文就细胞凋亡及其在淋巴细胞克隆选择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学生物学教学有所帮助。

  • 标签: 细胞凋亡 淋巴细胞 克隆选择
  • 简介: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不明,其中免疫系统尤其是淋巴细胞功能紊乱占主导作用。最近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可作为监测RA疾病活动、判断治疗预后及RA相关肺间质疾病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PHA体内注射可明显地提高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分裂指数,用此途径可制成优良的染色体标本。PHA的效应在于促进已经转化的淋巴细胞迅速进入分裂期。

  • 标签: 小鼠 PHA 脾淋巴细胞 染色体 分裂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相关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H)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9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妊娠相关Ly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年龄20~40岁。发病时间为产前2个月至产后12个月,产前6例,产后10例,就诊时间均为产后。其中淋巴细胞性腺垂体炎6例,淋巴细胞性漏斗-神经垂体炎(LINH)4例,淋巴细胞性全垂体炎4例,淋巴细胞性下丘脑炎2例。16例患者中,8例有肿块占位效应,14例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状,9例表现为中枢性尿崩症,2例产后高催乳素血症。垂体磁共振成像可表现垂体弥漫增大、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下丘脑漏斗区占位病变。免疫抑制剂治疗9例,3例行手术缓解占位效应,自发缓解4例。共1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98个月,其中4例复发,完全缓解2例,12例长期激素替代治疗。结论妊娠相关LyH临床表现呈异质性,孕期及产后的鞍区占位性病变需考虑到LyH的可能,避免误诊和漏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总体预后良好。

  • 标签: 妊娠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疾病特征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可以反映机体的系统炎症状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LR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一定的预后价值。在肝癌的治疗中,基于NLR构建的预后模型较常规分期系统显示出更大的预后效能。由于肝癌的异质性,在不同的研究中NLR的预后效能差别不一,而且单纯使用基线NLR评估预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了解NLR的临床实用价值,笔者对NLR在肝癌预后中的临床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癌,肝细胞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运用观察法,对有氧运动对老年男性安静状态下红细胞免疫功能和淋巴细胞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训练组红细胞C3bRR、ICR(%)在第5周后与10周后有上升趋势,但是差异没有显著性;NK细胞数量第5周后有上升趋势,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后5周升高明显;安静状态下CD4、CD4/CD8(%)显著低于训练前。提示该强度运动的不同阶段对几种免疫指标影响不同,该强度对老年人可能偏高。

  • 标签: 有氧运动训练 红细胞免疫功能 T细胞 NK细胞
  • 简介:慕尼黑大学(LMU)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生物钟可以控制淋巴细胞运动,因此一天中不同时间点免疫系统对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反直强度不同,这可能有助于优化疫苗的使用。

  • 标签: 免疫反应 淋巴细胞 生物钟 强度 运动 慕尼黑大学
  • 简介:目的:为进一步探索LAK细胞疫苗在AA大鼠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近交系SD大鼠以完全弗氏信致炎形成佐剂关节炎(adjuvantarthritis,AA).分离AA大鼠淋巴细胞,经培养扩增后,采用已建立的肿瘤疫苗专利技术制成LAK细胞疫苗.实验动物分别于腋下注射LAK细胞疫苗,每5日一次共3次.治疗前及治疗后一周分别采外周血测定T细胞亚群,同时行外周血涂片和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经LAK细胞疫苗免疫后,AA实验动物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降低(P<0.01),T细胞亚群CD8+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CD4/CD8比值下降,两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LAK细胞疫苗可有效地降低佐剂关节炎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数目并提高CD8+T细胞亚群的数量,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可能是一种有用的手段,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LAK细胞疫苗 佐剂关节炎 淋巴细胞 免疫治疗 细胞亚群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D-半乳糖(D-Gal)对小鼠脾淋巴细胞损伤的分子机理.方法:测定不同浓度D-Gal作用后小鼠淋巴细胞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以及过氧化脂质(LPO)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DH、SOD和SDH活性均有显著降低(P<0.01),LPO水平显著提高(P<0.01).结论:D-Gal能引起小鼠脾淋巴细胞及其功能的损伤.

  • 标签: D-半乳糖 脾淋巴细胞 乳酸脱氢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琥珀酸脱氢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T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19年1至11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新诊断的MDS患者16例为MDS组,另纳入16名健康成人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CD4+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在MDS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共纳入MDS患者16例;男5例,女11例;中位年龄56(18~80)岁。健康对照组16名,男女各8名,中位年龄40(17~69)岁,两组性别和年龄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G3在MDS组CD8+T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4.45%±22.31%比58.78%±14.82%,P<0.05)。LAG3在MDS组调节性T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4.91%±10.32%比49.09%±13.58%,P<0.05)。LAG3在CD4+T细胞中的表达MDS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G3在MDS患者CD8+T和调节性T细胞上的表达高于健康人。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细胞中数目最多,作用最重要的功能细胞。T淋巴细胞CD4^+、CD8^+亚群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中小强度有规律的运动提高CD4^+/CD8^+比值,增强机体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而大强度、力竭运动则降低CD4^+/CD8^+比值,减弱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 标签: 运动 T淋巴细胞 CO4^+ CD8^+亚群 免疫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封闭抗体阴性的习惯性流产患者进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结局。方法使用丈夫或者健康第三方新鲜淋巴细胞对封闭抗体阴性的习惯性流产患者进行免疫治疗,观察封闭抗体转阳率和妊娠≥28周的结局。结果封闭抗体转阳率为93%,治疗成功率为84%。结论淋巴细胞免疫治疗能有效治疗封闭抗体阴性习惯性流产患者。

  • 标签: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 习惯性流产
  • 简介:目的:观察万米跑后不同时相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活性的变化,探讨大强度耐力运动后血液淋巴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选取8名参加运动会万米长跑的体育专业男运动员,分别在运动前1天(RG)、运动后2h、24h和48h采血抗凝,分离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淋巴细胞凋亡率,并测定血清中SOD活性、GSH和MDA含量。结果:运动后2h和24h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安静水平,2h显著高于24h;48h基本恢复安静水平。2h血浆中SOD酶活性、GSH和MDA含量均较安静水平显著升高;24hSOD和MDA仍显著高于安静水平,而GSH水平则无显著差异;48h后SOD、GSH和MDA均较安静水平无显著差异。外周血MDA含量与淋巴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757;P:0.001)。结论:万米长跑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有诱发效应,而凋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开窗理论”特征。运动引起的机体自由基代谢失衡可能是淋巴细胞凋亡率变化的原因之一。

  • 标签: 淋巴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外周血 万米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或者多样性的不同对乳腺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浸润程度是否有影响。方法根据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选取2017年3~10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就诊、经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癌的女性患者80例,年龄37~74岁,分为高度浸润(TIL-H)组25例、中度浸润(TIL-M)组34例、低度浸润(TIL-L)组21例。通过Meta 16S DNA测序,对肠道菌群的DNA进行分析,比较这3组间肠道菌群丰度或者多样性的差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χ²检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采用β多样性分析。结果TIL-H组、TIL-M组和TIL-L组分别有3 174,2 996和2 877种不同的运算分类单位(OUT),3组乳腺癌患者(TIL-L、TIL-M、TIL-H)肠道菌群在加权和未加权的3组间β多样性分析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加权,P<0.01;未加权,P<0.01),且在TIL-L与TIL-H组间比较时差异最大(P<0.01)。结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浸润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 标签: 肠道菌群 Meta 16S DNA测序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变化在进展期胃癌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247例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的进展期胃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的24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74例,女73例,年龄20~84岁,中位年龄61岁。依据新辅助治疗前后PLR的差值状态定义△PLR,如为负值定义为“降低组”,如为正值或是0定义为“未降低组”。进一步分析新辅助治疗前后PLR值及其变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247例患者包含降低组138例和未降低组109例;△PLR两组间在肿瘤大小、侵犯神经、脉管癌栓、ypT分期、ypN分期、ypTNM分期和病理反应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年龄、性别、和有无术后辅助化疗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PLR降低组和未降低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9.0%和54.0%(P=0.025);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8%和58.1%(P=0.035);未降低组患者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好于降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ypT3-4分期、ypN3b分期和△PLR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HR=2.731/2.676,95%可信区间(CI):1.026~7.268/1.014~6.985;HR=4.717,95%CI:1.922~11.579;HR=2.854,95%CI:1.117~4.124;均P<0.05)]和总生存率(HR=3.226/2.655,95%CI:1.280~9.227/0.945~7.548;HR=4.550,95%CI:1.842~11.239;HR=2.897,95%CI:1.049-5.251;均P<0. 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接受新辅助化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PLR能更好地预测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新辅助化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