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抗战后期,由于国民党在军事上的溃退和政治上的腐败,乃至造成抗战以来空前未有的严重危机。重庆、昆明、成都、桂林等地各阶层人民先后行动起来,要求国民党当局立即结束一党专政,实施民主宪政。随着形势的发展,斗争的规模日益深入,范围也越来越广,终于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主宪政运动。

  • 标签: 民主宪政运动 抗战后期 抗战以来 一党专政 国民参政会 抗战初期
  • 简介:中国的宪政追求已历百年,考察制宪史与著名人物的法制观念,发现中国宪政史与富强诉求密不可分,宪法曾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也一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宪政追求的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宪政本初意旨即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常常被忽视.也正基于此,人们宪法观念的形成,也常常被漠视或误导.宪法观念的缺失,真正与宪政直接相关的民主自由的追求的匮乏,或许正是中国宪政追求历经百年而仍未真正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 标签: 中国 宪政富强 民主 文明
  • 简介:宪政民主分别同消极自由理念与积极自由理念相对应,也就必然反映两种自由理念的对立统一关系.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分别回答了"谁治理我?"和"我被治理的程度如何?"这两个问题,但它们要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民主主张积极参与和行使国家权力,宪政则强调以保障个人基本权利和自由为目的限制政治权力,两者的互补互动、磨合产生了宪政民主制,较为有效地解决了人类政治生活中重大的两难问题.

  • 标签: 宪政 民主 宪政民主制 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
  • 简介:本文论述了抗战期间中共与民主宪政运动的互动关系。认为:中共不仅为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保证了民主宪政运动的健康发展,而且牢牢抓住宪政这面旗帜,团结、教育和锻炼民主力量,形成了对国民党统治的多方位冲击,为后来中国政治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 标签: 革命史 民主宪政运动
  • 简介:麦迪逊等联邦党人继承这种共和与民主的区分,宪政的引入联邦党人继承古典共和概念的民主意涵,民主与政治权力都不能越出宪法所规定范围

  • 标签: 党人文集 共和概念 文集共和
  • 简介:本文着重指出:中间党派在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积极参与这一运动,是由当时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由此得出若干结论:抗战时期的中间党派已渐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影响;在旧中国的历史条件下,用和平方式决不可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理想;中间党派乃是中共反独裁、争民主斗争的重要同盟军。

  • 标签: 中间党派 抗战时期 民主宪政运动
  • 简介:尽管宪政民主存在着种种必要的联系,但学界普遍对二者的关系存在误读,而背离其渊源的误读与诠释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中国的宪政理论和民主理念走入歧途。人类的历史表明,多数决的民主极易走向多数人暴政,与宪政背离;代议制和直接民主都容易造成民主权威的“碎片化”,这其中,民主只注重程序的首要作用和决定作用,并没有天然地与正义、善相结合,何况,民主本身存在着难以回避的悖论。因此,宪政理论对这样的“民主”是怀疑、否定和抵制的。从公法学理论来讲,宪政是实现了民主后的下一步诉求,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民主的,与民主有着天然的紧张关系。宪政体制从根本上杜绝了“多数人暴政”之民主的可能,是解决“多数人暴政”难题的最强有力的实然支撑。

  • 标签: 民主 多数决 代议制 宪政
  • 简介:罗隆基的人权理念,是以生存权为基础的功利主义的人权观;罗隆基的政治理想,是实现以专家政治为基础的民主宪政;罗隆基的经济理想,是以国营和计划的方式促进民生的均足。以此观之,罗隆基是一位对社会民主主义宪政情有独钟的爱国人士。

  • 标签: 罗隆基 人权 社会民主主义
  • 简介:文章对民盟宪政观的主要内容、局限性及积极意义进行了总结分析.中国民主同盟的宪政观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它主要以宪法为中心同时包括:宪法与人民的关系,宪法与政党的关系以及宪法与政府的关系3个方面.民盟宪政观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首先近代宪政思想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的必然产物;其次20世纪40年代各派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必然结果;最后民盟内部的成员组成对宪政观的产生起了很大影响.民盟宪政观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畸形发展是民盟宪政观的历史局限;其次,民盟宪政观脱离40年代的政治经济条件是其现实局限.民盟宪政观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提供了一次使中国和平进入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尝试;其次它为建立高效、民主的现代化中国政府奠定了基础;最后它探索了一种处理现代化国家政府与人民之间关系的新模式.

  • 标签: 民盟宪政观 内容 原因 局限 意义 抗战时期
  • 简介:抗战时期,由于全面抗战的需要、共产国际的影响和中共政权建设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了以思想理论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宪政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宪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独立性,能正确处理权威与民主的关系等重要特点,它对当前的政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 宪政建设
  • 简介:摘要如何从纸上的宪法变成实践中的宪法,是我们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为什么宪法从文本到制度实施那么困难?简单的讲,因为大众一直没有动力去参与宪政的过程,没有大众的参与,种种改革最后都归结为失败。从1894年开始,立宪就成为中国精英的共识。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等进行了公车上书,经光绪皇帝的支持,实施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有希望的时期。但很可惜百日维新很快就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戊戌变法的希望、覆灭向我们昭示着以后所有宪法改革的困难所在,改革迟早会触动既得利益,在没有人民的支持的情况下,最后必然走向失败。

  • 标签: 中国 宪政 制度
  • 简介:毛泽东宪政恩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改良立宪、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转变,在中国宪政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宪政的艰辛探索代表了中国政治法律思想转型的历史进程。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宪政建设有重大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宪政思想 中国政治法律
  • 简介:宪政发源于西方,是西方文化传统所内生的一种现象,而中国效法西方立宪法行宪政已历百年,然终不得其果.究其原因在于国人对西方宪政功利性的理解以及生硬的移植.因此,欲将宪政之根深植于国土,不仅应"熟悉其制度,了解其理论,亦须明白其渊源,把握其精神".本文正是从历史的角度,探索西方宪政生成和发展的动因,以期对中国宪政建设做些有益的思考.

  • 标签: 中国 宪法 民主 公权 人权保障 法治
  • 简介:《民宪》是抗战时期民盟创办的一份重要刊物,宣传宪政是其重要宗旨。《民宪》的宪政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宪政的内涵、宪政的重要性、人民与宪政的关系、党派关系、宪法的制定等。《民宪》是研究抗战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第二次宪政运动的重要刊物。

  • 标签: 《民宪》 宪政 中间势力
  • 简介: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是20世纪初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产物.它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民主宪政的理解、认识和向往,另一方面也深刻说明了封建传统政治及其文化观念对中国民主进程的严重影响.李大钊的早期宪政思想顺应了中国民主发展的潮流,为后来的民主宪政运动提供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思想素材,但是也留下了一些值得后人继续深思的话题.

  • 标签: 李大钊 自由 民主 宪政思想
  • 简介:  (三)运用民主行政的顾客理念来实现民主执政方式的变革,运用民主行政的顾客理念来实现民主执政方式的变革,党实现民主执政与政府落实民主行政

  • 标签: 民主执政 民主行政 行政民主
  • 简介:宪政是以宪法为龙头依法治国的政治方略。为落实、监督、保障和促进我国宪法、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必须建立保障宪法实施的机构和违宪审查制度。本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了英国式、美国式和欧式的司法审查模式、宪法保障机制与我国宪政制度存在的背景、制度、法治语境异同,阐述了我国宪政建设发展的方向。

  • 标签: 宪政 违宪审查 宪政法院
  • 简介:宪政主义的价值功能分析有助于推进民主改革进程,从宪政的基本概念入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经济效率观、产权关系两方面探寻宪政主义的经济价值。

  • 标签: 宪政 市场经济 产权 经济价值
  • 简介:一、用宪政的意义启迪高校章程制定1.宪政宪政意义。立法先行,在法律的形式下确定政府和大学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并予以保障,与此同时,以法律和制度建设推进与完善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将行政权力纳入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运行,这便是宪政对大学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意义。2.宪政意义的大学章程是世界大学发展的逻辑起点。3.世界普适的大学模式曾在中国生根成长。

  • 标签: 宪政意义 高校章程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大学发展 制度建设 责任关系
  • 简介:西方的宪政思想在近代传入中国。康有为在民族危机关头,为救亡图存,将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与之比附,表达了他的宪政思想。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康有为的宪政思想尚显粗糙,但在政治思想启蒙方面却功不可没。

  • 标签: 宪政思想 康有为 中国政治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