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一共五,两字三画,一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画。三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四十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有两个场面印象

  • 标签: 汪曾祺 性情中人 汪曾棋 水仙花 真性情 沈从文
  • 简介:阿赫默德是个威严的国王,他只有一只眼睛、一条臂膀.有一天,他召来三位画师,命他们为自己绘制肖像.国王对三位画师说:“我希望有张像样的画像,请你们用彩笔精心描绘我身跨战马奔赴疆场的模样!”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镇上来了个画家,据说还是个名家,租了个房子搞画展。起先去的人寥寥可数,后来竟达到络绎不绝的地步,于是平静如水的小镇便热闹起来了。我正纳闷,镇上的人啥时变得这么有品味了呢?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困惑,索性也跑去看个究竟。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武汉晚报》2008年11月4日第53版刊载了一篇署名“菲飞”的文章.题目使用的是黑体初号字.很是醒目——“一副字画换旅游”.但笔者觉得也很刺目.因为其中的“副”字用错了。两天后的《武汉晚报》刊载了《获胜的“秘密武器”》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幅德行非常恶心,对吧?”(载《武汉晚报》2008年11月6日第4版)其中的“”字也用错了。

  • 标签: 《武汉晚报》 第4版
  • 简介:我翻开了那本布满了尘埃的作文本,一张张红红色的剪纸飘然落地。我捡起来端详,图案案是一个坐在牛背上的小孩伸手去拉下面另一个小孩。坐在牛背上的小孩叫好好,被拉的那个笨笨的肢体不协调的小孩就是我啦.这幅剪纸,勾起了我的一段美好回忆。还记得当时我回乡下的姥姥家玩,在街上认识了一个好朋友,叫好好。她天天早晨都出去放牛。

  • 标签: 小孩 剪纸 牛背上 好好 案是
  • 简介:哈曼音响在名流云集的《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发布活动上亮相.致命情人乐队则惜由可靠的声海话筒、声海无线个人监听系统等音频设备,将一个个重型音符掷向狂热的歌迷。在这个万物生长的春天.即便是同一类型的产品.也在各自专注的领域.展示出魅力独具的风华。

  • 标签: 数码 品牌倾向 音频设备 监听系统 话筒 音响
  • 简介:8月2日。中国移动正式发布两款自主品牌手机M701和M601及MIFI、移动电源等多款配件产品。产品一经发布,即受到智能手机市场的关注,引起广大手机用户的热议。从8月6日零时起,两款智能手机已经在中国移动手机官方旗舰店(天猫)正式接受预定。中国移动承诺“7天包退/换、15天包换、一年保修”的贴心服务。

  • 标签: 数码 中国移动 配件产品 智能手机 品牌手机 移动电源
  • 简介:<正>刺激,神奇,变形金刚裹挟着宇宙的风尘来到地球,与霸天虎们展开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精彩的画面,时尚幽默的台词,再加上变形金刚人性化细腻的感情,一时间《变形金刚》成了最火爆的话题。无论是看着变形金刚动画版长大的七八十年代,还是现今的中学生,他们都是《变形金刚》的铁杆"变形"迷,就连数码界也乘着"变形"风过了把"变形"瘾。

  • 标签: 八十年代 大黄蜂 录音功能 播放方式 AAA PLAYING
  • 简介:超拉风配件将iphone复古相机这是相机么?是的,但它除了是一款相机,同时也是iphon手机保护套。"i.am+"是一款针对iPhone4/4S/5的自身配有感光元件和更出色补光灯的相机配件。

  • 标签: 数码 IPHONE 感光元件 机配件 相机 保护套
  • 简介:“哇!”随着观众席上的一阵惊叹,川剧表演开始了。成都,蕴藏着悠久的巴渝文化,川剧变脸就是一大亮点。我们一家也慕名而来。一走进锦里古街的结义楼大戏院,迎面而来的便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大舞台。我们坐定,碗茶沏上,川剧便在茶香中开演了。大屏幕上绚丽多彩的灯光亮起,激动人心的音乐响起,每一位观众的脸上都写满了兴奋,瞪大眼、竖起耳、直起身,期待演员粉墨登场。

  • 标签: 巴渝文化 川剧 观众
  • 简介:有一书生,工画,作一群鼠图,献诸邑令。令初不知爱,易之,漫悬于壁。一猫过而视之,画坠于地,令仆复悬之。屡悬屡坠,仆怪之,

  • 标签: 小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一幅鼠画》
  • 简介:[赏读录]这是冯宗璞记老友汪曾棋的一篇散文佳作。开头算是引子,结尾算是尾声,中间正文部分才是记汪曾棋的。“三画均出自汪曾棋的手笔”一句,交待了三画的来历,接下去不马上转入对三画的介绍,却先漾开一笔:“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棋擅长丹青,……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汪曾棋能演戏——四十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汪曾祺扮演的更夫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眼前还有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汪曾棋善旧诗——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的游戏之作读来都令人意兴盎然。至于汪曾祺的小说、散文和戏剧上的成就,作者没有介绍——读者早就熟悉了。然后时间拉回到1986年春,作者“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

  • 标签: 汪曾棋 西南联大 散文风格 四十年代 汪曾祺的小说 正文部分
  • 简介:我看到了毕加索的三张肖像。毕加索出生于1881年,卒于1973年。作为一个画家,他画风多变,数量充沛,在20世纪旁出无人。1904年,他才二十出头,只身来到艺术之都巴黎。年轻的他发脚不齐,头发油亮可鉴。他很严肃,但微微翘起的嘴角更多的是笑意。他的眼神里蓄满生命的汁水,他还是一株青绿的嫩芽,

  • 标签: 毕加索 肖像 1904年 20世纪 画家 画风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