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一部集大成的理论著作,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吕氏春秋》延续了先秦时期的天命信仰,书中记载了历史上诸多祭祀“上帝”的事件,因此,它自身也比较注重祭祀“上帝”,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皇天上帝”为主要信仰对象、以天人感应为主要模式的宗教天命观或天命信仰。

  • 标签: 《吕氏春秋》 信仰 上帝 皇天上帝 祭祀
  • 简介:编者的话:下面这段文字,你读懂了吗?读过之后,有何感悟,又有何联想?请运用你的各种知识储备,以这段文字为内容,或译,或扩,或感,或悟。我们将从来稿中评选出“美文”大奖,并颁发相应奖品。来稿请寄:天津市南开区迎风道18号(邮政编码:300191)《同学少年》编辑部,或发电子邮件到afterclass@126.com。截止日期:2015年2月28日。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

  • 标签: 请寄 世易时移 吕氏春秋 持国 循法 寿民
  • 简介:吕氏春秋》中藴含着丰富的赏罚思想,“理义至上”是其核心价值,“博赏慎罚”和“赏罚观归”是其具体原则。从诸子的分野看,《吕氏春秋》的赏罚思想是以法家思想为外在形式,儒家德治主张为精神实质,儒、法结合的产物;从时代的变迁看,它体现了新旧政治文化的交融。《吕氏春秋》试图以传统德治来修正秦国的法家路线,以期适应即将到来的大一统国家。

  • 标签: 战国 《吕氏春秋》 赏罚 德治 法家
  • 简介:魏文侯燕饮[1],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之智也[2]。至于任座[3],任座曰:“君不肖君也[4]。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5],知于颜色[6]。任座

  • 标签: 魏文侯 吕氏春秋 封君 颜色 大夫 自知
  • 简介:吕氏春秋》含有丰富的历史思想,以人知天,天人相分,表达作者天人关系上的卓越见识;以治国论为著书基点,寓作者深刻的历史见识;以指导现实,匡正时弊为目的,充分发挥历史鉴戒功用.

  • 标签: 《吕氏春秋》 历史思想 天人关系 治国论
  • 简介: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如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和强调环境的作用,提出"反情以教"、"师生同体"的教学原则,提出学习者应持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等;重视政治和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 标签: 教育思想 师生 教学原则 学习者 政治 《吕氏春秋》
  • 简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西汉中期以来,被尊奉为至圣先师。《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前夕,是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的一部政论书。该书较多地称引孔子,或采用其学说,或征引其言行,或圣化其为人,对孔子推崇备至。吕书尊孔既是对春秋末期以来社会风气的继承,也是客观环境使然,特别是它从治国的角度尊孔,为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及种种圣化、神化孔子的行为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且对认识秦汉儒学的发展及考察孔子在战国时代的地位等颇有助益。

  • 标签: 吕氏春秋 孔子 儒学 称引 圣化 意义
  • 简介:摘要:《吕氏春秋》是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著作,包含十分丰富内容,其中《劝学》等篇目对师德师道做了详细的阐述,本文对《吕氏春秋》中的几个篇目进行分析,从中探究出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也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上教师地位及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

  • 标签: 吕氏春秋 师德师风 教育
  • 简介:中国哲学主要是求善的政治哲学,政治与伦理的关系紧密结合。《吕氏春秋》作为先秦杂家的重要代表作,注意博采众家之长,抑为即将到来的封建统一帝国制定理论学说和治国方略,提出了一套较完备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即以"法天地"原则为依据来实施德治,以君主为核心来把握与臣民的伦理关系和以功利主义为得失取舍之标准。该书的政治伦理思想及特点承先启后,历史影响深远。

  • 标签: 《吕氏春秋》 杂家 政治伦理 特点
  • 简介: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技术的积累和进步,必然导致古代农业科学思想体系的产生与发展.周秦时代的传统农业,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术领域空前活跃,各种学说蜂涌而起,诸子百家竟相争鸣,农家学派独树一帜.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杂家著作,但其中的“上农”等四篇论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业科学思想体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吕也因此跻身于农业科学家的行列.

  • 标签: 《吕氏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 华阳夫人 秦相 农家学派 周秦
  • 简介:通过对"辩"(辩说)的多方面分析,不仅初步论及了主体间交际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阐明了成功交际的若干规范性要求,而且对普通名言在表达普遍之道方面的限度也有所涉及.这些论述吸取了先秦诸子在语言之思方面的诸多积极成果,并有所创新,构成了中国古代语言哲学历史演进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 标签: 《吕氏春秋》 辩说 语言哲学
  • 简介:采撷九流十家学说之长,融合儒、墨、名、法等各家优选基因,阐明治国之道,为秦国强大和秦始皇统一中国作了积极充分的思想、文化及舆论的准备.其充满智慧的科学人文思想资源,对于我们当下的现代化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吕氏春秋》 治国之道 文化资源
  • 简介:<正>《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集合门下宾客编撰而成的,成书于战国时代末期。吕不韦(?—前235年)是战国末期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因游说华阳夫人立秦公子子楚为太子有功,子楚继位(庄囊王)任命他为相国,封文信侯。秦王政继位后,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他拥有大片的食邑并宾客

  • 标签: 吕氏春秋 吕不韦 治乱兴衰 秦王政 战国时代 治国安邦
  • 简介: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如果将其与西方哲理寓言集《伊索寓言》作对比分析,可以概览《吕氏春秋》作为政治寓言的特点及其原因。

  • 标签: 《吕氏春秋》 《伊索寓言》 政治寓言
  • 简介:摘要:《吕氏春秋》作为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以儒家思想为基调,兼收并蓄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等各家思想,其中所涵括的养生文化理论即有对前人的继承性,又有自己独到的创新,同时,《吕氏春秋》又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经过前辈的创新与发扬,也是传统养生文化史上的新时期。结合这两个方面,对其产生的历史影响及现代意义进行研究势在必行。

  • 标签: 《吕氏春秋》  历史影响 现代意义
  • 简介:【书籍简介】《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集体编纂的一部类似百科全书的著作,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吕不韦认为书中包括了天地间万事万物古往今来的道理,所以十分得意,命令把全文抄出来,贴在秦国都城咸阳的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没有人来自讨没趣。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由来。书中的名篇有《掩耳盗铃》《去私》《刻舟求剑》等,名句有"察

  • 标签: 《吕氏春秋》 天地万物 去私 文抄 吕览 文信侯
  • 简介:以考论《吕氏春秋·大乐》首句所云“乐,生于度量”之义为旨趣,指出“度量”是“大乐”之所以存在的实在基础,是其规定性之一。“生于度量”有具体含义,表示“乐”之“律”生于“黄钟之宫”,“乐”之“器”的大、小、轻、重定于“黄钟”管之长短、容积,“乐”之“五音”定于“黄钟之宫”,“乐”之“歌”、“诗”之旋律定于“黄钟之宫”,“乐”之“舞”虽不详,但亦有“度量”可言。如此之“乐”方可称为“大乐”。

  • 标签: 度量 黄钟之宫 大乐
  • 简介:吕氏春秋》虽是先秦古籍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残缺"、"窜乱"较少,但历经二千多年的流传,也存在着辨伪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所见《吕氏春秋》辨伪材料进行梳理,并以按语形式略陈己见,聊备读者研究之参考。

  • 标签: 《吕氏春秋》 文献 辨伪
  • 简介:本文旨在对《吕氏春秋新校释》所释《大乐》篇之“两仪”提出质疑,并表达己见,进而强调一种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文献的态度。首先,“两仪”指天地物质形态之容貌,《大乐》不言“天地”而言“两仪”,是要将“两仪”之“两”与“太一”之“一”相对。“一”在万物造化时指“太一”,而“一”又可以为用,以“一”为用时其义指“不易”,则“一”象征不变,而与“一”相对之“两”象征变。《大乐》所言“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可在郑玄论“易”之三名中得到深刻解释。其次,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文献,欲正确理解其内容尤其是理解起来有歧义的内容,则应对文本内容做逐字、逐词、逐句的考证、分析,以此为基础方能对文本作出合乎历史的正确解读。

  • 标签: 两仪 太一 不易 变易
  • 简介:吕氏春秋》是先秦时的一部重要理论典籍,对于它的性质学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自然影响到对它的历史地位的评价。对《吕氏春秋》的性质及历史地位的判断,既要尊重历史记载和叙述,更要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全书的内容。《吕氏春秋》是一部关于统一政治文化的理论著作,是一部对君主进行政治文化教育的教科书,是帝制时代的政治文化先声。

  • 标签: 《吕氏春秋》 是法天地 公天下 为君之道 政治文化 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