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委托贷款合同糾纷的定性于理论上素有民间借贷与金融借款之分歧,继而引发法律适用乱象。最高人民法院终以判例形式将委托贷款合同本质定性为民间借贷,同时肯认了委托人的原告主体适格问题。于此情境下,探寻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厘清委托贷款合同各当事人的诉讼主体资格,研析制度变迁对企业投融资路径的影响,是正确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前提与基础。

  • 标签: 民间借贷 委托贷款 委托代理 当事人适格
  • 简介:警察是政府的代理人,而警员则是警长的代理人。代理关系意味着代理人可以代表委托人行为做事。当警员承担特殊任务,比如与飞车帮、毒贩或者告密者对话时,这种关系就充满挑战性。在秘密侦查行动中或者在处理跨国有组织犯罪时,游戏规则可能大不相同。最近,挪威警官获罪案就表明了委托代理警务模式中的困境,该案的问题是警官越轨和犯罪。显然,用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秘密警务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框架,来理解警官为什么犯法。

  • 标签: 委托代理理论 机会主义行为 警务模式 跨国有组织犯罪 代理人 代理关系
  • 简介:委托理财作为普遍存在的投资行为,为大多数投资者所选择,由于其具有相对的安全性、收益的相对稳定性、基本能刚性兑付的特点,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但由于委托理财制度设计远落后于实务发展,委托人承担风险的意愿及能力较弱,受托人管理资产存在风险的增多,往往衍生出大量委托理财纠纷,对金融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在委托理财纠纷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审判实务界与学界尚未对委托理财进行明确界定,其合同性质与效力、保底条款效力等问题均存在较大争议,这对审理委托理财纠纷造成极大障碍。在比较信托制度适用委托理财纠纷审理与适用合同等诸多法律制度区别的同时,试图创建一个裁判委托理财纠纷的正确路径,发挥信托法律制度的优势,公正、及时的化解矛盾,平衡各方权益。

  • 标签: 委托理财 纠纷解决 信托法适用
  • 简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保护国民合法利益的重要救济手段,毋庸置疑他们的重要性。本文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衔接为视角来说明只有二者合理衔接才能更好的保护和救济国民合法权益,本文阐述它们二者衔接的必要性和现状,并从证据、适用范围、程序三方面来分析完善。

  • 标签: 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 诉讼衔接
  • 简介:关于行政文化的概念,学界目前还没有普遍认可的一致界定,文章试图对公共行政有关文化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尝试提出新的行政文化概念。文章对行政文化几个相关主题词的研究进行了述评:主要有行政文化、行政心理、公务员心理、组织文化,并进行相关概念的辨析,如行政伦理与行政道德、心灵治理与心治管理等,最后对公共行政文化给予了新的界定。

  • 标签: 行政文化 主题词 概念辨析 述评 心理
  • 简介:警察行政强制措施的模式指警察行政强制措施的概念及范畴,警察强制措施是警察为维护秩序依法适用的一类可诉行政行为的总称,是复合概念,具有临时性、中间性、权利可复原性以及特殊强制性。包括'限制人身自由'、'查封、扣押和冻结存款、汇款'以及'其他'行政强制措施。把握其模式还需厘清其外部疆域,从属性、事实、形式、功能等要件与侦查措施、治安处罚及警察强制执行予以准确界分。

  • 标签: 行政强制措施 警察行政强制措施 模式 范畴
  • 简介:近年来,行政道歉事例大量涌现,但其中的异化现象屡见不鲜。总体来讲,可以分为实体和程序两大异化类型,具体包括拒不道歉的缺失型行政道歉、主体遗漏的缺位型行政道歉、对象错误的错位型行政道歉、因素含混的躲闪型行政道歉、内容不清的空泛型行政道歉、过于精炼的浓缩型行政道歉、措词不当的语失型行政道歉、避重就轻的洗责型行政道歉;力避公开的隐秘型行政道歉、重压之下的被迫型行政道歉、方式不当的自辱型行政道歉、路径欠妥的作秀型行政道歉、委托他人的委托行政道歉、久拖不决的迟缓型行政道歉。类型化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找出症结,解决问题,避免异化的行政道歉出现。

  • 标签: 行政道歉 行政问责 政府道歉 官员道歉 异化类型
  • 简介:制定一部完整的行政程序法,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然而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出于制定法律的谨慎考虑和多变的实践状况,我国目前还没有行政程序法。但是,这些主客观因素,远远无法阻挡我们努力制定行政程序法的脚步,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 标签: 行政程序法 程序合法 程序正当
  • 简介:卫生行政执法中的证据是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收集或者由行政相对人提交的,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卫生行政执法证据要求证据具有合法性、真实性、与待证事实存在关联性,但目前卫生行政执法领域存在取证程序不严谨,登记保存证据缺乏规范,证据缺失,证据内容互相冲突,材料取舍比较随意等问题。卫生行政部门在执法中应当注意全面、主动、能动的收集证据。

  • 标签: 卫生行政 行政执法 证据
  • 简介:一、缘起本文以“行政法判例与学说”为题展开讨论.由于行政法不存在总则性的规定,因此判例与学说对于行政法理论的形成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判例和学说之间的关系,行政法领域既有针对个别论点所展开的讨论,也存在概观性的反思.

  • 标签: 行政法理论 学说 判例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当代西方行政改革实践,推动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型和从政府管理向政府治理的转型。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是公共管理对公共行政的三大扬弃和超越,即从行政权力的有效配置走向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从单中心管理控制,走向网络化的协同共治;从科学行政、依法行政的统一走向科学行政、依法行政、效能行政的统一。中国的行政改革行进在从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比较借鉴西方行政改革的经验教训,并寻求与自身实际结合的中国路径。

  • 标签: 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 行政改革 政府治理
  • 简介:司法行政体制改革被纳入整体司法改革的框架之中,这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而实质性推进司法行政体制改革,首先需要对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作出准确的定位。不同于大陆法国家的大司法行政模式,也有别于英美法的司法行政兼理检察业务模式,我国司法行政机关属于一种宏观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公检法三机关掌管的诸多"专门性司法行政事务",正逐渐向"宏观司法行政事务"转化。这些事务可以包括统一法律服务管理职能、生效裁判执行职能以及司法保障职能。未来,司法行政机关在行使上述职能的范围和方式方面,有望发生显著的变化。

  • 标签: 宏观司法行政事务 专门性司法行政事务 统一法律服务体系 生效裁判执行职能 司法保障职能
  • 简介:目前在我国,行政罚款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在罚款数额设定上还不同程度存在任意性,"过罚不当"现象大量存在。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过罚不当"问题,基于经营者利益与公众利益实现适度平衡的理念,给出一种确定行政罚款数额的新方法,以期为维护法治秩序、规制行政罚款及引导经营性行为提供些许智力支持。

  • 标签: 行政罚款 过罚不当 处罚数额确定方法 经营者利益 公众利益
  • 简介:当前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期限规定不明,实践中引发较多争议,从诉讼效益价值等出发,应立法明确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期限,确定一般起诉期限、最长起诉期限,并明确起诉期限的起算、计算、中断、延长等规定。

  • 标签: 行政公益诉讼 起诉期限 时长
  • 简介:在执行法律过程中,由于部分法律的规定过于原则,不能全面涵盖执法实践的所有问题。随着执法的深入,大量的行政批复出现,弥补了执法的空白,但行政批复的效力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梳理相关规定,厘清行政批复的法律属性、种类,对行政批复法律效力的判断依据进行了探讨,提出在行政批复的制定主体、内容合法合理以及形式上都应当遵循一定的标准。并对现行卫生行政批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卫生行政批复的适用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标签: 行政批复 合法 合理 程序
  • 简介:证据衔接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着。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我国特有的行政一犯罪二元体制划分的必然结果。2012年3月,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行政执法过程中所形成的证据材料可以作为刑事证据使用。行政执法程序与刑事司法程序的衔接是必要的,而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的衔接则是这两种程序衔接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诉讼证据法的视角,对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的衔接问题进行粗浅的探析。

  • 标签: 行政证据 刑事证据 证据衔接
  • 简介:行政相对人基本程序权是指行政相对人所享有的与行政法治中的程序有关的权利,这个权利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权利,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程序权利,它是能够主宰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最为核心和系统的程序权利。行政相对人基本程序权利有着非常重要的法治价值,可以"倒逼"行政正义实现、使行政法治与时俱进、使行政执法人性化、使行政相对人权利过程化。然而,在我国,基本程序权利概念尚未形成、基本程序权利体系尚未形成、基本程序权利尚未有内容构造、基本程序权利缺少程序制度支撑。如何在行政法治建设中建构行政相对人基本程序权需要诸多具体的路径,主要应对行政相对人程序权利进行梳理、完善行政法上的程序制度、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合理处理程序规则与实体规则的关系。

  • 标签: 行政相对人 基本程序权利 法治价值
  • 简介:随着法治国家的不断推进,行政公益诉讼已经在我国许多地区开展了试点工作,并且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原告力量薄弱,原告资格受限等多种问题,成为阻碍公益诉讼继续推进的一大障碍。本文主要从扩充原告资格范围角度思考,提出在肯定检察院作为原告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社会团体以及自治组织作为原告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标签: 行政公益诉讼 原告 社会团体 自治组织
  • 简介:行政诉讼“三难”问题的形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面临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受到较多的行政干预,而其与行政诉讼的管辖制度不无关系。2000年以来,在最高法院的指导下,全国各地法院开展了提级管辖、异地管辖和集中管辖等多项改革试点。海南法院的模式选择,坚持“三个有利于”、“三个必须”:有利于实现公正,降低改革成本,基层法院行政审判功能的发挥;必须坚持依法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成效和成本,确保改革得到各方的认同和支持,实现“从体制到机制”、“从动人到动案”的转变。在海南新的发展形势下,时代更是赋予本项改革更为深刻的重大意义。“海南方案”注重制度维护和风险防控,提前研判,坚决防范改革积极功能递减,续航能力不足,不了了之、半途而废;防范制度不足和负面效应的放大抵消、弱化改革的成果;防范行政干预的新样态侵蚀司法公正,行政机关“互相帮忙”,联合抵制,改革的抗干扰功能减弱;防范诉讼成本提高不能换得公正结果而进一步激发“信访不信法”;防范“司法白条”,生效裁判得不到有效执行;防范关门改革,自说自唱,影响改革的效果评估和制度完善。

  • 标签: 改革试点 跨行政区域 异地管辖 行政案件 南方 大变革
  • 简介:民法依其本质属性明显地区别于行政法,但因市场经济先天地带有弱点,如其自身无法阻止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行政法适当介入,与民法衔接和配合势所必然,中国民法尤其如此。国有土地使用权等不动产物权变动与行政主管机关及其行为密切相关,但其中的行政行为不是行政确权,只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也不是行政合同,而是民商合同。建造建筑物需要行政法规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以及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十分必要,至于商品房预售许可则取决于政府是否继续允许期房预售。探矿权、采矿权的转让等合同,至少在目前还看不出不需要行政主管机关的批准,某些合同的生效以行政主管机关的批准为法定特别要件,应予坚持。

  • 标签: 民法 行政因素 衔接 不动产物权变动 建造建筑物 合同生效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