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大国协调作为一种重要的多边安全机制,从成员的来源和所涉及的核心层次看,大国协调可分为区域、跨区域和全球三种形态。冷战后,由于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发生了重大改变,大国协调在区域安全治理中兴起。跨区域大国协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遵循了协调机制的一般规范与规则:一致性、合法性、责任性、包容性和自我克制。同时,它也具有突出的时代特点和独特功能:一是大国协调的会议成果被联合国安理会所认可、接受,与集体安全机制出现了紧密融合的新趋势;二是区域组织加入到大国协调的会议进程中来,发挥建设性作用,如柬埔寨问题解决中的东盟和伊朗核问题大国会谈中的欧盟。跨区域大国协调以大国为主导,具有鲜明的多边特性,对冷战后的国际安全治理体系、区域安全以及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尤应重视跨区域大国协调的作用,因为它既为区域层次上的东亚安全合作,也为突破历史困境,实现“崛起国”和“守成国”在国际体系内和平共存、共同为国际社会供给公共产品,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路径选择。

  • 标签: 跨区域大国协调 安全治理 联合国安理会 效果评估
  • 简介: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是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构建南宁市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我国东、中、西部选取9个省会城市与南宁市进行横向对比,发现南宁市在创新投入水平、创新绩效、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远落后于其他省会城市,南宁市区域创新能力薄弱,提高南宁市区域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

  • 标签: 南宁 区域创新能力 指标体系 评价
  • 简介:如何实现生态利益在地方政府、社会、企业之间的适度均衡与共享是区域生态治理的关键所在。基于协同视角考量区域生态环境这一公共事务治理问题,强化共容意识,致力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努力形成一种"综合决策、联合执法、组织激励、信息共享"的生态治理协同机制,是生态资源特性的内在要求、政府治理创新的实践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然要求,也是实现区域生态共容利益的应然逻辑。

  • 标签: 协同 区域:生态治理 共容
  • 简介:建筑物内发生的严重暴力性案件共性特点是:犯罪嫌疑人的具体位置不确定;因地形地物及建筑物结构复杂,犯罪嫌疑人可能藏匿在不易发现的暗角盲区;容易突然对警察发起攻击,其处置风险要远大于其他战术行动。只有清楚了解建筑物内狭窄区域实战对抗的特点,才能有效地运用战术手段进行处置。

  • 标签: 建筑物 狭窄区域 战术运用
  • 简介: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之间,地震数量多,震级大。建议将工作重心从发生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逐渐转向日常扎实有效的防震减灾工作上来,提高主动抵御地震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 标签: 防震减灾工作 地震风险 危险 环太平洋 灾后重建 抗震救灾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再度兴起,地区冲突和动荡的安全局势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了消极影响。作为摆脱安全困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抑制成员国间冲突升级、发挥和平效应时会受到不同条件的制约。作者从现实主义的逻辑出发,以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为例,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内成员间冲突形势之间的互动,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未能产生和平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通过机会成本机制提高成员国的收益预期,高层互动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在信息沟通和冲突管理方面的作用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平效应的发挥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只有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水平,扩大和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和范围,增加多议题之间的联系,强化高层互动机制和制度的独立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的和平效应,尽快走出安全困境。

  • 标签: 区域经济一体化 安全困境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贸易和平论
  • 简介:东亚区域合作面临一系列瓶颈问题,主要有组织规模与成本效率之间的悖论、区域合作各主体之间诸方面的深刻不平衡;“内部人”与“外部人”之争,或曰大国间相关的基本战略疑惧;严重和多重的“安全禁区/准禁区”问题;东亚各国民族主义加剧或复兴趋势,等等。中国在东亚区域合作领域遭遇复杂难解的新困难,包括中日激烈对抗、南海争端凸显且僵持不下、美国在东亚多边主义领域大肆伸张、TPP谈判高调倡导、快速发动和推进等,其中有些到了令相关的多边合作努力至少暂时瘫痪的地步。面对这些瓶颈问题和困难,中国应践行以两大要点为主要特征的新路径,并持之以恒地大力加强周边外交和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

  • 标签: 东亚 区域合作 国际环境 中国 周边外交
  • 简介: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坚实基础。当前中国创新区域体系中,一些传统的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区域创新体系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呈现出主导产业多样性、县域边界性明显等新的特征。同时,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处于关键地位,FDI充当了重要的技术扩散源。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区域创新和企业创新的掣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有助于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适配性政策支持。

  • 标签: 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型国家 产业集群 地方政府
  • 简介:随着区域实力的整体提升,闵行区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隶属关系的党组织,如传统大中型市属国有企业、新型的工业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等,虽然地理位置位于同区,但组织隶属关系不同。为实现不同党组织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形成合力、互动共建,闵行区委推进了以"需求为导向、项目为平台"为特色的区域党建联建工作,为区域党建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标签: 区域党建 联席会议 资源整合 优势互补
  • 简介:区域贸易协定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推手和制度保障。区域贸易协定的迅猛发展对全球经济和政治进程以及国际贸易法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区域贸易协定发展的动因是多元的,每种动因的现实表现则又是多样的。完备而有效的国际贸易法治,不仅在于规则本身的公平合理和精细,还要求各国重视影响规则制定和实施的政治及其他因素。

  • 标签: 国际贸易 区域贸易协定 政治动因 启示
  • 简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挑战的重要举措,是以区域法制现代化推动法制变革的又一创举,将为中国建立区域经济法制监管新模式提供思路。上海自贸区在区域法制现代化的建设中,应理顺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的关系,厘清投资自由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处理好放松金融管制与加强风险防范间的关系。展望上海自贸区区域法制现代化,其管理体制、海关监管和优惠政策应为未来立法的重点内容,而风险防范和争端解决则是司法的重点内容。

  • 标签: 上海自贸区 区域 法制现代化 新模式
  • 简介:澳门回归十五周年以来,社会、经济及民生各方面均取得优越成绩,可谓"一国两制"的成功示范及"区域合作"的有力体现。澳门在得益于区域合作的同时,须感恩于中央政府及周边省市的大力支持及配合,并应积极主动维护"共融、互利"这一区域合作的核心价值。本文以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发展定位为切入点,从构建珠三角旅游产业集群、共同参与环保项目、共同打造大免税区三方面论述澳门如何向周边城市传递经济高速发展的正能量,提升对外辐射力,从而有效消除对周边省市造成压力与矛盾,弘扬"共融、互利"核心价值的观点及理念,祈能为澳门更好地参与区域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区域合作 共融 互利 产业集群 核心价值
  • 简介:虹口区嘉兴社区(街道)党工委在立足区域实际、研判社情民意、着力破解难题的实践中进行群众工作的有益探索,呈现出中心工作推进有力,基层治理活力迸发,社区认同显著增强,"两新"组织运转良好的可喜态势。

  • 标签: 嘉兴社区 群众工作
  • 简介:订单教育不是校企之间简单的合作关系,它的存在依赖于一定的区域经济背景和校企双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需求,所以把订单教育放到区域经济这个更广阔的空间中去解读才能还原订单教育的真正内涵。

  • 标签: 区域经济 高职院校 企业 订单教育
  • 简介: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是关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协同的角度,采用熵权法,通过建立我国区域间社会事业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物理学中耦合度的概念对协调度进行描述,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内的有代表性省份之间的社会事业发展协调度和协同度进行测算,发现2001—2010年间这三大区域内的-协调度和协同度均呈上升趋势,且西部地区内部的协调值最高,中部地区其次,东部地区最低;对于协同度则中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其次,东部地区最低。

  • 标签: 区域社会事业 协同指标衡量 熵权法
  • 简介:乐山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偏重于绿色发展以及生态环保方面等较为浅显的层面,从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等更为重要的层次.乐山市的生态活力很足、生态质量良好,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与生态经济发展的速度极不相协调,生态社会建设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乐山必须从生态伦理价值观转变、生态空间布局、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来加强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 标签: 乐山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发展态势 生态优势潜能
  • 简介: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必然会造成区域之间的产业政策趋同。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长远发展极为不利。该文提出化解问题的办法应当靠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强化地方政府的责、权、利边界,引导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政策中体现差异性。

  • 标签: 产业政策 地方政府 公共选择 结构趋同 主导产业
  • 简介:仅40个条文的《东盟人权宣言》承载着东盟成员国的共同人权观念。与《世界人权宣言》和其他国际人权文件相比,宣言无论从整体结构上还是权利范围上都体现时代进步性,特别是其有关人权保护一般原则的规定更是独树一帜,丰富了现行人权框架体系。《东盟人权宣言》虽然仅是一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人权文件,但它构成东盟区域人权保护的新起点,有利于推动东盟共同体建设,对构建亚洲人权机制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

  • 标签: 《东盟人权宣言》 区域人权保护 东盟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