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高校课堂具有重要意义。建构高校德育培养的社会性别意识、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及开展妇女/性别理论研究是推进性别平等教育纳入高校课堂的有效路径。推进性别平等教育进课堂的制度化建设、培养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师资队伍,以及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创设性别平等的知识体系可为性别平等教育纳入高校课堂提供有效保障。

  • 标签: 高等教育 性别平等 基本国策
  • 简介:对家庭养老的依恋和倚靠与家庭变革的矛盾和冲突、个体素质能力与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社会文明要求的不相适应、新时代老年妇女对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更高需求,与能够提供满足这种需求的社会舆论支持及社会政策支持之间尚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类难题对于积极开展女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持续提升女性居家社区养老质量等,造成消极影响和不良作用。从性别平等与社会支持交融互补的视角,可以探讨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的办法:厘清社会公正与性别公平的逻辑关系,将自尊、自主、自信、自强的个人晚年价值体现作为开展女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主旋律及创新点,全方位且多角度地拓展女性居家社区养老的现实途径,将性别意识融入支持居家社区养老的社会政策设计及社会服务谋划等理念、思路、方式、途径。

  • 标签: 性别平等 社会支持 女性居家社区养老难题
  • 简介:基于对8名不孕妇女的个案访谈考察不孕对女性的影响发现:在个人层面,不孕意味着当事女性身份的不完整,很多人因此不认同自己的女性性别身份;在家庭层面,不孕给婚姻关系埋下隐患;在社会层面,不孕常常会使女性遭遇污名化。作为一种社会建构过程,不孕带给受访者诸多消极影响,这强化了不孕妇女的社会性别角色规范。因不孕而导致的当事女性的不完整感是父权制、污名化等社会性别不平等机制能够起作用的心理基础,而这种感觉在某种程度上又超出了文化视角。

  • 标签: 生育 不孕 社会性别
  • 简介:聚焦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描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认识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性别意义,构建解释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的理论解释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必然会产生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而女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和质量则取决于社会性别意识的进步,以及对就业市场性别歧视行为有效的制度约束。

  • 标签: 女大学生就业 性别意义 理论建构
  • 简介: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贯彻落实性别平等理念传播,需打造媒体传播合力。这既需要提升媒体决策者与高层管理者的性别意识,强化广大媒体从业者的性别敏感,也要加强不同媒介形态、媒体机构、媒体资源之间的融合,包括女性媒体自身传统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女性媒体之间的横向融合、女性主流媒体与其他主流媒体之间的扩展性融合。基于实例重点探讨女性主流媒体与其他主流媒体之间的扩展性融合,可以解析出推进性别平等传播目标融合、内容融合、资源融合的路径与策略。

  • 标签: 主流媒体 性别平等 传播 融合
  • 简介:由于对“好色”的价值评判不同,历代注疏对《论语·子罕》“吾未见”章的疏解可分为取贬义、取褒义两种主张,但二者都将“色”直接误解为“女色”,因而表现出经典诠释中的性别歧视,这在朱熹以后的儒者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只要回到“色”字的本义及第一层引申义就可发现,“吾未见”章其实是孔子在言辞上采取的通俗化策略,就是要借助普通人对脱离“德”的纯粹外在的“色”的喜好来讲明“好德”的义涵和特征。

  • 标签: 《论语》 好德 好色 性别歧视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性别理论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依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1978~200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性别理论逐步形成阶段和2000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性别理论不断发展阶段。这两个阶段中众多思潮交互影响,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妇女/性别理论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性别理论要注重吸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资源,关注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发展脉络中的马克思主义因素,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妇女解放理论,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主张的妇女解放理论进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性别解放理论。

  • 标签: 改革开放 妇女/性别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
  • 简介:利用2002~2016年度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与教育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收入水平的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对教育性别平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教育财政支出在促进教育性别平等进程中亦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大教育财政支出力度,以助力教育性别平等事业的发展。

  • 标签: 教育性别平等 收入水平 收入分配 劳动者报酬
  • 简介:《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保障妇女权益,《妇女权益保障法》不仅是我国保障妇女权利,对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

  • 标签: 促进性别 保障写 保障法修正案
  • 简介:当前大学生财富伦理观的价值取向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价值合理性、目的合理性与非理性。在对待财富的看法上,认为'财富必不可少但不是人生唯一追求'的大学生,其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是价值合理性;认为'财富是衡量成功唯一标准'的大学生,其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是目的合理性;'财富认识与财富行为相脱节'的大学生,其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是非理性。当前大学生财富伦理观的价值取向不同,其引导路径亦有所不同。

  • 标签: 大学生 财富伦理观 价值取向 非理性
  • 简介:基于效率的考量而适度限制人们根据正义的财产规范所取得的物权,  (一)物权法的基本任务——界定物权并规定使各人获得物权的规则,基于正义行为规则所取得的物权不能随意被基于效率的考量而受限制乃至剥夺

  • 标签: 伦理学经济学 制度设计 效率维度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关于性别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性别社会学学科慢慢地从边缘性学科发展到中心学科,但是学科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视角,基于已有的性别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并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国情,探讨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社会学的内容与方法,对于建构符合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全方位提高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学科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中国特色 性别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