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区域协同立法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立法体制创新。这一创新过程的实质是代表各利益主体的立法机关之间的复杂博弈,既有基于观念分歧的立法理念的“博弈”,也有基于利益冲突的策略型重复博弈。针对可能出现的博弈困境,应建立学习与交流机制以提升各方对区域协同立法的认知水平,并充分照顾到各方正当利益,以提高各方的协作意愿;应以促进区域市场有效运作为导向规范各行政区的立法行为,建立双边或多边协商机制,逐步提升协同立法的水平。

  • 标签: 区域公共问题 协同立法 博弈困境 破解
  • 简介:区域公共管理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公共问题丛生提出的新型治理理念。目前我国的区域公共管理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省、市政府之间自发协调两种形式实现。总体而言,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社会参与水平还比较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辖区政府的不规范竞争、参与主体协作机制的缺乏、GDP至上的绩效考核制度、区域公共政策的缺乏都制约了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间竞争、构建多元共治的网络化治理机制、改革绩效考核制度、构建一体化的区域公共政策成为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路径。

  • 标签: 区域公共管理 网络治理 区域公共政策
  • 简介:抓城市,促区域,抓区域,促流域,逐级推动,层层递进,是近来形成的全面开发长江大流域经济的一种战略构想。其要点是,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经济协作区,大力发展横向联系,密切城市间、区域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组织各种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来加快全流域的经济振兴。这种构想,客观地反映了城市经济、区域经济、流域经济不同层次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给实际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 标签: 流域经济 大中城市 经济协作区 横向联系 技术联系 企业群体
  • 简介:中国对区域多边合作的参与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行动日益主动的转变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参与各种区域多边合作,但由于担心国家的主权权益受侵犯,这一时期中国的参与活动主要是尝试性的。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区域意识不断增强,对区域多边合作的政策开始转向积极参与。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开始成为亚太地区区域多边合作的推动者,倡导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区域多边合作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及其和平发展战略日益为亚太各国普遍认同。

  • 标签: 区域多边合作 区域意识 尝试性参与 积极参与 主动创造
  • 简介: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本文首先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以及创新绩效五个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然后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诸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提出了提升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 标签: 区域创新能力 创新指标体系 甘肃
  • 简介:大气污染的传输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既需要三地政府的合作,也需要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现有的合作机制,存在行政等级化特征突出、发展水平悬殊等问题,致使京津冀合作基础薄弱、合作效果较差。2013年中央政府强力介入后,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的防治效果总体上大为改观,但仍存在横向府际合作不足、协调性欠佳和非政府部门主动参与程度有限等问题。立足中国国情,构建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污的理论框架,从制度、组织、管理三个维度入手,才能解决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的问题。

  • 标签: 京津冀 大气污染 治理 协同
  • 简介:“龙形”定位表现在九个方面:(1)北京定位为“龙珠”;(2)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含苏、浙)定位“龙头”;(3)沿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及陇海沿线定位“龙脊”,以之贯通和连接东中西部地区;(4)以湘、鄂、豫、赣、晋、皖及冀南地区定位“龙腰”;(5)以兰州为中心的甘肃河套地区定位“龙尾”,乌鲁木齐为“尾稍”,“龙尾”上下摆动,罩住新疆、西藏与青海;(6)环渤海湾(津、鲁)、东北三省及内蒙东部、冀北地区定位“左前爪”;(7)珠江三角洲(含粤、桂、琼、港、澳)与闽、台地区定位“右前爪”;(8)以西安为中心的陕、宁、内蒙西部与甘南地区定位“左后爪”;(9)以重庆为中心的川、滇、黔定位“右后爪”。

  • 标签: 中国 区域经济 地域分布 可持续发展战略
  • 简介:相关的数据资料分析表明,在我国市场容量、前期民间投资量等对民间投资区域选择有显著的作用,而基础设施对其影响不明显。我国中西部地区创造有利的民间投资环境可采取扩充市场容量,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夏挥人力资源优势等相应对策。

  • 标签: 民间投资 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 区域差异
  • 简介:在最近20年中,随着由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引导的全球化和新经济的蔓延,许多国家对原有区域政策的重点、区域发展路径、企业组织及空间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反思和调整。传统的以政策性投资和税收优惠等为主要手段、以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区域政策,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受到挑战,政策在激励创新、改善创新环境、促进互动学习、鼓励创新网络等方面的作用更为重要。

  • 标签: 区域政策 区域创新 区域发展 区域平衡发展 政策性投资 技术进步
  • 简介:在欧洲区域发展基金的推动下,英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推进区域治理,并在90年代末随着新工党的上台区域治理登上新的台阶。英国通过完善区域办公室、区域发展局和区域议事厅这三驾区域治理的马车,统一区域发展规划、监督审查区域发展基金的使用和区域政策的落实、协商处理区域公共事务,避免区域治理的碎片化。借鉴英国区域治理的经验,对于减少我国地区政策的失误,促进区域合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英格兰地区 区域治理 区域合作
  • 简介:区域共建道路乔有俊精神文明建设走区域共建道路,就是在一定区域内成立一个由街道牵头,吸收大单位领导参加的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统一领导各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整体规划、划片包干、责任到位、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区域共建道路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结合实...

  • 标签: 精神文明建设 条块结合 划片 整体规划 共建工作 爱国主义教育
  • 简介: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税收水平的增长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相比,宏观税率和税收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与之相联系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移、扩大对外开放、经济逐渐融入全球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等差异深刻地影响了税收增长的程度和方式。因此,要提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税收贡献度,应建立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宏观税负之间良性互动的影响机制;增强中西部地区承受税收负担冲击的能力及处理税收与财政支出关系的理财能力。

  • 标签: 税收增长 区域经济 关系 对策
  • 简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发达的金融业是一个区域经济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本文首先从资本形成能力和经济结构调整功能这两个维度阐述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其次,通过对杭州地理区位、产业现状、中心城市功能、金融基本禀赋与特征,以及杭州与上海之间联动关系等进行分析,论述杭州在中心城市功能逐渐弱化的形势下,如何通过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来提高中心城市竞争力,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发展战略.

  • 标签: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金融中心 中心城市 杭州 资本形成 发展
  • 简介:国际海底区域作为未来最具经济潜力的区域和国家发展战略拓展的重要支点,是国家未来海洋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由于受传统海权观念的影响,缺乏对国际海底区域资源进行长远的开发战略,导致开发利用步伐缓慢;只有确立明确的远洋开发战略,通过积极的保护性法律法规和鼓励性政策,促使投资主体的广泛化,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以及技术保障的社会化,并以强大的海上安全保障力量为后盾,才能全面经略海洋,切实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 标签: 国际海底区域 远洋开发战略 海洋权益